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杭州是美食荒漠,
問過面條的想法嗎?
中國哪里的人最愛吃面?
是三天不吃面,走路打擺子的老陜?面條形狀千變?nèi)f化的山西?還是各種下水澆頭麻辣熱烈的川渝?
是杭州。那個前段時間又因“美食荒漠”而上熱搜的杭州。
當(dāng)人們在討論如何挽回杭州菜的風(fēng)評,甚至不惜重金“懸賞 100 萬,讓杭州擺脫美食荒漠“時,杭州人腦子里想的是:等下是吃濃油赤醬、咸甜鮮美的紅燒大排,還是奢侈一點來一碗蝦爆鱔,抑或是簡簡單單來一碗片兒川?
在杭州,幾乎每一條街上都有一家面館,每一家面館里都有一間熱火朝天的后廚,和人擠人需要排隊、拼桌才能吃上面的就餐區(qū)。在軟件上搜索“面館”二字,你會發(fā)現(xiàn),杭州有30000多家面館,這個數(shù)量,是西安的1.6倍,是成都的4倍。
有人說杭州之所以是美食荒漠,是因為杭州沒有自己的本土食物,現(xiàn)在吃的不過都是紹興人、寧波人移民帶來的,杭州面亦如是。但這并不耽誤杭州人愛吃面,好吃就行,哪管那么多。
杭州的3萬家面館,
不只拌川、片兒川、蝦爆鱔
杭州人有多愛吃面?打開某美食軟件,搜索“面”,會出現(xiàn)3萬多家面館,這3萬多家面館,排名靠前清一色的都是本地面館。
杭州面有什么稀奇?先從面條說起,杭州最常見的面是扁扁的“堿面”“潮面”,也就是加了堿的新鮮面條,煮后寬度大約3mm,厚度1.5mm,這種面不能煮的得熟,假如煮的軟了懈了,那絕對是大失敗。有些面館不同做法也會用不同的面,湯面用經(jīng)典的“扁潮面”,炒面、拌面用更不容易起坨的“細(xì)堿面”。
再說澆頭,走進(jìn)每一家杭式面館,招牌都差不多:蝦爆鱔、爆鱔面、蝦腰面、腰鱔面、豬肝面、腰花面、肚片面、片兒川、拌川……人說杭州的面也不過這些,配料換來換去而已。實則不然,這面條的配料,杭州話的講法是“澆頭”。“澆頭”不僅是一碗面的精髓,還可以進(jìn)行各種拆分組合。
澆頭一般有爆鱔、蝦仁、腰花、豬肝、大排、大腸、油渣、雪菜、青菜等等,只要錢包受的了,選上4、5、6、7種澆頭,就能組合出一碗價格過百的豪華面。這其中,蝦爆鱔是經(jīng)典的杭州豪華面條代表。
豪華蝦爆鱔,杭州面的天花板
蝦爆鱔是由老牌面館奎元館首先賣出名的,奎元館離西湖不遠(yuǎn),80、90年代杭州人家里來客,逛西湖逛到中午,就邀請到奎元館吃碗蝦爆鱔,黃鱔片成二指寬的大片,在熱油里爆香爆脆,加入蝦仁滑炒,最后加水、醬油略煮,唰一下澆到已經(jīng)單獨過水的面條里。
這一碗蝦爆鱔,鱔片在油里爆透了,又吸飽了湯汁,脆中帶韌;蝦仁嫩滑鮮美;面湯是濃濃的醬色,上面汪著一層油,30年前人們肚子里的油水還沒有那么豐富的年代,一碗售價20元的蝦爆鱔面條是非常上得了臺面的待客面。直到現(xiàn)在,蝦爆鱔也依然是杭州各面館里最貴、點單率也是最高的面之一。
實惠片兒川,杭州鮮的極致
與蝦爆鱔齊名,卻又與它的豪華截然相反的,是片兒川。“片兒”,指筍片和肉片;“川”就是汆面條,也指江南特有的那種口感硬硬的面,一根根豎直地下來,形同“川”字,生動又形象。
片兒川中,筍片是必須。一年四季,冬筍、春筍、鞭筍、毛筍,總之不能斷,哪怕秋冬之交的時節(jié),什么筍都不長,那也得用筍干。教外地人一招,怎么辨別杭州面館的地道程度:如果片兒川沒用筍,而是用了茭白甚至萵筍來替代——大膽決定,下次不要再去了。
片兒川極鮮,除筍以外,鮮味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倒篤菜”,那是一種干爽微黑的咸菜,香濃鮮美;肉則不拘于哪個部位,只要是片成薄薄的片就算過關(guān)。
在杭州,再高級、再網(wǎng)紅的面館,也必定保留著一碗售價只要十幾二十塊的片兒川,它就像定海神針,永遠(yuǎn)兜住杭州面條好吃、實惠、家常的底。
油潤噴香的拌川,不是炒面!
還有一個必須要提的,是拌川,很多外地游客會對著菜單上的拌川疑惑,點一碗上桌一看,嗐,不就是炒面嘛。
一樣,又不一樣。
拌川是杭州中心城區(qū)獨有的一類面條,講究個柔滑微黏。炒制過程中油要多、火要大,老抽、黃酒、鹽、胡椒、勾芡,一個都不能少,這樣油潤噴香,汁容易掛在干撈的面條上,才有“柔滑微黏”的效果。
拌川比之普通炒面,更加多汁爽滑,又比冷面、拌面多了鑊氣。它最好的搭配,是開水沖泡的一碗蝦皮紫菜湯,清爽解膩。
身在南方,杭州人為什么這么愛吃面?
杭州人如此愛吃面,完全顛覆了人們常說的“南米北面”這個刻板印象。身在南方的杭州人,為什么這么愛吃面?
首先,因為中國特殊的地緣和歷史,無數(shù)次的南遷和南方大開發(fā),讓北方移民在這片丘陵遍布的土地上扎根生活,雖然生存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舌尖的嗜好卻隨著長輩的口味代際相傳,南方人從來沒有放棄過面條這種爽滑順溜的美味。
有一個冷門的知識,2022年,浙江水稻種植面積169萬畝,小麥種植面積196萬畝,小麥的種植面積超過水稻,而且種植區(qū)域主要在浙北。這無疑為這個地區(qū)的人們吃面打下了基礎(chǔ)。
然而,中國東南部濕熱的氣候,令小麥生長速度快,籽粒灌漿周期不足,出產(chǎn)的小麥品質(zhì)差,做成面條后完全喪失了“筋道”的口感,這也是南方面條最被北方人詬病的一點。但人們沒有放棄對面條的執(zhí)著,杭州人最常吃的堿面,就是南方人的發(fā)明。他們學(xué)會了在和面過程中摻入食用堿。堿令面粉中的蛋白質(zhì)轉(zhuǎn)性,增加筋力,吃以前再焯水去除堿,就能獲得接近北方高筋面的口感。
但是同一鍋水煮面的碗數(shù)多了,就會黏糊不堪,影響后面面條的口感。這也是為什么江浙地區(qū)流行吃“頭湯面”,趁著煮面的水還清爽,面條在沸水中一過就起,外表熟了,內(nèi)心夾生。北方人吃完罵罵咧咧疑心店家不用心,江浙人卻甘之如飴,甚至還會嫌西北高品質(zhì)小麥做出的面條太過筋道“費(fèi)腮幫子”。
而各種澆頭,算是江南自古豐饒富庶的物產(chǎn),對品質(zhì)不足的小麥面條的一絲補(bǔ)償,倒也成了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面條的一大特色。
如果杭州媽媽說“今天隨便吃點吧”,大多會從廚房里拿出包裝好的掛面,用隨意翻找出的食材,湊合煮成一碗面;但如果說的是“今天吃面條吧”,你會看到媽媽很鄭重地詢問大家“吃片兒川還是拌川?”,然后特地跑去菜場買潮面、搭配料,回來莊重地切絲切片,細(xì)細(xì)按照步驟燒出一碗片兒川或者拌川來。
這,或許就是缺面的江南人刻在骨子里的對面食的審慎,也是杭州人倔強(qiáng)保留的、對面條的儀式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