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鹿圈圈
講完泰國與中國的tai lue (前文見《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們的絢麗織錦 | 圍讀服飾史》),這一篇我們來講印度支那的tai lue,即老撾和越南(其實緬甸也有,但是服飾上沒啥特色,就不單拿出來講了),先說老撾。
老撾篇
老撾的tai lue主要分布在其西北諸省,即豐沙里省,瑯南塔省,沙耶武里省,烏多姆賽省和博橋省,我們熟悉的瑯勃拉邦也有分布。
△ 老撾tai lue分布圖
我個人感覺老撾tai lue之間的服飾差異沒泰國那么大(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眼神不好或者學藝不精,有差異我也看不出來),不過很有特色的還是有那么幾種的。(泰國篇見《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們的絢麗織錦 | 圍讀服飾史》)
第一種,豐沙里約烏一帶的tai lue。
我自認為,這種風格的裝束是所有tai lue中最浮夸的一種了,從上衣到筒裙都布滿了繁復的花邊,很有大清的風貌。而且其在層次感上也是最為登峰造極的,我在第一篇里曾介紹過傣族女性會穿襯裙(見《傣泰民族的筒裙:黎明之城的忍冬蓮 | 圍讀服飾史》),有時候會把襯裙露出來一點以增加層次感,貴族女性更是會在襯裙上鑲有各種豪華的裙邊。
△ 穿著襯裙的平民婦女
△ 現代傣族對襯裙的一些創(chuàng)新,比如說加個蕾絲邊什么的
但是!豐沙里的tai lue不一樣,她們可能覺得露一點點沒意思,于是愉快地把外裙剪掉了一半
△ 明顯看得出是兩層
沒錯,她們的外裙比別的地方的傣族都要短的多,露出一半到三分之一的襯裙,然后在襯裙上一層疊一層的堆上一堆花邊。而外裙也和別的tai lue不一樣,其上半部分依舊是不等距條紋,但是下半部分則是純色面料上加一小條豎狀短花邊,給人一種“承上啟下”的感覺。
△ 最右的女性沒穿襯裙,所以比其他人的裙子顯得短了不少
當然有些人會多穿幾層裙子,層次感更強,顯得更好看。
△ 電影《摩雅傣》里穿了四層裙子的貴族小姐,其實她是在脫哈哈哈哈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了省事,直接把兩層裙子簡化成一層也變得稀松平常,這種往往是流水線上出來的大路貨,所以價錢也比較親民,目前在西雙版納很流行。
這一支tai lue服飾很有特色,但是對于中國來說,這支傣族存在于老撾卻并不光彩,因為它是近代百年恥辱的一個縮影。
1895年,法國自恃歸還遼東半島有功,除了索要錢款外,要求清政府從新劃定邊界,強迫清廷簽訂《續(xù)訂界務專條附章》。規(guī)定西雙版納東部的曼乃,倚邦,易武六大茶山歸屬中國,而勐烏,烏德,化邦,勐興歸屬法屬印度支那。七月十九日,法軍武裝強行占領勐烏、烏德,遭到傣漢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勐烏、烏德傣族土司與當地漢人陳玉成,李萃廷等密議,欲組織群眾武裝反抗,不幸機密泄露,遭遇鎮(zhèn)壓,法軍在勐烏烏德大肆燒殺搶掠。廣大群眾憤然撤離村寨,以空室清野方式進行抵制,不少居民相繼內遷定居,相當一部分遷到了今天西雙版納的勐臘縣。1901年,陳玉成和李翠亨再次發(fā)動起義,只是依舊失敗了。
第二年,清政府便派人前往西雙版納正式劃界,從此勐烏和烏德被正式割讓給了法國,到了現代成為了老撾豐沙里省的約烏縣,就是我們上面講的這支tai lue所聚居的地方。
何為西雙版納?西雙在傣語里意為十二,版納則是當地的行政區(qū)劃。西雙版納即為12個行政區(qū)劃,如今只剩11個。勐烏所屬的“版納”永遠的失去了。
△ 粉色線為原國界,棕色線為現國界
還有我在第一篇里提到的勐興也一起被割給了法國。
△ 1957年的勐興,傣族和哈尼族女性,服飾與西雙版納相同
“跨國”的勐恩
老撾第二種極具特色的tai lue依然與上個世紀法國的殖民行徑有關,我在上一篇文里提過一筆,也就是勐恩型,在泰國主要分布在楠府,而在老撾則主要分布在沙耶武里,而這兩個地方是挨著的。
男性受暹羅影響穿了幔褲,但是會戴tai lue風格的織錦披肩。女性穿對襟上衣,內著抹胸,下穿彩色條紋筒裙,飾有零星的犬齒紋,勾片紋等菱形紋樣。
△ 這種紋樣亦是挑織而成
△ 上衣也可做交領狀,各種連續(xù)勾連紋也是常見樣式
又或者在裙身上使用大面積單色緯線織錦,遠看似是純色,但是稍稍湊近則有暗紋之妙。
那么為何楠府和沙耶武里的tai lue服飾幾乎一模一樣呢?因為歷史上它們就是一回事。
我在上一篇《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們的絢麗織錦 | 圍讀服飾史》里提到,tai lue之所以叫tai lue,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勐泐(meng lue)認同,而楠府——沙耶武里一帶歷史上則被稱為勐恩,這個認同現在也沒消失。18世紀緬甸退出泰北后,勐恩一帶再次歸屬泰國曼谷王朝,只不過曼谷實際控制不了這些地區(qū)(關于早年曼谷與泰北諸勐的關系,可參考《城之源》)。1904年暹羅被迫向法國割讓湄公河以西的部分領土,沙耶武里就這么脫離了泰國。19世紀到20世紀泰國割讓了大量的領土(其實包括老撾柬埔寨好多是藩屬國的性質,老柬這倆還是同時給越南進貢的),或許是因為泰國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當過殖民地的國家,再加上割讓的地區(qū)都不是泰人為主體的地方(準確來說,不是暹羅泰人為主體),所以泰國人不是很在乎這個。但是你要說他完全不在意,那也是假的,至少不是一直不在意。二戰(zhàn)期間泰國加入了軸心國,搞泛泰主義,在1940年打了第二次泰法戰(zhàn)爭把沙耶武里又拿了回來(對了,在泛泰主義的指導下,泰國當時還想打西雙版納,當然被打回去了,法西斯害死人)。后來的結果就不用說了,軸心國戰(zhàn)敗,泰國和意大利一樣及時跳反,再加上只是個小角色,因此沒被清算,但是吞掉的土地肯定不能要了,于是沙耶武里再次回到老撾。
老撾和別國不同的tai lue基本上也就這些了,剩下的tai lue跟清孔風格差不多,都是大面積的菱形挑織或者緙織又或者兩者兼有的。只是老撾太過落后,手工織布依舊是當地婦女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老撾的tai lue筒裙或其他紡織物要么維持一百年前的風格,依然是植物染色,那種還是很好看的;要么就是以當地人樸素的審美觀,開始花里胡哨的各種顏色往上堆,那種就一般般了。
△ 雙梭算什么,這還有三梭呢(我不會告訴你我還見過四梭的)
總而言之,這種挑織加緙織的筒裙目前是各國tai lue最常用的,我個人感覺挑織的菱形紋樣更常見一些。作為基本款的不等距條紋裙(sin da lue),反倒是不那么常見,至少在泰國是這樣的?;蛟S是因為在泰國人眼里,sin da lue都是景棟tai khuen穿的吧(之前舉過的幾個泰國電視劇其實基本上講的是tai khuen不是tai lue)
△ 烏多姆賽省tai lue的筒裙
越南篇
好多人都說中國造了56個民族,其實跟越南比起來,中國的民族劃分可以說相當的簡單粗暴,不然越南那么點地方咋搞出54個民族的。因此,很多明明是一個民族但是被劃成了好幾個(比如漢族就按民系變成了華族,山由族和艾族),泰人也沒跑了這種命運。越南自稱tai的族群,被按照宗教劃分成了兩個:不信佛教的是泰族,信佛教是盧族。那個信佛的盧族就是tai lue。
越南tai lue主要分布在西北的萊州省,與云南老撾相接壤,人口不多只有幾千人
和他們其他國家的同族一樣,越南tai lue同樣是男裝短褂長褲,女裝交領衣長筒裙,男女皆戴包頭。
女性不僅喜在上衣的緣邊處縫綴花邊,腰部和胳膊上也有。而且喜好銀幣,從胸前到上衣衣擺都會縫上銀幣以作裝飾。
裙子依然會分成三部分,裙頭是紅色橫條,裙身是銀白色織錦(現代則流行彩線與銀白色絲線交織),裙尾純色布,很多會在上面縫上類似勐烏那樣的豎狀彩條。
而且她們喜歡戴銀項圈,只是和泰國人瞎搞的那種完全不一樣
△ 還喜歡戴絨球,喂這畫風很像德昂族啊
包頭也和別的tai lue不一樣,往一個方向偏的,很有特點。
感覺出來沒?越南tai lue的風格和別的國家的完全不同,自我特色保留的極好。不像某些地方,無論服飾還是建筑都照搬暹羅(對,我說的就是版納和德宏),看看本土的東西不好嗎?你們雖然都是泰,但是真不是一回事?。?/p>
附:tai lue的發(fā)型和飾品
經過前面《傣泰民族的筒裙:黎明之城的忍冬蓮 | 圍讀服飾史》《傣泰民族的筒裙:女王們的絢麗織錦 | 圍讀服飾史》才講完了tai lue這個支系,不過為了回應某些讀者(湊)的(字)熱(數)情,把她們的發(fā)型和飾品也簡單講講吧。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狐貍君轉發(fā)了一條西雙版納賽龍舟的微博,上面的女性都在頭上插了梳子,故而狐貍君發(fā)出了,“全世界都愛綠梳子嗎”的疑問。
其實這種發(fā)型在tai lue支系里流行的時間并不長,也就幾十年,而且僅限中國西雙版納,
△ 這種造型在泰國都成了西雙版納的代表了
傳統(tǒng)的tai lue發(fā)型是環(huán)髻,把頭發(fā)梳成一把按照一定規(guī)律打結,最后形成發(fā)髻,有的還會在發(fā)髻上做出一個小環(huán),很有特色。
△ 這個有點夸張了哈哈,明顯加了假發(fā)
△ 這個就比較正常
再裹上包頭▼
但是大概是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包頭的形式開始發(fā)生變化,由原來的齊整變得垂下兩角,原因不明,我嚴重懷疑《摩雅傣》是始作俑者(不過這個電影不錯,比較寫實,想了解傣族風貌可以看看)
△ 《摩雅傣》主角
△ 六七十年代的照片
然后才出現現在那種插梳子的發(fā)髻,貌似是叫孔雀髻?我也不太確定,據說版那人叫它:?????????????(gao pom hua dai)
我之前一直以為這玩意是改開以后才有,但是前幾天重溫《摩雅傣》的時候發(fā)現似乎不是,60年代初就已經有了插梳子的發(fā)型了,或許是因為藏在包頭下面,所以不容易發(fā)現。
△ 順便說一句,男主這個包頭后來成了版納爆款,定型的那種,本身不難看,但是被他們做的一言難盡
扯一句別的,西雙版納因為是熱帶,所以傣族婦女在勞動的時候不一定會穿外衣,直接穿個背心就出去了。但是被舞蹈學院的老師采風采走了,于是這種背心先是上了舞臺,后來回流西雙版納成為爆款,一些傣族有識之士很討厭這種服飾,號稱“我們傣族服飾不是大號奶罩”,現在慢慢少了。
話說回來,這種發(fā)型雖然歷史不長,但是還是很成功的,如今的版納人民拋棄了粗制濫造的影樓裝,但是這種發(fā)髻確依然頑強的保留了下來
△ 環(huán)髻與孔雀髻同框
而在飾品方面,傣族沒苗族有名,但是也還有值得說說的東西的,最有名的就是銀腰帶▼
△ 某寶搜索銀腰帶,最靠前的都是傣族的
但是另一個就沒這么有名了,是一種銀佩,往往與銀腰帶一起戴▼
還要一種片狀的▼
△ 博物館所藏的銀云肩與銀佩以及現代復原
傣族的一種傳統(tǒng)發(fā)簪,傘狀,國內現在少見了▼
還要這種錐狀或花狀的簪子,貴族會鑲寶,泰國人比較喜歡▼
項飾貌似只有越南tai lue才有,前面介紹過了,不多說了。
傣族手鐲倒是蠻有意思,整體極具野性,完全打破了我對版納傣族的刻板印象。
臂箍(這個我一直以為只有佤族才有)▼
擰絲麻花鐲,一邊開口的▼
還有一種不擰絲的開口鐲子▼
臂釧(看什么看,大明王妃都戴好嗎)▼
最后就是耳飾了,tai lue人表示,什么耳環(huán)耳釘耳墜,我們用耳珰
△ 《摩雅傣》里忠實的還原了這一點,不過演員是漢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為了演戲戳了大耳洞還是用的別的辦法
不過現代社會,沒人扛得住這玩意,只有一些年齡很大的老人還有這種松松垮垮的大耳洞。
(本系列完)
用了三篇文的篇幅終于寫完了以西雙版納為祖籍的tai lue支系,
下一篇準備寫德宏禪邦的傣訥支系了,感覺又是一個大工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傳統(tǒng)服飾】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