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又是來自《再見愛人》,又有一個新的體會,矛盾的原因就是源于無效溝通。
如果用梁寧的話講就是,情緒是理智的最大敵人。
出現(xiàn)爭執(zhí)的時候是被情緒裹挾,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兩個人爭吵的時候也是挺理智的,吵的時候也是心平氣和的去說服對方,也可以用辯論形容。
因此矛盾起源于無效溝通的形容更加貼切,無效溝通就是一場沒有圓滿結(jié)果的交流。也許是一方戰(zhàn)勝對方,但對方心里仍然不服氣,這也是無效溝通。
那無效溝通的特征是什么呢?
根據(jù)節(jié)目中沈老師的觀點有三種:人身攻擊,質(zhì)疑動機,過度發(fā)散。從這三個特征可以看出他們的共同點,那就是失去理智。
人身攻擊,這通常是找不出辯駁的理由,或者沒有耐心講道理。人身攻擊其實就是發(fā)火,企圖用這種方式取得優(yōu)勢。人身攻擊的時候一般是找對方的缺點,而這種缺點通常是客觀存在,但難以改變的。人身攻擊也是一種轉(zhuǎn)移話題的好機會,很容易讓自己取得優(yōu)勢,但這都是勝之不武。而且人身攻擊更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擊,使雙方的爭論更加激烈,而且超出了問題的范疇,最終變成了雙方的人身攻擊。
人身攻擊也是很不道德的一種方式。
質(zhì)疑動機,劉潤有一句話叫做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理解為惡意。是的,很多人都是直言快語,可能講出了不合時宜的話,很多時候都是好心卻把壞事。比如有的人本是好意的關心一下,但說出來不吉利的話,這僅僅只是一時的愚蠢,那就沒有什么好計較的。就怕把別人的愚蠢理解為惡意揣測或者過度的揣測對方動機,這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挺常見的,最常見就是“路上慢點開,別撞車了”。這句話如果不是愚蠢,那就是一句陰陽怪氣的反話。
但朋友之間肯定不會解讀為惡意,其實生活中好朋友即使這種話說錯了,我們也不會介意,就怕的是不熟悉的或者本身就有矛盾的人,這樣說就會很危險了。
不過盡量把對方的話理解為愚蠢,因為當我們這樣理解的時候,自然就不會生氣了,因為正常人一般不會跟傻子計較。
過度發(fā)散,這種情況一般是比較敏感的人常用方式,他會把一件事想的很多。質(zhì)疑動機可以理解為想的太深,過度發(fā)散可以理解為想的太多。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對方卻聯(lián)系到昨天前天,甚至是很久之前的類似的事情,也就是翻舊賬。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下子拿出對方的諸多問題,但這就有點就事不論事了,僅僅是為了打敗對方。
過度發(fā)散常用的詞匯是:總是 經(jīng)常 一直 常常 往往,這類肯定詞匯,把對方的一個特例當成是頻繁的錯誤。過度發(fā)散帶來的后果就是讓討論沒有重點就會東拉西扯的,一下午也沒有解決問題,那么溝通中過度發(fā)散也不會有結(jié)果。
一開始我對無效溝通的理解局限在爭吵了,其實不止是爭吵,爭吵那就上升到情緒失控的高度。而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無效溝通不一定是矛盾,只是溝通沒有結(jié)果,牽扯太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