蘇軾文學創(chuàng)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義情調在詞中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
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題材、構思、手法、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對舊的傳統(tǒng)有所突破,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
浪漫主義情調,則是指作品中想象豐富,感情奔放,氣勢磅礴,色彩瑰麗的藝術特色,指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寫的新穎可喜,使之具有濃厚的趣味、美感,這樣的創(chuàng)造能力。
前人說蘇軾“以文為詩”,又“以詩為詞”。蘇軾正要打破詞和詩的界限。
詞從興起以后,在民間創(chuàng)作和中唐文人創(chuàng)作中,題材都比較廣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歡女愛、離情別緒的內容,用來“侑觴佐舞”,就是在喝酒、跳舞的時候唱的。又因為它的格調“香而弱”,充滿脂粉氣,作風輕軟柔媚,所以詞又被視為“艷科”。從南唐的馮延巳、李煜到北宋前期的晏殊、歐陽修,已開始抒發(fā)個人感慨,柳永在表現(xiàn)自己的懷才不遇的同時,還描繪了都會風光、市井生活。不過,詞總的仍然“以清切婉麗為宗”。雖說范仲淹、王安石寫了一些悲涼慷慨之作,但幾乎沒有什么影響。歐陽修領導了詩文革新,卻還沒有革新到詞的領域。這是跟當時對詞和詩的傳統(tǒng)看法有關的。相當多的人堅持認為詩詞有別,直到李清照還說“詞別是一家”。這種觀點,除了過分強調詞的音樂性能之外,還繼續(xù)把詞當作“小道”,只供“娛賓遣興”、“析醒解慍”。詞在這樣的限制下,自然不能像詩那樣講求“風人之旨”,注重“諷諭”,反映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問題。這樣的限制,對于蘇軾卻是不存在的。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曾說:“近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風味,亦自是一家,”柳七就是柳永。蘇軾要在柳永之外獨樹一幟。他不滿意秦觀詞的“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以為是“學柳七作詞”,同時又稱贊柳永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以為“不減唐人高處”,把柳永《八聲甘州》的這幾句詞與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等詞相比??梢娝磳Φ氖恰伴|門媒褻主語”和軟媚的詞風。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提高了詞的地位,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南宋時的胡寅在《酒邊詞序》中說蘇軾的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于是《花間》為皂來,而耆卿為輿臺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蘇軾的詞洗掉了脂粉的氣習,擺脫了柔媚的格調,讀后使人仿佛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胸襟博大,思想開闊?;ㄩg派的詞人和柳永之流就都成了屈從于蘇軾的奴仆了。這段話對蘇軾的特點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準確的概括。南宋末年的劉辰翁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钡拇_,凡詩文所寫的內容,蘇軾也把它們寫到詞里去,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tài),使詞成了可以獨立發(fā)展的新詩體。詞在蘇軾手里用來抒情、寫景,也用來敘事、說理。蘇軾給詞帶來了“天地奇觀”。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蘇軾詞中有些什么樣的不同以往的“天地奇觀”。
在中國詩史上,從西晉潘岳以來,只有悼亡詩,蘇軾破天荒寫了悼亡詞。這種描寫自己對妻子的感情的作品,自然要比那些以第三者身分描寫男女悲歡的作品更為真摯動人。題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江城子》詞,是蘇軾知密州時在熙寧八年(1075)為悼念妻子王弗而作。雖然“生死”已相別“十年”,“孤墳”又相隔“千里”,但蘇軾還是那樣哀思深切,結想成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詞的結尾設想亡妻在地下為懷念自己而不勝病苦,“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加強表現(xiàn)了詞人對亡妻的懷念,顯得更為意切情深。
就在寫這首悼亡詞的同一年冬天,蘇軾參加了一次打獵后,寫下另一首《江城子》詞。跟在《癸常山回小獵》詩中表現(xiàn)“圣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的愿望一樣,蘇軾在這首詞中抒發(fā)了自己慷慨報國的愛國主義激情。詞的上片描寫打獵的盛況,“老夫卿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秉S指黃犬;蒼,指蒼鷹。鷹犬是打獵時必須攜帶的。蘇軾談他四十歲了,算老了但也還有少年狂氣,興致勃勃地牽著黃犬,舉著蒼鷹去打獵?!板\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戴著錦蒙帽,穿著貂皮裘,率領著許多人馬,在平緩的山岡上,奔馳前進。“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睂O郎,這里指三國時的孫權、他曾經(jīng)騎馬射虎。這幾句是說傳報全城都出動了,大家都來看密州知州蘇軾打獵。這上片實際是寫出獵,出獵而具有這么豪邁的精神,那么打獵的追奔馳逐的英勇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詞人省去打獵不寫,立即轉入抒情,在下片表現(xiàn)殺敵的理想?!熬坪ㄐ啬懮虚_張,鬢微霜,又何妨。”意思是上了點年紀,頭發(fā)有些白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喝了酒后,豪情更足,膽氣更狀?!俺止?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漢文帝派遣馮唐去赦免了云中太守魏尚,蘇軾借用這個故事,表示希望朝廷重用自己,為國出守邊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宿名,舊說以為它主侵略,這里借指外族敵人。蘇軾說自己將能夠攜武帶器,到西北邊疆去消滅入侵者。從詞中,我們看到了詞人懷著“酒酣胸膽尚開張”的豪情和“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壯志的自我形象。這是蘇軾第一首豪放風格顯著的詞,把傳統(tǒng)的兒女情換作嶄新的英雄氣,為以辛棄疾作代表的南宋愛國詞開了先路。
當然,蘇軾詞的豪放,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義精神這一方面。有時議論縱橫,筆力矯健,也表現(xiàn)出豪放作風。蘇軾赴任密州時,寫了一首《沁園春》詞寄給他的弟弟蘇轍。詞的下片說:“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這是回憶他們初到汴京時的情況,少年銳氣,自負才學,真有不可一世之概,而回憶中又隱含著仕途坎坷的憤懣,似乎在相互傾吐滿腹的塊壘不平。這樣的詞讀來回腸蕩氣,自然不同于傳統(tǒng)的婉約格調。蘇軾有不少抒發(fā)對親人朋友的懷念的詞,大致都是這種作風。如寄孫巨源的《永遇樂》詞的“憑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寄朱壽昌的《滿江紅》詞的“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寄參寥子的《八聲甘州》詞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等等。這類作品中最為著名的,是蘇軾在密州一次中秋之夜寫的懷念蘇轍的《水調歌頭》詞。這時,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離開朝廷,與蘇轍分手,來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經(jīng)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親人遠別,使蘇軾內心十分苦悶,于是借問天、問月來排遣這苦悶。
詞一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突然發(fā)問,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異常開闊的境界?!皫讜r有”,意思是“從什么時候就有”,不是“到什么時候才有”。歷來浪漫主義詩人,想象十分豐富,往往以探索的態(tài)度去向人生、自然、宇宙尋找疑問的答案,表現(xiàn)對于真理、理想的追求。最早屈原在《天問》中就有“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問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怎么樣安排布置的。其后,李白在《把酒問月》詩中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人生的苦悶向宇宙去傾訴。蘇軾這開頭二句,就是直接由李白詩脫胎變化而來,從月亮引出許多浪漫主義的遐想,由人間尋求到天上,由當前追溯到以往又轉向于未來。蘇軾與李白有共通之處。唐人稱李白是“謫仙”,宋人稱蘇軾是“坡仙”。仙人是飄逸的,豪縱的,脫離了世俗的羈絆,自由放任,無拘無束。這不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上,而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上。他們創(chuàng)作時,想象就很豐富、奇特,如天馬行空,所以蘇軾才有“明月幾時有”的發(fā)問。下面再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兩句緊接頭兩句,仍然是“把酒問青天”的“問”的內容。由于平仄格律的關系,“把酒問青天”一句插在中間,而同時表現(xiàn)了欲罷不能,尋根究底,一問再問的神態(tài)?!疤焐蠈m闕”,照應“明月”,因為看到月亮,會想起許多關于月亮的傳說,月亮里面有廣寒宮殿。唐·段成式《西陽雜俎·前集》卷二記載,唐代的道教天師翟乾祐曾經(jīng)帶著弟子數(shù)十人在江邊欣賞月亮;有人問:月亮里面究竟有些什么東西?翟天師笑著說:可隨著我指的方向看去。他的弟子中有兩個人看見圓圓的月亮大得遮了半個天空,里面盡是“瓊樓金闕”,用玉石和金子做的宮殿?!獣海褪裁匆部床灰娏?。“瓊樓金闕”,在引述同樣故事的《大業(yè)拾遺記》里作“瓊樓玉宇”,意思差不多,蘇軾在下文就用了“瓊樓玉宇”四字。還有《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游月宮,見匾額上題名是“廣寒四清虛之府”。這些都是說的天上月亮里有廣寒宮,蘇軾詞的“今夕是何年”一句,照應開頭的“明月幾時有”。這是從唐傳奇的描寫變化來的。《周秦行紀》一篇傳奇,托名牛僧孺所作,牛僧孺自敘考試落第,回到洛陽附近,夜晚明月當空,他迷失道路,忽然聞到香氣,隨著香氣到了—所大院子,遇見了王昭君、楊貴妃等前代婦女。她們請他參加宴會,大家非常高興,每人賦詞一首。牛僧孺的詩是:“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天。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這是從已經(jīng)死去歸天的前代婦女說到人間使人感傷的事,不知現(xiàn)在是哪個朝代。蘇軾反用其意,是自己在人間推想天上如今不知是什么年月?!懊髟聨讜r有”,明月何時存在、何時出現(xiàn)的,這是就空間發(fā)問,“今夕是何年”,現(xiàn)在到了什么年月,這是就時間發(fā)問。這些發(fā)問,都表現(xiàn)了詞人豪放的感情,自由的想象,開闊的胸襟,可以見出詞人的浪漫氣質。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月亮就表現(xiàn)厚重的感情,沉郁的風格。他說:“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螘r倚虛恍,雙照淚痕干?!庇终f:“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崩畎缀吞K軾不是這樣,他們善于馳騁想象。李白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庇终f:“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碧K軾說:“暮云收盡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確乎豪放開闊。所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就想回去看看,把自己當作從天上來到人間的仙人。仙人可以騰云駕霧,所謂“御風”,因而下面說:“我欲乘風歸去”,想回到天上去看看,去了沒有呢?沒有。因為不可能去。這就產(chǎn)生了猶豫,不想去了。為什么呢?是嫌天上太冷清、太寂寞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以瓊、玉形容宮闕,見出月光的明潔、清澈。冰清玉潔,本來就給人以涼意,使人覺得冷清。因為越高,越靠近月亮,就越能看到月光皎潔,同時越高,越空曠,就越顯得幽靜、清冷。這就叫人受不了,“高處不勝寒?!崩畎自谀鞘住栋丫茊栐隆吩娭芯驼f:“白兔捧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傳說月宮中有玉兔,拿著木杵搗藥,一年四季就這么搗著,嫦娥除了玉兔以外,就沒有人與她做伴了,她很孤獨。后來李商隱在他的《嫦娥》詩中也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傳說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不死之藥,就不由自主地飛上了月宮,從此永遠在空蕩蕩的天上過著冷清清的生活。所以李商隱說嫦娥對偷吃“靈藥”應該感到后悔。嫦娥尚且如此,那么,從花花世界里上天的人,豈不更要感到冷清、寂寞嗎?詞人以為不必看那嫦娥仙女于萬里長空舒袖起舞,自己現(xiàn)在就可以對著月光,對著自己的影子跳起舞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边@也是從李白《月下獨酌》詩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脫胎變化而來?!皩τ俺扇恕?,也就不孤獨了。這里,蘇軾的“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更能寫出戲樂的情態(tài)。這地上的戲樂,豈不勝過了天上的凄涼? “何似在人間”的“何似”,如果解釋為“哪里像”:這句的意思就成為哪里像在人間呢,與天上沒有區(qū)別了。這種解釋不一定對。詞人并不是向往那天上,但去不了,只好自我安慰,以為在人間這么“起舞弄清影”,就如同在天上一樣了。前面既然說“高處不勝寒”,那就表明詞人不愿意去天上而要留在人間,所以這里的“何似”就是“何如”,“何如”就是“不如”。文言文有這樣的句式:“與其……,何如……”。這“何如”就是“不如”的意思。“何似在人間”,應該解釋為“不如在人間”。
詞的下片,就轉入寫人間,但仍然扣著月亮來寫?!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轉過朱紅樓閣,向西墜落,低下去與樓閣的雕花窗戶相平,月光就由窗戶射入樓閣之中,照著滿懷心事,徹夜不眠的孤獨的人,一個“轉”字,一個“低”字,寫出了夜逐漸深了,月亮逐漸西沉了的情境。這時,月光照著樓閣里“無眠”的人,夜已深了,這人還沒有入睡,為什么呢?原來這人滿懷心事——傷離惜別??匆娏嗽铝粒佑|動離情別緒,于是長時間地目不交睫,輾轉反側。這“無眠”的人不是詞人自己,也不只是朱紅樓閣里的婦女,是泛指那些與親人離別而見月哀愁的人。這里,妙在詞人用虛寫的方式,而包羅得更深、更廣。同是見月,可以有“起舞弄清影”的戲樂,也可以有“無眠”的哀愁。前者就是詞的小序說的“歡飲達旦”,后者就是詞的小序說的“兼懷子由”。月亮照著“無眠”的人,月圓而人不圓,于是詞人繼續(xù)對月發(fā)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是變化運用了石曼卿的詩句“月如無恨月長圓”。后來辛棄疾也說:“十分好月,不照人圓。”“不應有恨”這兩句是詞人推究物理、人情,尋求解答。下面,詞人自作解答,包含著自我安慰,但符合一定的客觀實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笔挛锟倹]有十全十美的,憂患與生俱來。這種解答,等于是感嘆,從來就是如此的,難以解決的,總有缺陷和遺憾的,好像無可奈何。聲調顯得低沉,筆勢顯得壓抑。然而詞的最后兩句卻陡然提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比碎L久,是康健、幸福的意思。嬋娟,指姣媚的月亮。這兩句是說各自爭取美好的生活,雖分處兩地,仍可以共享這圓滿明亮的月光。全詞以月起頭,以月收結。謝莊《月賦》說:“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有詩說:“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怨別》)許渾有詩說:“唯應洞庭月,萬里社嬋娟。”(《懷江南同志》)“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秋霽寄遠》)李白《把酒問月》詩的結句也說:“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彼羞@些說法,意思都狹小,不如蘇軾這兩句詞那么宏大。其中,對“人間”的留戀、熱愛,對生活的失意與苦悶的自我排解,對親人的深切懷念、良好祝愿,矛盾地統(tǒng)一在一起。所以詞中透露出凄涼的況味,而其調則如月的像所顯示的那么光色皎潔、形態(tài)姣媚,總的仍然是樂觀、開朗的。通觀整首《水調歌頭》詞,上片由“把酒問青天”開始,幻想“乘風歸去”,但又感到天上清冷,不如在“人間”,反映詞人希求遠離現(xiàn)實而終究舍不得他所熱愛的社會人生,下片從“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變化聯(lián)系“人有悲歡離合”的世事遷移,抒發(fā)對蘇轍的懷念和對人生的感慨,但又以樂觀通達的態(tài)度表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對蘇轍的祝愿,也是對自己的慰勉。全詞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展示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間天上,虛實并寫,以自然境界的深遠澄凈映襯詞人胸次的疏曠開朗。它洗盡鉛華,脫去柔靡,飄逸空靈,獨標一格。所以南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馀詞盡廢?!?/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