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后的科學》這本書,主要討論了對于一名頂級運動員來說,天賦和努力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作者從現代遺傳學和運動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他認為,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并不適合于每個人。同時,現代科學技術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所謂的“運動天賦”。大衛(wèi)·愛普斯坦。美國知名作家,同時也是《體育畫報》的著名記者,多年來一直專注研究體育和運動科學問題。
一說到高手如何成功,尤其是在體育領域,很多人都會說,那些在各大賽事中叱咤風云的頂級運動員,他們之所以成功,無非就是兩方面原因:一個是令人羨慕的天賦,還有一個就是堅持不懈地刻苦訓練。
沒錯,在體育界,或者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內,想要取得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努力和天賦,二者都缺一不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能想到的答案。但是,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努力+天賦=成功”這個答案,未免有些太簡單含糊了。有很多更加細致的問題,我們可能從來都沒有去考慮過。
我們都熟悉的一萬小時定律,大概是這樣說的:“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p>
縱觀整個體育界,好像也確實如此。一名運動員,無論他從事的是哪種項目,無論他的天賦有多好,凡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大多都會經歷大量的訓練時間、超強負荷的訓練強度。超級運動員訓練有多努力,這里我們就不用再過多列舉個案了。想要更好地認識到“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到底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重點來看看科學家們對此都做了哪些研究。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實力強大的棋手,之所以能夠贏得比賽,是因為他們能夠比一般的棋手想得更遠,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走一步,想三步”。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當格魯特請大師級棋手和普通職業(yè)棋手分別講述自己的比賽經驗時,他發(fā)現,不同級別的棋手,在決策時考慮的步驟和招數,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那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大師級選手總能做出更優(yōu)質的決策呢?
在進行過反復試驗后,格魯特發(fā)現,不同級別棋手的差距在于“重建棋局”的能力。他讓棋手盯著一盤棋局的照片看上幾秒,然后迅速撤掉照片,要求他們在空白棋盤上重建這個棋局。結果發(fā)現,結果發(fā)現,特級大師級選手在觀察3秒后,就能準確無誤地還原棋局。而一般的職業(yè)棋手,大概可以還原70%左右,業(yè)余選手只能還原50%左右。還有,特級大師級選手在5秒之內,對棋局的理解程度就超過了業(yè)余選手用15分鐘才記住的一切信息。
這個研究結論可以很好地說明,“經驗,是大師級選手取得卓越成績的基礎?!焙髞硪灿锌茖W家在這個結論上,進行了更加細致地研究。他們發(fā)現,優(yōu)秀的運動員,相較于業(yè)余愛好者,有著更加強大的“組塊化記憶”。也就是說,那些經過大量專業(yè)訓練的運動員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無意識地把看到的信息分解成一個個有意義的組塊,而不是抓取大量獨立的碎片。頂級高手的頭腦中都好像有著一個“思維數據庫”。還是拿國際象棋來說,在大師級選手的思維數據庫中,有著由至少30萬個有意義的組塊組成的數百萬個棋局。每當看到一盤新的棋局,他們都會自動在頭腦中搜尋能夠破解棋局的組塊信息。而那些練習時間相當有限的業(yè)余選手,往往會被淹沒在零碎的新信息中。
還有的科學家,通過追蹤不同行業(yè)中人們的眼球移動方式,發(fā)現無論是優(yōu)秀的國際象棋選手、鋼琴家,還是外科醫(yī)生,他們在工作時,都會比普通人更加快速地篩選信息,能敏捷地把注意力從無關的信息上移開,直達對決策有幫助的最重要的信息。尤其是在體育領域,這種通過大量經驗積累,才能獲得的感知力,讓人能夠根據場上的局勢,或者對手身體移動的細微變化中,抽取重要的信息,從而對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做出無意識的預測。
“刻苦訓練很重要”這個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僅僅得到這個結論,還遠遠不夠。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怎樣的“刻苦”才能讓你成功?換句話說,想要成為一個行業(yè)內的頂級高手,到底需要多少訓練時間,需要多大的訓練量?你可能會說,10000小時定律就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啊。恰恰相反,這本書告訴我們,10000小時這個時間跨度,對于衡量一個人能否成為高手來說,未必是一個科學的答案。
有科學家經過了大量的數據統(tǒng)計發(fā)現,不同的運動項目,達到專業(yè)內平均水平的訓練時間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籃球、曲棍球和摔跤領域,讓運動員達到行業(yè)水準的平均訓練時間分別是4000小時、4000小時和6000小時。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所需要的訓練時間,差別就更大了。有的人可以僅僅訓練幾百個小時,就能達到奧運會比賽的水準,而有的人,可能需要20000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作者在書中提到,相比于“10000小時定律”,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7000—40000小時定律”。因為就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來看,這個區(qū)間內的練習時間,足以讓絕大多數人精通一門技術。
天賦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被經常提起,卻又很模糊的話題。我們形容一個人在某方面很有天賦,一般情況下,是看他在這個領域里,能夠很快地學到專業(yè)技能,并且做得還不錯。這是我們主觀上的感受。但是,如果再往深里想一步,這種主觀上感受出來的“天賦”,是不是能夠被量化呢?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通過觀察一些固定的特征或者數據,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天賦?
在體育領域,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所謂的“天賦”。一個是我們外在的身體條件,像是身高、臂展、體重這些指標;另一個方面是我們身體的內部系統(tǒng),比如你的血液是否含有某種成分,是否有某些特殊的基因等等。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在這些頂級運動員的血液中,都出現了大量的“鐮狀細胞”。所謂“鐮狀細胞”,指的就是在血液中原本是圓形的紅細胞,因為缺少氧氣,變成了鐮刀形狀。這種基因變體,在祖先來自西非和中非的人中,最為常見。在劇烈運動時,“鐮狀細胞”會讓通過全身的血液流量,會比一般人少。在全力沖刺的過程中,可以消耗更少的氧氣來產生能量。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體內有了這種“鐮狀細胞”,在很大程度上,你就擁有了某種“短跑基因”,更有可能獲得強大的肌肉爆發(fā)力和反應速度。
“鐮狀細胞”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像是耐力、肌肉強度這些重要的運動能力,都能從遺傳基因中找到根源?,F代遺傳學和運動科學讓我們看到,我們平時所謂的“運動天賦”,在很大程度上,最初并不是為了有更好的運動表現而設計的,而僅僅是為了生存??梢哉f,運動天賦,是環(huán)境和遺傳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