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考點 每日推送
研
習
方
青竹
劑
知識點
方劑01:五苓散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逐。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痰飲;水濕內停證。
【臨床表現(xiàn)】
a.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
b.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c.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方解】
*君:澤瀉—利水滲濕;
*臣:茯苓、豬苓—助君藥利水滲濕;
*佐使:白術—補氣健脾以運化水濕,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輸津四布之功;
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辛溫發(fā)散以祛表邪,一藥而表里兼治;
*桂枝并非專為解表而設,故“蓄水病”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飲病得之,有溫陽平沖降逆之功;水濕內盛而無表證者得之,則可收化氣利水之效。
【注意事項】
*本方后注“多飲暖水,汗出愈”,旨在扶助胃陽,溫行水氣以助發(fā)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飲內外分消;
*如法投之,可使內停水濕從小便而去,肌表之邪由皮毛而解。
【配伍特點】
*主以淡滲,輔以溫通,兼以健脾,淡滲以利水濕,溫通以助氣化,健脾以運濕布津;
*表里同治而側重于治里,邪正兼顧而著眼于祛邪。
方劑02:豬苓湯
【方歌】
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并;
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yǎng)陰熱亦平。
【功效】→利水滲濕,養(yǎng)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傷陰證。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口渴欲飲,小便不利,或心煩不寐,或咳嗽,或嘔惡,或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shù)。亦治熱淋、血淋等。
【方解】
*君:豬苓—專以淡滲利水,方中諸利水藥中“性之最利者”;
*臣:澤瀉、茯苓—助君藥利水滲濕;
*佐使:滑石—清熱利水;
阿膠—滋陰止血,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并止淋證出血。
【注意事項】
*本方之功重在滲利,養(yǎng)陰清熱力輕,若熱甚或陰傷著者不宜使用。
【配伍特點】
*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濕。
【辨證思路】水+熱+陰不足[與五苓散明顯不同,豬苓湯 能清熱,滋陰,故而有熱,有陰不足等對應癥狀]。
方劑03:防己黃芪湯
【方歌】
金匱防己黃芪湯,白術甘草棗生姜;
益氣祛風又行水,表虛風水風濕康。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風濕。
【臨床表現(xiàn)】
*汗出惡風,身重或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方解】
*君:防己—祛風勝濕止痛;
黃芪—益氣補虛固表,利水,二者祛風除濕不傷正,益氣固表不斂邪;
*臣:白術—健脾祛濕,助防己祛濕,助黃芪益氣固表;
*佐使:生姜—助防己祛風濕;
大棗—助芪、術補脾氣;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注意事項】
*服本方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之感,此乃衛(wèi)陽振奮,風濕欲解,濕邪下行之兆;
*“以被繞腰”,意在保暖以助汗出。
【配伍特點】
*祛風除濕與益氣固表并用,扶正與祛邪兼顧。
方劑04:五皮散
【方歌】
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齊;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施。
【功效】→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水停氣滯之皮水證。
【臨床表現(xiàn)】
*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苔白膩,脈沉緩。
【配伍特點】
*氣行則水行。
方劑05:真武湯
【方歌】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
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膶惕保安康。
【原文】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太陽病發(fā)汗過多,陽虛水泛證。
【臨床表現(xiàn)】
a.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嘔,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b.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方解】
*君:附子—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臣:白術—健脾燥濕;
茯苓—利水滲濕;
*佐:白芍— a.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y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
b.柔肝緩急以止腹痛;
c.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
d.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生姜—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宣散水濕,兼和胃降逆止嘔。
【注意事項】
*濕熱內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浮腫者忌用。
【配伍特點】
*辛熱藥為主,配苦燥滲利之品,少佐酸柔收斂之物,瀉中有補,標本兼顧。
方劑06:苓桂術甘湯
【方歌】
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
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原文】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
【臨床表現(xiàn)】
*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方解】
*君:茯苓—健脾利濕,消已聚之飲,杜生痰之源;
*臣:桂枝—溫陽化飲[化氣,平沖降逆];
*佐使:白術—健脾燥濕,助茯苓培土制水;
炙甘草—益氣補脾,合桂枝以辛甘化陽,合白術益氣健脾,調和藥性。
*苓桂合用→溫陽化氣,利水平沖之常用組合。
【注意事項】
*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當利”四字,即服本方后,小便增多,此為飲從小便而去之兆,亦即《金匱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之意。
【配伍特點】
*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
方劑07:實脾散
【方歌】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
【臨床表現(xiàn)】
*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
【方解】
*君:附子—溫補腎陽;干姜—溫運脾陽;
*臣:茯苓、白術健脾和中,滲濕利水;
*佐使:木瓜—除濕醒脾和中;
厚樸、木香、大腹子—行氣導滯,化濕行水;
草果—溫中燥濕;
甘草、生姜、大棗—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溫散水氣,甘草調和藥性。
【注意事項】
*若屬陽水者,非本方所宜。
【配伍特點】
*脾腎同治[溫脾陽為主]。
*寓行氣于溫利之中,令氣行則濕化。
方劑08:萆薢分清飲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烏藥益智俱;
或益茯苓鹽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
【功效】→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
【臨床表現(xiàn)】
*小便頻數(shù),渾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配伍特點】
*瀉中有補,通中寓澀,邪正兼顧,標本同治。
方劑09:羌活勝濕湯
【方歌】
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本與防風;
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在陽有奇功。
【功效】→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風濕犯表之痹證。
【臨床表現(xiàn)】
*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
【配伍特點】
*本方用藥辛散溫燥,但量輕力緩,取其輕而揚之之法,使其微發(fā)其汗,則風濕自除。
方劑10:獨活寄生湯
【方歌】
獨活寄生艽防辛,歸芎芍地肉桂苓;
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屈能伸。
【功效】→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
【臨床表現(xiàn)】
*腰膝疼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配伍特點】
*以去邪蠲痹為主,輔以補益肝腎氣血之品,邪正兼顧,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測
試
真
青竹
題
真題集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1、原方用法注明服藥后“多飲暖水,汗出愈”的方劑是
A
止嗽散
B
消風散
C
五苓散
D
牽正散
解析
【答案解析】C
答:
五苓散。五苓散“上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