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娘的腳后跟,便知閨女三四分”,父母的修養(yǎng),決定孩子的教養(yǎng)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也是終生的老師。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張的說: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看著娘的腳后跟,便知閨女三四分”,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這里的“腳后跟”并不是真的腳后跟,而是用來比喻母親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世,而“三四分”也不是一個具體的數(shù)字,泛指大概,差不多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了解母親的為人處世以及性格后,就能大概知道女兒是什么樣的性格以及做事風格。
首先從外貌上來說,女兒通常會跟自己的母親長得很像,人們常常會用“一個模具上刻下來的”來形容母女倆之間外貌上的相似。其實這里不僅僅單純指外貌,也包括了舉手投足間的神態(tài),說話的語氣都十分神似。人的性格分為先天性格與后天性格,而先天性格就由基因決定。我們常說一個孩子從小脾氣就十分溫順,或者從小就十分暴躁,這就是基因性格所決定的。但是,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改變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這就是后天性格。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如果母親做事認真仔細,注重細節(jié),孩子大多也會是個細節(jié)控,如果母親大大咧咧,十分隨意,孩子的性格一般也會比較隨意。相比父親的嚴厲冷靜來說,母親的愛就顯得更加細膩溫柔。而且,女兒一般情況下會跟母親顯得更親近一些,更愿意跟母親分享自己學習以及生活方面的喜與憂。所以,在潛移默化中,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對女兒的品行、為人處世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
德國教育學家福?貝爾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控在掌權(quán)人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母親對于子女的教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古代有許許多多有關(guān)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等,這都體現(xiàn)了母親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我們知道,古代的女子在沒有出嫁之前是很少會出門的,所以這就導致媒人無法了解到女兒的性格、這個時候,就會根據(jù)其母親的性格、為人處世來間接的了解女兒,然后再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告訴給男方。如果雙方都有意愿,兩邊家長就會約出來見一面,進一步了解與觀察,從交流的言語間來了解其父母,根據(jù)父母的為人,推測對方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是否合適,結(jié)婚之后會不會幸福等等。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子與他母親的故事。孟子的母親倪氏是一個勤勞且有見識的婦女,孟子從小就十分頑皮,不喜歡讀書,母親為了讓他讀書煞費苦心,不管怎么打罵都不管用,為此還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到了一個周圍沒有小孩的地方,但并沒有起到什么效果,孟子還是十分貪玩,他跑到鐵匠師傅那里玩,搞得滿身油污。第二次孟母將家搬到了荒郊野外,門前是一片墳地。最開始確實還好一些,但到了清明節(jié)的時候,門前熱鬧了起來,孟子看到送葬隊伍一邊哭一邊挖墓穴,將棺材埋了進去。孟子也學了起來,將旁邊的樹枝當作棺材埋了進去。第三次孟母將家搬到了學堂旁邊,但好像也并沒有讓孟子喜歡上讀書,一天孟子玩夠了后突然跑了回來,這次孟母氣極了,抄起剪刀將織好的布一刀下去全部剪斷。
這讓孟子有點害怕,孟母說到:“讀書跟織布一樣,布被剪斷了,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就永遠都成不了才”。這句話說到了孟子的心坎上,他想了很久,下定決心要好好讀書,最終成為了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父母的修養(yǎng),決定孩子的教養(yǎng)
“看著娘的腳后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我們不能說完全是正確的,畢竟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方面決定的,遺傳、家庭、教育、環(huán)境等等。古人希望通過這句話來告訴后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至關(guān)重要的。父母的修養(yǎng),就是孩子的教養(yǎng)。就像人們常說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要先進行自我教育,才能稱之為合格的父母。
一個喜歡分享智慧、分享生活,穿越歷史長河,洞察社會本真,人性本色的文字夢想家。專注文學,專注與你分享每一次新發(fā)現(xià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