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干飯,全國第二!
2021年,河北省以全國人口排名第6的“劣勢”,頂著“美食荒漠”的壓力,一舉干飯3856.4億,成為全國餐飲收入第二的省份。
河北人都吃啥了?
作為我國小麥主產(chǎn)區(qū),河北人獨愛面食。兩個大白饅頭下肚,消滅一碗大鍋菜!不想炒菜,走,吃碗面條去!在安徽沒能出人頭地的板面,都能受到河北人的寵愛,自己的面,河北人怎能不愛?剛出爐還冒著熱氣的燒餅套肉,再來一碗饸饹,絕了,啥山珍海味都不換!驢肉火燒、香河肉餅作為河北面食的代表,已經(jīng)沖出華北,走向全國。相比之下,其他的眾多面食就顯得十分佛系,不為外人所知。
但河北的面食有多好吃,河北人自己最懂。
干飯能力全國第二的河北,怎么可能沒有好吃的面食!制圖/九陽
河北的餅:夾肉,才是走紅的流量密碼! 河北人對各種燒餅、火燒的愛,無美食可取代。小麥、芝麻的香,從南飄到北,以至于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燒餅、火燒。河北人算是把面“烤”明白了。
河北面食太多了,歡迎補充!制圖/孫璐在河北,凡是闖出些名堂的餅,都懂得跟肉搞好團結。
驢肉火燒:死磕驢肉,成為全國人民的火燒不要問驢肉和火燒是什么關系,驢肉火燒,已經(jīng)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就像肉夾饃。外地人認為的驢火是這樣的:細長、金黃,皮燙肉涼,一口下去,酥脆中帶著軟香。咬了一口,就忍不住咬第二口,像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仔細咂摸出味兒,一個就吃完了。實在不過癮,老板,再來仨!這是滄州河間的驢肉火燒。
但對河間人來說,這不是正宗的驢肉火燒。河間本地的火燒,要短一些,寬一些??瓷先ツ芙o人提供加倍的麥香,而且似乎更能裝。
正宗的河間驢火其實是這樣的。
圖/網(wǎng)絡形狀決定口味,似乎有些道理。
但保定人坐不住了:說到火燒,還得是圓的才好吃。作為河北驢火界的另一大派別,保定的圓火燒看著更加敦實、厚重,“含面量”更高,咬一口更加充實。喜歡面食的人,這種滿足感,你懂的。雖然兩地火燒的形狀不同,但它們都鐘情于驢肉。不同的是,保定驢火里的驢肉必須是當天現(xiàn)鹵,保定人要親眼看著它從熱鍋里撈出來,被剁得碎碎的,才滿意。河間人卻不這么看問題,在前一天把驢肉醬好,冷藏起來,隨吃隨切更方便。所以,河間的驢肉就跟著方形的火燒走向了全國,而保定的驢火都被保定人自己吃了。
作為河北驢火圈唯二的兩派,究竟誰才是正宗驢火的代表?爭論一直都在。但不管怎樣,在這個過程中,驢火代表著河北,成功走向了全國。河北美食成了最后的贏家。
香河肉餅:多肉,是它的自我修養(yǎng)
一張餅,不管看上去多么普通,只要它努力地裝肉,它就不再是普通的餅,而是香河肉餅!
所以,怎么把面和好,就成了一門很難量化的玄學。香河肉餅的面,要用不冷不熱的水,和得不軟不硬,揉起來不費勁,抻起來又有韌勁,這樣它才能裹住體積遠大于它的肉餡。包好肉餡去搟,直到把它搟成皮薄如紙的一張大餅,都不能走漏一點兒餡。
剛煎好的香河肉餅,焦黃飄香,米字刀切成8個均勻的扇形,綿密的肉餡這才甩開餅皮,歪在一邊。每個香河肉餅的愛好者,都是不怕燙破上顎的勇士。還沒等它冷靜下來,這么一張大餅就下了肚。喝一口棒渣粥壓一壓,舒服!
香河肉餅好吃,更便宜,十幾塊錢就能管飽你一頓飯。上世紀,香河肉餅跟沙縣小吃一樣,成為率先進京的外來美食,受到進城打工人的歡迎。在北京,香河肉餅店迅速開到上千家,紅底的招牌上醒目地印著“香河肉餅”四個大字,為它在首都刷夠了存在感。
拿下北京,全國皆知。香河肉餅因此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京東肉餅,因為位于廊坊的香河在北京以東。
有得也有失,“京東肉餅”拉近了肉餅和北京的關系;但缺點是,它不能體現(xiàn)——肉餅還是香河的香。
棋子燒餅:
個頭雖小,對肉的要求卻高
唐山的這一枚小如棋子的燒餅,如何就成為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美食?
棋子燒餅的歷史已超百年。在今天,它仍然是唐山人日常喜愛的美食。別看它個頭小得像個小籠包,但是裝起肉來豪不含糊。在唐山,正宗的棋子燒餅,只接受大大的肉塊,要是把肉切碎了,它還不樂意了。
不讓裝肉塊,烤熟了以后,就鼓不起來。多沒排面!
剛出爐的棋子燒餅酥得掉渣兒,拿在手里一捏,燒餅皮就碎了,但里面用肉塊做成的餡卻絲毫不亂。一把送進嘴里,一口一個,先是餅皮和芝麻的香,嚼到最后,是肉的香。買上一盒拿上手里,保證你一會兒一個,好吃到停不下來。等到吃夠了,也就吃飽了,一頓飯就這么解決了。
作為唐山燒餅界的百年網(wǎng)紅,棋子燒餅不像驢肉火燒、香河肉餅,它更愿意守在唐山,低調(diào)地等待慕名而來的每一位食客。
面條大省河北,
只捧紅了別人家的面 在河北,面條永遠是面食中的王者。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喜歡莜面、蕎麥面,中部、南部的河北人更多用小麥做面條。河北人可以一天三頓面條,吃不重樣,也吃不膩。
板面——被河北人捧紅的面條。
攝影/吳學文唯一的遺憾是,河北沒能把自己的面吃紅。
正宗安徽牛肉板面:被河北捧紅的面
板面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默默無聞,卻在燕趙大地走紅了。
在河北的很多地方,尤其石家莊、唐山、承德等城市,“正宗安徽牛肉板面”隨處可見。甚至市區(qū)間公路、高速路的休息區(qū),也都有它的身影。
在河北,安徽牛肉板面店隨處可見。
攝影/吳學文
走在河北,容易讓人產(chǎn)生到了安徽的錯覺。
可是,安徽人卻很少知道“安徽牛肉板面”。板面原是安徽北部阜陽市太和縣的地方小吃,而且,太和板面是搭配羊肉來吃的。上世紀90年代,隨著安徽等地勞動力北上務工,太和板面就被帶到了河北。
石家莊的一些板面店里,還保留著“太和板面”的叫法。
攝影/李青
河北人對面條是來者不拒的,多多益善。但一開始,河北人不喜歡太和板面的羊肉味道,而且羊肉價格更貴。靈活多變的板面店老板,便根據(jù)河北人的口味需求和當時的消費水平,保留了面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改用牛油做鹵湯的底味,再象征性地放幾粒牛肉。這樣,來自安徽的板面就在河北重裝上市了。
羊肉板面被河北改造成了牛肉板面。
攝影/吳學文
安徽的羊肉板面,就成了河北的“安徽牛肉板面”。它高鹽、高油、高辣,跟河北人愛吃的燒餅很搭,又經(jīng)濟實惠,慢慢地竟成為了所有打工人的美食,在河北一路封神。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安徽牛肉板面不光融入了河北的味道,深度參與了河北美食的建設,還見證了建設河北的勞動人民的酸甜苦辣。
壩上莜面:不因河北而紅,卻在河北很紅
被冬奧會帶火的河北張家口,最愛莜面的味道。
在河北北部,華北平原用最小的空間過渡到內(nèi)蒙古高原,向北出了張家口市區(qū),地勢便急劇上升,陡峭如大壩。大壩頂端,是平坦的壩上草原。這里溫度低、溫差大,不適合小麥生長,卻成了莜麥的天堂。
內(nèi)蒙人喜歡吃莜面是出了名的,可是,莜面自己明白,張家口人對它的愛有多深。
從莜麥粒到莜面,這個過程要復雜得多。莜麥要歷經(jīng)“三生三熟”之劫,才能成為成熟的面團。但是在這個過程,也充分地打磨出了它獨特的香。蒸莜面的過程中,空氣里彌漫的味道,總能攪得人肚里的蛔蟲大鬧五臟廟。
在張家口,莜面的吃法很多:推成窩窩、搓成魚魚、包成餃餃、壓成條條,統(tǒng)統(tǒng)上鍋蒸十幾分鐘就好。春天,可以下到燴好的酸菜山藥里;夏天,拌上黃瓜水蘿卜絲兒;秋冬,蘸上一碗羊肉口蘑湯。每個季節(jié),都有值得惦記的味道。
一碗莜面,詮釋了張家口美食的靈魂,怎么吃,都香!
饸饹:拉上燒餅一起紅
以蕎麥為主的饸饹,在各地都不屬于主流的面食。
但在河北,饸饹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因為,饸饹和河北人愛吃的燒餅,搭配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北部的張家口、承德,中部的石家莊、南部的邢臺等地,饸饹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高配版的饸饹,享受的都是大牌面條的待遇,用幾個小時精心熬制的牛肉湯、羊肉湯做湯底;低配版的饸饹,只要墊上豆芽,澆一勺醋、一勺蒜泥,點兩滴香油,就能出味兒。
不管哪種饸饹,只要搭配燒餅,一口饸饹,一口燒餅,就像在嘴里發(fā)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讓人回味無窮。
如果要評出最百搭的燒餅,我選石家莊的缸爐燒餅,它仿佛天生為饸饹而生。只不過,現(xiàn)在很少能吃到了。
饸饹,饸饹,合合樂樂。河北人喜歡饸饹,或許還是因為它的名字取得好。
宮面:張爺爺空心掛面紅了,它沒紅
陜西張家山手工掛面走紅的時候,石家莊的藁(gǎo)城宮面是懵的。它萬萬沒想到,掛面也能紅!可是,為什么紅的不是我?
說起藁城宮面,它和張家山空心掛面一樣,都是集各種榮譽于一身的“三好學生”級好掛面。比如,它們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都在復雜特殊的工藝中傳承著匠心,每一根面條都如發(fā)絲般細膩,卻又久煮不爛,帶著一股韌勁兒。
說到內(nèi)在的實力,宮面絲毫不輸張家山掛面。說到名氣,可就相差太遠了。張爺爺?shù)拿嫒珖嗣穸贾?,藁城的面卻只能默默地端上河北人的餐桌。
看來能不能紅,還是需要點兒運氣。
在石家莊,人們對宮面的喜愛似乎并不熱烈,但它卻缺不得。早上,一碗番茄湯、一個荷包蛋、一包宮面,就是最好的早餐。生病沒有胃口,得靠一碗滴了香油的宮面續(xù)命。老人過生日,用宮面煮的這一碗長壽面,就是最體貼的祝愿。
外出闖蕩的石家莊人,行李箱里常被媽媽塞著一捆宮面,它是最易攜帶的石家莊味道。
越家常越難忘,河北人對面食執(zhí)著到骨子里
出門在外的河北人,最不理解的就是:為什么吃上個炒餅就這么難?
南方人會問:什么是炒餅?河北人就更不理解了:炒餅這么好吃的東西,你竟然不知道!
說到炒餅,很難說它是什么特色美食。它就是把烙好的餅,切成絲,配上平平無奇的蔬菜、雞蛋,炒一炒。在河北的南部,則是加點水燜一燜。
它是那么的普通,卻又那么好吃。
為什么會有炒餅這種食物?大概是因為烙的餅吃不完,怕壞了,就炒了它。沒想到,后來炒成習慣,管它吃得完吃不完,烙出來,就是為了炒的。
用油烙出來的餅,再用油炒,這是加倍的油和碳水共同激發(fā)的快樂。這樣一頓油潤潤的飯,有主食、有菜、有蛋,想吃肉還可以加兩塊錢讓老板切點肉絲,大蒜隨便吃,誰不愛。
食物的價值,來自于長期的陪伴。很多年前,在河北的各個城市里還流行街邊攤的時候,炒餅憑借超高的性價比,隨處可見
猛火中爆炒的炒餅,有一種自己在家里做不出的美味,不但能勾起漂泊在外的河北人的鄉(xiāng)愁,還能喚起許多學生時代的回憶。
和炒餅類似的,還有燜面。
說到燜面,外地人會想到豆角燜面、鐵鍋燜面。但對河北人來說,“豆角”和“鐵鍋”都是對燜面的限制。河北人只是單純喜歡燜面,不一定非要用豆角燜,也不管是不是要用鐵鍋。只要是燜出來的面,河北人都饞。
喜歡燜面,是由河北人的飲食習慣決定的。相比于熱干面、炸醬面這種看起來比較“干”的面條,河北人更喜歡湯面,或者像燜面這種既黏糊又油潤的面條。
炒餅、燜面,不光接地氣,還在無意間迎合了河北人的食面風格。
如果說接地氣,炒饅頭、炒苦累就得排第一了。
河北人愛吃饅頭,可是放了幾天的饅頭,已經(jīng)沒有了松軟的彈性,也就讓人沒有了食欲。等到切成塊,搭配各種青菜一炒,搭一勺清水入鍋,饅頭便具有了油潤的色澤,讓人不知不覺間,輕松干掉兩個大饅頭,仍覺得沒吃夠。
炒苦累聽起來更像憶苦思甜飯。隨便什么菜,切碎之后,摻面,拌勻,先上鍋蒸,再下蔥蒜爆炒,出鍋淋上香油和蒜泥,綿軟的口感,好吃到爆。不過,吃完這一盤炒苦累,恐怕很難憶苦思甜。因為,它太好吃了!
一直以來,河北都被外地人稱為“美食荒漠”。作為面食大省,河北很少有特別能打的面食分享到全國。但是,對美食來說,好吃和有名是兩個概念,就像媽媽的飯,它有多好吃,只有你知道,它們平平無奇,卻是養(yǎng)育你的佳肴。
河北的面食,是伴隨每一個漂泊在外的河北人一生的味道。
文 | 董大文字編輯 | 董大圖片編輯 | 王家樂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