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哲學中,有一種深意,叫真意。
在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境界,叫意境。
而這個“意”,其最高層次叫做“道德”。
一方面,這個“意”,這個“道德”,往往是通過語言來傳達的。
但另一方面,卻又很難通過語言來表述清楚。
而且,即使說明白了,卻可能聽不明白。
也就是說,道德也好,真意也好,其實難以言傳,甚至不可言傳。
所以有“言傳不如身教”的看法,所以說“君子行不言之教”。
這個“意”,這個“道德”,真的有這么“玄乎”?
讓我們來具體看看。
在道家方面,道德經(jīng)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很好理解——規(guī)律和概念在人們掌握之前,卻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
就像現(xiàn)代科學在被廣泛接受之前,被認為是“異端”一樣。
在儒家方面,子貢曾說:“孔子文章,可得而聞之,夫子言性與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僅僅靠耳聞,而不是靠內(nèi)在和外在的修養(yǎng),是不能真正領(lǐng)會道德的。
而詩人陶淵明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講的是這個“真意”,悠然自見,而實際上難以描述,難以分辨。
在中國藝術(shù)中,比如詩歌、繪畫,往往用“無”、用“留白”,來描繪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道”,這種微妙而無盡的“意”。
這也算是一種精妙的智慧了。
禪宗甚至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意是直接超越語言文字,悟其性,得其道,心領(lǐng)罷了,神會罷了,頓悟罷了。
相比這個“意”或者這個“道”,“言”是相對次要的。
用一個雅俗共賞的話來說,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就是自然的代表,就是天地的代表,就是道德(道法自然)的代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就是說,“言”就是酒,“意”就是山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