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記憶
說起刀削面,印象最深就是小時候,幾乎每頓都是刀削面,那時候愛吃面,母親就買了好幾把削面刀,用壞一把再用一把,以至于現(xiàn)在一見到刀削面就想起來我的童年,母親在熱氣騰騰的灶臺前,努力削面的場景。
刀削面歷史
人們都說刀削面是山西的特色美食,是山西人發(fā)明的嗎?根據(jù)史料記載,刀削面最早是來源于元代,在山西的名氣最大。在當時,刀削面就已經(jīng)名揚內(nèi)外,人人都知道山西有刀削面,而且口味獨特,當?shù)氐闹T多老百姓都以此為榮。
在古代,不管吃什么飯都得用刀切菜啊,更何況在北方地區(qū)要吃面就得切面,有一位老漢在做飯的時候就犯了難,他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塊鐵皮,就順手拿了回來,看到家里的大鍋已經(jīng)燒開了水,他試想用著鐵皮削面不知怎么樣。
刀削面特點
隨著這種刀削面做法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其最難的地方在于刀功。因為刀削面是用刀一下一下砍出來的,所以刀削面從外形上看,中間厚兩邊薄,這也正是刀削面口感上最大的特色。
而削面的時候,用的刀還是秉承了古代的“鐵皮”原型,用特制的弧形彎刀,這種刀被現(xiàn)在人稱為“削面刀”,小巧方便,在削面的時候,左手拖住和好的面團,右手快速削面,因為其一刀一刀削,做一碗面要削幾十下,所以對廚師的體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山西五大面食
臊子面是山西襄汾縣周邊的美食,在古代,這種臊子面已經(jīng)成為了家常便飯,民間的婦女有這樣的說法,只要娶來的媳婦會做臊子面,那在家里的地位就會抬高一大截。民謠里有:和下面,鐵蛋蛋,搟下面,圓旋旋,下到鍋里蓮花轉(zhuǎn),舀到碗里飄牡丹吃到嘴里拉絲線。這說的就是著名的臊子面。
“貓耳朵”在山西歷史悠久,北魏《齊民要術》中就有吃貓耳朵的記載,稱其小巧玲瓏,筋滑利落,做的時候把面放在手掌上,另一只手碾面使其變成貓耳朵狀。其主要的食材是用蕎麥做成,深受山西人們的喜愛。
栲栳栳是山西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在古代栲栳的形狀類似古代“笆斗”,故因此得名。其食材主要是莜面做成,放在蒸籠里,出鍋后其外形非常美觀,并且沾上秘制的醬料,美味至極。據(jù)說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就專門到山西吃栲栳栳。
不爛子實際上叫“拌子”,在山西的方言中,把“拌”字拆開,就成了諧音“不爛子”,在山西還俗稱“炒不爛”。其早期的不爛子是用野菜做成,通常被老人稱為“憶苦飯”,意思就是在古代人們吃不起飯的時候,就用野菜做成團子充饑。如今這種美食的做法已經(jīng)多種多樣,變成了一種口味極佳的傳統(tǒng)美食。
刀削面?zhèn)鞒?/strong>
以前刀削面都是用手一刀一刀削,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都是機器削,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其口味也和手工無異,在一些大型的飯店,刀削面還被作為壓軸主食來吃,而且其刀法行云流水,現(xiàn)場刀削還會活躍飯桌上的氣氛,可見刀削面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掃描二維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