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中鋒用筆思想
作者:陳弘 發(fā)表在2010年第3期《甘肅書法》雜志
中鋒是書法用筆筆法中最重要的筆法,是最具應用價值的筆法。特別是在篆隸書的運筆上更是占主導地位。能中鋒則百病皆除,不能中鋒則百病皆出,也是古今書論家們的共識。晚清書法家何紹基就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中鋒用筆,他在《跋崇雨令藏智永千文舊拓本》中說:“至于楷法精詳,筆筆正鋒,亭亭孤秀,于山陰幾,直造單微,惟有智師而已?!蔽覀儸F(xiàn)在見到的智師(智永)書作,之所以呈現(xiàn)出一派魏晉古風,就是保留了篆隸的用筆法,這個“用筆法”主要就是“中鋒”。何紹基曾在《與汪菊氏論詩》中說:“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曲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前者,他要求寫楷書筆筆正鋒,而后者連用了四個“安得”反問句,鏗鏘有力、振聾發(fā)聵,接著說明了運用中鋒使字達到“真圓”的效果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足見其對中鋒用筆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
隸書以俟知奧四字
何紹基之所以提倡中鋒用筆,是和他“通篆籀于各體”的思想分不開的。
何紹基沒有專門的書法理論著述,其書學思想大多在題跋、詩詞、言談之中。他在《跋褚臨蘭亭拓本》中道:“右軍行草書,全是章草筆意,其寫《蘭亭》,乃其得意筆,尤當深備八分氣度?!边@里所說的“章草意”、“八分氣度”,就是篆籀氣,也即古質之氣;他在《跋重刻李北海書法華寺碑》中曰“竊謂兩公(李北海、顏真卿)書律,皆根矩篆分,淵源河北(魏碑),絕不依傍山陰。余習書四十年,堅持此志,于兩公有微尚焉”;認為唐代學有所成的書家以及顏真卿、李邕等人的書法也是根植篆隸,而成一代大家。自己習書四十年,也是堅持習篆隸這條路。
何紹基 枕湖草堂隸書匾
清代中期,碑學大興。隨著金石碑版的日漸出土增多,篆書開始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并得以重現(xiàn)生機,一些碑派書家開始從篆書甚至更早的字體中尋求營養(yǎng)并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何紹基也把體現(xiàn)“篆分之意”作為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所要追求的境界和標準?!罢嫘性噪`分波,根矩還求篆籀蝌。豎直橫平生變化,未須倚側效虞戈”(見《跋周允臣藏關中城武廟堂碑拓本》);“欲從篆分貫真草,恒苦腕弱任不勝”(見《題周芝臺協(xié)揆宋拓閣帖后用去年題座位帖韻》);“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購藏亦富?;秩肟?,遂而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并肩《黑女》者?!保ㄒ姟栋衔簭埡谂怪就乇尽罚?。他認為真行書不但由篆隸而來,就是在學習、創(chuàng)作真草書時也要將篆隸參入其中。何紹基不僅崇尚這種篆學思想,在自己的書法實踐上也是依照這種思想創(chuàng)作的。“余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為正軌。”(見《跋道因碑拓本》)他還認為,唐代書法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為入了正格,這個正格就是篆分。用篆籀將各種字體貫穿起來,這正是他“通篆籀于各體”思想的徹底充分體現(xiàn)。
何紹基 喜聞過齋題匾
篆籀用筆主要是中鋒用筆。當代劉正成在《書法藝術概論》中曰:“中鋒圓勁的用筆是篆書的基本筆法?!?/font>
中鋒用筆,可以使線條厚實、圓潤、飽滿、充滿生機,使書法呈現(xiàn)出質樸、古遠之審美個性,這和中國文化審美的終極價值相一致。少用中鋒,就會使線條扁平、薄俏、尖脆,少蘊藉、內斂,是中國藝術精神所不倡。
何紹基 愛蓮堂題匾
為了做到筆筆中鋒,他還獨創(chuàng)了回腕執(zhí)筆法。
何紹基當時正處于清代書法理論總結與實踐時期,他在深刻吸取前人書法理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書法藝術實踐,在筆法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集中表現(xiàn)在執(zhí)筆法的創(chuàng)新上。其在《猨臂翁》詩中道:“書律本與射理同,貴在懸臂能圓空。以簡御繁靜制動,四面滿足吾居中。李將軍射本天授,猿臂豈止兩臂通。氣自踵息極指頂,屈伸進退皆玲瓏。平居習書頗悟此,將四十載無成功?!?,自比漢代名將李廣,認為書法如同射箭一般,能圓活自如,勢若張弓之氣力而能四方運用靈活,并從李廣“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懸”的執(zhí)筆方法,獨創(chuàng)了新的執(zhí)筆法--回腕法,腕肘并用,手掌反轉,指背向左,虎口向上,拇指與四指對擫握管,寫字時以立姿為主,通身力到,腕平鋒正,運筆時以捻管行筆,筆筆中鋒,呈現(xiàn)出綿里藏針、萬歲枯藤的美感。他在跋《張玄墓志》時曾說:“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也?!?。雖有些學者主張此種執(zhí)筆運腕方法不合乎人體生理,十分吃力,每寫一字都要出一次汗。然而何紹基卻以為,只有此種方法才能令氣力灌注于臂腕之間,使精神高度集中,無私利雜念,毛筆完全垂直于紙面,保持了中鋒入紙的態(tài)勢,又略帶戰(zhàn)掣,從而避免了一味平質光潤的浮滑現(xiàn)象。并以此艱難費力的回腕執(zhí)筆法,創(chuàng)作出個性極強而又妙趣橫生的書法作品。
何紹基《行書四屏》
何紹基的各種書體,都是以中鋒用筆指導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他的篆書,取法周金文,將大篆的用筆融于小篆之中,寫的流暢、高古、圓融、甚至有些草率,開創(chuàng)了“以金入篆” 的獨特書法樣式,對后世產生一定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五十二歲時所書其母《廖太夫人墓表》共四百二十字,另篆額大書十八字。一作篆體,一效顏法。評者謂此墓表:“用筆圓潤而婉麗,線條挺拔,姿態(tài)多變。結字豐腴遒勁、典雅,給人以豪肆肅穆之感”。
其隸書也是筆筆中鋒,線條厚重和豐滿,將隸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晚清著名書家曾農髯謂其書:“出入周秦,但取神骨,馳騁兩漢,和以天倪。當客歷下,所臨《禮器》、《乙瑛》、《曹全》諸碑,腕和韻雅,雍雍乎東漢之風度。及居長沙,臨《張遷》百余通,《衡方》、《史晨》又數十通,皆以篆隸入分”。
再看他的行書,特別是他的一些手札,絕沒有某些元明清帖學書家的薄、輕、尖、弱等弊端,寫得氣息古雅、結構穩(wěn)正、線條渾厚,是清代碑帖結合之典范。如《中國鑒賞大辭典》所收的行草書七言聯(lián):“日暮青天猶過雁,雪消新水欲生魚?!痹u者謂其:“援篆入行,蘊諸內而行諸外。行筆自然而不做作,筆畫拙樸而不弄巧?!?p>
何紹基《隸書四屏》
總之,何紹基的書法藝術成就,除了他勤奮好學、勇于創(chuàng)新外,還關乎他在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堅持使用中鋒,也就是“通篆籀于各體”的思想,才產生了他那高超的書法藝術,才奠定了他成為晚清一代書法大家的基礎。胡小石曾說:“篆書,漢以前其變三,漢后其變三。殷人尚質,其書直,變一矣。周人尚文,其書曲,變二矣。秦改周之文,從殷之質,其書反曲之為直,所謂小篆者也,變三矣。漢魏繼嗣,娖娖無所能發(fā)明。李陽冰出,化方以為圓,齊散以為整,而小篆之敝極焉。鄧石如攻八分,由漢碑額以操秦篆,其書深刻,往往得李斯遺意,變二矣。何紹基晚而好篆,取筆于周金,因勢于漢石,勢則小篆,筆則大篆,遂易沈滯之習,變三矣?!保ㄒ姟逗∈撐募m(xù)編·跋臨川夫子手臨<毛公鼎>》)胡小石的這段話,高度概括了篆書歷史的流變情況,同時也指出,何紹基的篆書是“周金”(即篆籀)用筆的結果,也就是“以金入篆”,因而形成清代篆書在鄧石如“以碑入篆”之后的再次大轉變。近代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記載:“向榮云:(何紹基)分隸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鐵枯藤,驚雷墜石,真足以凌轢百代矣。世稱鄧石如集碑學之大成,而于三代或未知逮。蝯叟通篆籀于各體,遂開光(光緒)、宣(宣統(tǒng))以來書派”。
何紹基 行楷龍門對
通過對何紹基“通篆籀于各體”思想的淺析,使我們看到他始終堅持中鋒用筆的思想指導其整個書法的創(chuàng)作。他高揚中鋒用筆的創(chuàng)作理念,開創(chuàng)了清代“以金入篆”的篆書流派,為清代的書法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何紹基《臨禮器冊》紙本 42.7×29.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