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說史”《古代官職那些事》(4)——初唐的侍中】
魏征是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之一,他在太宗朝的最重要官職“侍中”,相當于最高監(jiān)督長,多數人印象模糊,分不清職責;本文嘗試從唐朝職官制度出發(fā),結合我國2018年新強調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來談談這一古代官職。
一、初唐“侍中”(門下省長官,最高監(jiān)督長),李世民給前敵人的最合適官職
魏征生于隋末亂世,命運非??部?,在李世民之前跟過五位主人,“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李建成”;到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他被太宗質問,魏征毫無懼色,留下了那段名載史冊的對話:
太宗質問:你離間我們兄弟(讓我們骨肉相殘),為什么?('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徵回答:太子要是聽我的話先動手,必定沒有今天的禍患。('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舊唐書·卷七十一》
李世民見魏征臨危不懼,直中要害,決定成為他的第六位主人。
可畢竟是死敵,作為李建成前謀士,這樣的人該安排到什么部門,該給一個什么職務?
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敵人。
那就敞開胸懷,讓他給我提意見吧。起碼要給哥哥的余黨做表率。
安排他在三省之二的門下省(主管監(jiān)督、監(jiān)察)。往“侍中”方向吧(最高監(jiān)督長。在唐代群相中,掌封駁,對皇帝的監(jiān)督建議叫“封回”,對下屬叫“駁回”)。知人善任的杰出皇帝太宗,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這樣一條完美路線。
事實也的確這樣進行的,魏征能力非凡,升遷路線順利,從“諫議大夫→尚書左丞→秘書監(jiān)→侍中”,除了必要的升遷歷練外,他在掌管監(jiān)督的門下省,占據生涯主流。
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替王珪(此人也曾是李建成屬官),穿上象征極高榮譽紫袍,成為大唐宰相的一員,成為一名國家級副職的高級監(jiān)察干部。
他擔任這一職位直到死去(643年),哪怕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想讓他輔佐不聽話的太子李承乾,仍想讓他執(zhí)掌門下省的事務(知門下省事)。
尤其注意的,魏征是“位重言重”國級監(jiān)察干部,這與此后的宋、明、清“位微言重”言官迥然不同;侍中魏征敢多說,唐太宗也咬牙容忍,此二人成為了明君諫臣的杰出代表,也成為后來正經、不正經言官的學習對象。
二、“侍中”的智慧與貞觀之治
我們這里再明晰一下概念,“監(jiān)督”和“監(jiān)察”。
監(jiān)督、監(jiān)察意思相近,不過“監(jiān)督”含督促、督導之意,反映的權力更大一些;所以中國臺灣歷史作家柏楊,做官職對應,“侍中→最高監(jiān)督長”,而非“最高監(jiān)察長”。
但為了簡化問題,結合我國不斷完善的“紀檢 監(jiān)察系統(tǒng)”,我們把當時的門下省以及御史臺,都納入今天的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其中,對于中國大陸,侍中≈國家監(jiān)察委主任。
總之,作為監(jiān)察體系的大官,魏征足夠重要;多次親自諫言的他,又怎樣面對李世民,留下怎樣的歷史表現(xiàn)?
- 從數量上看,《貞觀政要》統(tǒng)計,魏征向李世民當面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字)。在其太宗朝不到20年任職時間里,意見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堪稱善于監(jiān)察的典范,他用剩余的后半生,勤勤懇懇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回報了李世民的信任。
- 從質量和水平上看,魏征不斷提升自己(如主編《隋書》,主編目錄學著作《群書治要》),諫言和監(jiān)察講求“建設性”,“智慧性”,注重方式、技巧,為今天鍵盤俠所不能達到。試問今天鍵盤俠有幾人能主編正史,主編目錄學著作?
魏征主編的目錄學著作(團結出版社版本)
- 但應該注意,魏征諫言、監(jiān)察前期質量較高,生涯尾聲有所下降。早年身為敗軍之臣,敢談李建成敗因;期間也觸怒過李世民,惹得太宗想要第二天殺掉田舍翁(《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但后期稍有所下降,避諱了一些小問題,沒有像劉洎(同為侍中,門下省兩名侍中)指出李世民過于在乎形象的問題,應該減少言論;同時過于在乎自己史書中的形象,把自己的工作成果給史官褚遂良看。
如同在美國不能談“Nigger”一樣,任何大國,提意見都要考慮避諱;魏征作為門下省長官,不能無限制苛求他說出每一句話。
所以綜合評價,魏征是極具智慧、極為杰出的諫官、監(jiān)察官、監(jiān)督官。他還一生清廉,家中甚至沒有正堂,死后遺囑婉拒太宗所賜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車盛載靈柩。
因此,1400多年后的今天,魏征足夠留下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明德慎罰,惟刑之恤”等成語和典故。
關于魏征直諫、監(jiān)察的案例很多,主要方式是借古喻今,提倡賢人政治,賢君政治;我說兩條不一樣的,帶您體察不一樣的監(jiān)察智慧。
案例一:勸諫太宗不能為了納諫而納諫(《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
李世民納諫入流,臣下權萬紀等人便投其所好,不斷揭發(fā)其他人的隱私,受到李世民的寵愛,朝廷高官每每受到責備。
魏征提醒李世民說:“權萬紀是卑鄙小人,認為揭發(fā)別人的隱私,才是正直,陷害別人受苦,才是忠貞;陛下知道這點,但看重他們無所畏懼的精神,用以激勵百官。更麻煩的是,權萬紀仗著受寵,所做的檢舉彈劾,不是真的有罪;陛下不能為了納諫而納諫,而親近奸佞。”
李世民沉默不語,但賞賜魏征綢緞500匹,不久之后,權萬紀等罪行敗露,被加以定罪。
案例二:做良臣,不做忠臣(《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
魏征一次對太宗說:“臣有幸侍奉陛下,愿意做良臣,不做忠臣?!?/p>
唐太宗奇怪:“良臣,忠臣有什么區(qū)別?”
魏征回答說:“后稷、契、皋陶,君臣齊心合力,共享榮耀,這就是所說的良臣。龍逄、比干犯顏直諫,身死國亡,這就是所說的忠臣。”
(魏征玩?zhèn)€概念梗,一面把唐太宗比作后稷、契等明君,又一面體現(xiàn)了魏征作為監(jiān)察官的自保意識,監(jiān)察官更需要懂法律法規(guī),懂歷史!)
唐太宗聽了十分高興,賞賜魏征500匹絹。
本文之所以強調“侍中”一職,是為了從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看貞觀之治;任用曾經的死敵當宰相,當侍中,反映了唐太宗高超的用人智慧、政治智慧,是推動貞觀之治的重要舉措;其實對于君臣雙方,這份對紀檢監(jiān)察的系統(tǒng)把握和理解,至今都有學習意義。
三、尾聲,更復雜的侍中
歷史是和古人的無盡對話。
哪怕“侍中”這一個官職,從秦漢的內朝官,到元朝最后廢止,本文只談了作為門下省實任長官的侍中。就這一丁點,我們也有趣發(fā)現(xiàn):比如唐前期的侍中,還具有推薦官員的權利,為今天監(jiān)察系統(tǒng)所沒有。
這種和組織人事掛鉤,提前的監(jiān)察方法,是否應該引入今天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
繼續(xù)研究,我們還發(fā)現(xiàn)魏征推薦的人才有問題。他死之后,推薦的侯君集謀反、杜正倫被罷免,李世民開始懷疑其是否為一黨,于是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姻,還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到高麗失敗后,魏征墓碑又被重新立起。
這種“監(jiān)察后”細節(jié),說明了監(jiān)察官并不好做,哪怕是魏征,哪怕是李世民。
總之,侍中魏征,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青史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