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免疫類中藥補氣類

 【中藥的免疫作用】

 調(diào)整陰陽是中醫(yī)藥治療的基本法則。而現(xiàn)代免疫學則認為,生理性免疫與病理性免疫反應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zhuǎn)化,是決定機體發(fā)病或不發(fā)病的關(guān)鍵。促使病理性免疫反應向生理性反應轉(zhuǎn)化,是治療免疫性疾病的原則。

 這與中醫(yī)藥的陰陽調(diào)節(jié)法則極其相近。雖然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很復雜,但從根本上說,都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破壞了機體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造成體內(nèi)陰陽的偏盛偏衰。所以中醫(yī)治療學追求的目標,就是糾正這種偏盛偏衰的失調(diào)狀態(tài)。

 中藥保持其天然結(jié)構(gòu)和活性,是經(jīng)過幾千年篩選后,遺留下來確實有效、無毒副作用的藥物??茖W家們已注意到中草藥具有多效性、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和適應原作用等優(yōu)勢。針對其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近年來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免疫力就是人體對抗外來病原體的一種自我防護機制。這套機制復雜而精細。從中醫(yī)的話來說,可以稱做「正氣」。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正氣不僅來自臟腑氣血的調(diào)和,也與先天體質(zhì)、后天營養(yǎng)有關(guān),更與一個人的內(nèi)心思想、情緒有關(guān)。當人飲食作息有節(jié),思想正直,看他精神抖擻,眼神澄徹,就知道這個人正氣足,病邪不容易上身。也有的人工作勞累,常熬夜,疲倦、體力不佳,一下子感冒、帶狀皰疹通通都來了,因為這時人體的正氣虛了,病邪就趁虛而入,就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了。

 正氣的強弱也與病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相關(guān)。以感冒為例,有的人正氣強只有輕微癥狀,很快復原;而有人癥狀表現(xiàn)劇烈,可能要請假休養(yǎng),才會慢慢恢復。這一強一弱之間的對比反差很大。


養(yǎng)出正氣對抗疾病

 讓自己「正氣足一些」,少生病。古代醫(yī)書已明確記載許多養(yǎng)生準則,只看后人愿不愿意付諸于行動,再輔以藥膳食補進行調(diào)養(yǎng),身心狀況將會有所改變。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第一篇就說明了養(yǎng)生的準則:

1.「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2.「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3.避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4.「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

如果能做到這些,自然就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中草藥特性略說
1.每種藥均有其藥性、藥味、藥材顏色、質(zhì)的輕重等,此在中醫(yī)藥上均有所表
凡藥材具有酸性者屬木入肝,酸性在藥理上能 能收;若苦者屬火入心,苦味能瀉下能燥能堅實;若甘甜者屬土入脾,甘味能補虛能平和能緩寒;辛者屬金入肺,辛味能散發(fā)能潤燥能橫行;咸者屬水入腎,咸味能上升能使軟成堅實,淡味者能利通竅能滲泄,各味性所述中,前者為五味之義,後者屬五味之用。
另藥材有各種顏色,凡青色者屬木入肝,赤紅色者屬火入心,黃色者屬土入脾,白色者屬金入肺,黑色者屬水入腎,此所謂五色之義。
2.中草藥用藥又須知其氣與味,氣者為陽,味者為陰,凡具有寒熱溫涼者屬氣屬陽,凡具有酸苦甘辛咸淡者屬味屬陰。氣厚者為純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能發(fā)泄,氣厚者能發(fā)熱;味厚者則泄,味薄者能通。
辛甘者能發(fā)散,故歸於陽;酸苦者能涌泄,故歸於陰。咸味能涌泄,故歸於陰;淡味能滲泄,故歸於陽。藥性中具有輕清升浮者屬陽,因其有出上竅之功;具有重濁沉降者屬陰,因其有出下竅之功。上述清陽之藥發(fā)於肌表,濁陰之藥走入五臟,清陽之藥通實四肢,濁陰歸入六腑,此是藥性陰陽之大略意義。

3.凡藥材質(zhì)輕者能上行,故入心肺。藥材質(zhì)重者能下達,故入肝腎。藥材質(zhì)中空者益發(fā)於表,內(nèi)實者益攻於里。藥材材質(zhì)是枝者可達四肢,藥材材質(zhì)為皮者可達皮膚。藥材用其心、莖干者,可內(nèi)行入臟腑。藥材枯燥者歸入氣分,潤澤者歸入血分,故知藥材有此等上下內(nèi)外不同功用,因各以其類似形象而相宜。
(一)、凡藥材色青味酸氣燥者其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因肝與膽相表里,膽為甲木(表),肝為乙木(里)。
(二)、凡藥材色赤味苦氣焦者其性屬火,皆入手少陰心經(jīng)、手少陽小腸經(jīng),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為丙火(表),心為丁火(里)。
(叁)、凡藥材色黃味甘氣香者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脾與胃相表里,胃為戍土(表),脾為己土(里)。
(四)、凡藥材色白味辛氣腥者其性屬金,皆入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為庚金(表),肺為辛金(里)。




 免疫類中藥
中草藥免疫有效成分主要有多醣、生物鹼、皂甘、有機酸及揮發(fā)性成分物質(zhì)。多醣類是許多中草藥的免疫活性物質(zhì),如黨參多醣、黃耆多醣、茯苓多醣、豬苓多醣、枸杞多醣、淫羊霍多醣、刺五加多醣及甘草多醣等等。在皂甘類化合物中被研究得較多的有人參皂甘、黃耆皂甘、黨參皂甘,此類中藥均能強化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并能促進抗體生成、促進抗原抗體反應和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又如苦豆根含有生物鹼成分苦參鹼,能增強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低濃度的氧化苦參鹼即能加強小鼠的T、B細胞的增殖。

駱和生在中醫(yī)免疫學中指出中草藥之補氣、補血、補陽、補陰等某些藥材,對低下的免疫反應有促進作用,能提高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增強免疫力,促進免疫反應向著有利於機體的方面進行,達到治愈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凡具有上述作用的中藥,都可稱為中藥免疫促進劑。

一般虛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亂,而多數(shù)補益藥物都增強免疫作用。例如靈芝、人參、黨參、黃芪、白朮、鹿茸、冬蟲夏草、當歸、枸杞子等,能促進單核吞噬細胞的功能,促進T淋巴細胞活化,提高NK細胞活性,以及提高抗體生成,某些還有誘生干擾素的作用。當中的一些藥物,尤其是補血類,如枸杞子、何首烏、阿膠、桑椹、地黃、當歸、女貞子、鹿茸等,能明顯增強骨髓(中樞免疫器官)的造血功能,可用于防治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血液病。


1.清熱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研究證明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抑制對機體不利的免疫反應。如黃芩、金銀花、青蒿、天花粉等,明顯抑制超敏反應,當中某些還能誘生干擾素,或者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生成。至于白花蛇舌草、玄參、穿心蓮、秦皮等等,可以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

2.活血化瘀藥能改善心血管,以及血液流變性等多種功能,對免疫功能亦有重要影響。其中的止血藥類,如三七、牛膝、丹參、川芎、桃仁、艾葉等,除了影響血液凝固機制外,還會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及抗體生成。有的藥物如三七、茜草等,還可促進骨髓造血功能。

3.祛風解表藥具有發(fā)汗、解肌、透疹作用,它們影響了包括皮膚、呼吸道粘膜等的機械屏障功能,以及局部體液、細胞免疫功能。這類藥物的免疫藥理主要有抗感染、抗過敏反應等。如防風、桂枝、蘇葉、生姜、柴胡等,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些藥物還影響免疫器官。

4.祛風濕類中藥有明顯的免疫抑制效用,例如青風藤、雷公藤、漢防己等。其他如徐長卿、五加皮、秦艽等,亦能抑制多種類型的超敏反應。

5.臨床常用的抗腫瘤中藥類,如青黛、鴉膽子、甜瓜蒂、三尖杉等,可以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而蟾酥、鴉膽子、斑蝥、青黛、甜瓜蒂等,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還有很多日常食品如大蒜等,可用作抑制腫瘤細胞的誘發(fā),或者抗衡致癌因素。


補氣類

氣和氣化論是中醫(yī)的精髓,是中醫(yī)的理論之柱。《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氣是構(gòu)成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機體的各種生命現(xiàn)象。氣又是臟腑、經(jīng)絡(luò)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

1.黃芪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主治】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內(nèi)臟下垂,婦女崩漏,自汗,盜汗,水腫,及一切氣虛血虧之證。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 g,大劑量30~60 g。補氣升陽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凡表實邪盛,內(nèi)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陽證實證等,均不宜用。
【臨床應用】
    1.脾氣虛弱,中焦失運   脾虛失運,納呆食少,食脘后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者,單用即可獲效;若脾虛便溏或兼有泄瀉者,可配炒白朮、茯苓、扁豆等藥健脾滲濕止瀉;治療虛勞里急,諸不足者,常配芍藥、桂枝、飴糖溫中補氣,和里緩急,如黃芪建中湯。
    2.中氣下陷,臟器脫垂   本品既能補中益氣,又可升陽舉陷,治療中氣下陷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臟器脫垂證候最宜,常配人參、白朮補益中氣,柴胡、升麻升陽舉陷,如補中益氣湯。對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引起視物模糊,耳鳴耳聾者,常配人參、升麻、蔓荊子等益氣升陽,聰耳明目,如益氣聰明湯。
   3.表虛自汗,陰虛盜汗本品為固表止汗之良藥。治表虛自汗,常與牡犡、麻黃根等收斂止汗藥同用,如牡犡散;若衛(wèi)表不固,易感外邪,常與白朮、防風配伍,如玉屏風散;若陽氣大虛,汗出不止,又當與炮附子、生姜同用,以補氣助陽,固表止汗。
   4.氣虛水停,尿少浮腫本品常用于治療脾氣虛弱,“土不制水”引起的尿少浮腫,疲乏無力,納呆便溏等癥,常配白朮、陳皮、豬苓、茯苓等藥益氣健脾利水,如黃芪補中湯;若衛(wèi)表不固,外受風邪,水濕郁于肌表之風水,常配白術(shù)、防己等藥益氣健脾,祛風利水,如防己黃芪湯;對皮水肢腫,兼有陽虛者,又可配防己、桂枝等藥益氣通陽利水,如防己茯苓湯。
    5.氣血不足,心悸乏力   黃芪甘溫,大補脾肺之氣以資生血之源,實乃益氣生血之良藥,常配當歸以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如當歸補血湯。
    6.脾胃虧虛,瘦廢不用   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筋肉失養(yǎng),以致肢體痿軟乏力,廢弱不用。黃芪甘溫健脾益氣以振奮后天本源,直中病機,常與人參、龜甲、牛膝等藥配伍,益氣健脾養(yǎng)血,滋肝補腎壯筋。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2)對正常機體的抗體生成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3)可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功能。(4)對干擾素系統(tǒng)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誘生、促進誘生和活性發(fā)揮等三個方面。(5)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活性。(6)黃芪總黃酮對輻射所致的免疫系統(tǒng)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2.其他作用: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具有抗疲勞、抗缺氧、抗衰老、抗輻射、保肝、防止肝纖維化等作用。
 【臨床報導】
白細胞減少癥
    (1)生黃芪 30 g,蘇條參 15g,小紅棗220個,水煎服。治療他巴挫引起的粒細胞減少癥14例,療效良好?!柴T文忠.云南中醫(yī)藥雜志,1980,(2):28〕
   (2)用黃芪口服液(純黃芪制劑)治療白細胞減少癥1幾例。研究表明:黃芪是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有效藥物,且增加劑量能提高療效?!参虝陨龋袊形麽t(yī)結(jié)合雜志.1995,(8):462〕
    (3)黃芪濃縮液每ml含生藥 1g,每日服用 30 g,治療40例慢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有效率達80%。[何宗?。龋|寧中醫(yī)雜志,1997(8):356]
    3.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黃芪30~90g,水煎服,l日1劑。1~12個月為一療程,部分病例配以中、小劑量精度質(zhì)激素,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17例,顯效6例,有效11例。[潘復初,等.臨床醫(yī)學雜志,1985,(2):24〕
    4.重癥肌無力觀察益氣牽正湯(重用黃芪 50g)治療重癥肌無力性上瞼下垂,治療后隨訪觀察1~6年、結(jié)果觀察組痊瘉18例34只眼,有效3例5只眼,無效2例。1只眼。對照組痊瘉6例11只眼,有效7例11只眼,無效10例20只眼。兩組遠期療效有極顯著性差異?!餐醺撸袊嗅t(yī)眼科雜志、2003,(1):21〕

( 配合藥方
本品配合黨參治療慢性腎炎的蛋白尿及糖尿病有效。
本品用于糖尿?。河命S耆30g、生地30g、山藥90g,水煎服,1日1劑,可提高糖尿病的療效。
本品用于水腫病:黃耆120g、生薏苡仁30g、焦杜仲30g,治療慢性腎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品治肺脾虛癥:黃耆、黨參、茯苓、紫菀、陳皮配伍,如補脾湯。
本品用于盜汗(陰血虧損):黃耆、當歸、生地、黃柏等藥配伍,如當歸六黃湯。
本品治療氣血兩虛:黃耆、人參、當歸、柏子仁、五味子等配伍,如養(yǎng)心湯。 )

《開寶本草》:味甘,微溫,無毒。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藥類法象》: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nèi)托陰證瘡瘍必用之。

《藥性賦》:味甘,氣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溫分肉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nèi)托陰證之瘡瘍,外固表虛之盜汗。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芪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耆,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nèi)、外三焦之藥。

東垣云:黃耆、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圣藥也?!鹅`樞》曰: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wèi)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wèi)氣,通內(nèi)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芪為實氣也。惡鱉甲。

《得配本草》:黃耆補氣,而氣有內(nèi)外之分。氣之衛(wèi)于脈外者,在內(nèi)之衛(wèi)氣也,氣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衛(wèi)氣也。肌表之氣,補宜黃耆;五內(nèi)之氣,補宜人參,若內(nèi)氣虛乏,用黃耆升提于表;外氣日見有馀,而內(nèi)氣愈使不足。久之血無所攝,營氣亦覺消散,虛損之所以由補而成也,故內(nèi)外虛氣之治,各有其道。不諳其道而混治之,是猶盲人之不見黑白也。

《本草新編》: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jīng)。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耆乃補氣之圣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耆用之于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耆。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蛞裳脷舛?,少用黃耆足矣,即不少用,與當歸平用亦得,何故補血湯中反少用當歸而倍用黃耆?不知補血之湯,名雖補血,其實單補氣也。失血之后,血已傾盆而出,即用補血之藥,所生之血不過些微,安能遍養(yǎng)五臟六腑,是血失而氣亦欲包。在血不能速生,而將絕未絕之氣,若不急為救援,一旦解散,頃刻亡矣。故補血必先補氣也。但恐補氣則陽偏旺而陰偏衰,所以又益之當歸以生血,使氣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則陰陽有制,反得大益。生氣而又生血,兩無他害也。至于補中益氣湯之用黃耆,又佐人參以成功者也。人參得黃耆,兼能補營衛(wèi)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氣于至陰之中,故益氣湯中無人參,則升提乏力,多加黃耆、白朮,始能回舉。倘用人參、白朮而減去黃耆。斷不能生氣于至陰也。故氣虛之人,毋論各病,俱當兼用黃耆,而血虛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然亦當臨癥審量。

或問黃耆性畏防風,而古人云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謂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說然乎?此說亦可信不可信之辭也。黃耆無毒,何畏防風,無畏而言畏者,以黃耆性補而防風性散也,合而用之,則補者不至大補,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

或問黃耆補氣,反增脹滿,似乎黃耆不可補氣也,豈有藥以解其脹,抑可不用黃耆耶?夫黃耆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耆,又用何藥。然服之而增脹滿者,非黃耆之助氣,乃黃耆之不助氣也。陰陽有根,而后氣血可補。陰陽之根將絕,服補藥而反不受補。藥見病不能受,亦不去補病矣。此黃耆補氣反增脹滿,乃不生氣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豈有別藥以解其脹哉。

或問黃耆氣分之藥,吾子以為補血之品,是凡有血虛之癥,俱宜用黃耆矣,何以古人用補血之藥多,用四物湯、佛手散,絕不見用黃耆之補血者,豈古人非歟?古人未嘗非也,第以血癥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癥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氣不順而血愈逆矣,故必須補氣以安血也。氣逆則血逆,氣安則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嘔、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猶洪水,水逆則泛濫于天下,血逆則騰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補氣之藥于補血之中,雖氣生失血,亦氣行夫血也。此黃耆補血湯所以獨勝于千古也。

或問黃耆以治氣逆之血,發(fā)明獨絕,然而亦有用四物湯、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洵乎吾子之善問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須補氣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調(diào)血以歸經(jīng)。用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補而歸經(jīng)也。蓋血最難歸經(jīng),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輕耳。逆輕者,氣逆之小也;逆重者,氣逆之大也。以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安,雖亦取效,終必得效之遲,不若補血湯治氣而止血得效之捷也。

或問黃耆補氣,初作脹滿,而少頃安然者,何也?此氣虛見補,反作不受也。黃耆補氣之虛,而胃中之望補,更甚于別臟腑。黃耆一入胃中,惟恐有奪其補者,乃閉關(guān)而不肯吐,此脹滿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黃耆不可單用,增歸、芎、麥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間,自無脹滿之憂矣。故服黃耆脹滿有二癥,一不能受而一過于受也。過于受者,服下脹而少頃寬;不能受者,初脹輕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別耳。

或問黃耆補氣之圣藥,宜乎凡氣虛者,俱可補之矣,何喘滿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滿而增脹也。先生既明陰陽之道,深知虛實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或黃耆補氣而不可治脹滿者,非黃耆之故,不善用黃耆之故也。夫大喘大滿,乃腎氣欲絕,奔騰而上升,似乎氣之有馀,實是氣之不足。古人用人參大劑治之者,以人參不能助脹而能定喘耳,用之實宜。然天下窮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備人參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黃耆代之,而喘滿增劇,遂不敢復用,且志之書曰:喘滿者不可用黃耆。因自誤而不敢誤人也。誰知黃耆善用之以治喘滿實神。鐸受異人傳,不敢隱也。黃耆用防風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脹增滿,但制之實有法。防風少用,則力薄不能制黃耆,用多則味厚,又嫌過制黃耆,不惟不能補氣,反有散氣之憂。大約黃耆用一斤,用防風一兩。先將防風用水十碗煎數(shù)沸,漉去防風之渣,泡黃耆二刻,濕透,以火炒之乾。再泡透,再炒乾,以汁乾為度。再用北五味三錢,煎湯一大碗,又泡半乾半濕,復炒之,火焙乾,得地氣,然后用之。凡人參該用一兩者,黃耆亦用一兩。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脹滿,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黃耆,俱宜如此制之。雖古人用黃耆加入防風,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終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

或疑黃耆得防風其功更大,用黃耆加入防風足矣,而必先制而后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黃耆而加防風,則防風之性與黃耆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調(diào)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兩相親而兩相合,絕不知有同異之分。如異姓之兄弟勝于同胞,相顧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黃耆補氣之虛,止可補初起之虛,而不可補久病之虛,予問其故。曰:初虛之病,用黃耆易受;久虛之病,用黃耆難受也。嗟乎。虛病用補,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氣之虛,乃氣之逆也。氣逆之虛,必用人參,而不可用黃耆。在初虛氣逆之時,即忌黃耆矣,何待久病而后不可用哉。若氣雖虛而無逆,則久病正宜黃耆,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誰謂黃耆之難受乎。

或疑黃耆補氣,何以必助之當歸以補血,豈氣非血不生耶?不知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不能生氣,而補氣必補血者,非取其助氣也。蓋器虛之人,未有不血亦隨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黃耆以生氣,則氣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氣之有馀,氣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氣之益,而轉(zhuǎn)得氣之害矣。故補氣必須補血之兼施也。但因氣虛以補氣,而復補其血,則血旺而氣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則氣不去生血,故補血而氣自旺,不必憂有偏勝之虞。然多補其氣而少補其血,則又調(diào)劑之甚宜也。

或問黃耆何故必須蜜炙,豈生用非耶?然瘡瘍之門,偏用生黃耆,亦有說乎?曰:黃耆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耆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


2.人參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 乾燥根。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經(jīng)。
【功效】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安神。
【主治】脫證,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氣虛感邪,久病體虛 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3~15g??砂靖?,亦入丸、散。
【使用注意】傳統(tǒng)認為人參與黎蘆相反,與五靈脂相畏。實證、熱證及濕熱內(nèi)盛,正氣不虛者禁服。下宜與茶同服。
【臨床應用】
   1.脾氣虧虛,中氣下陷   本品為補脾要藥。凡脾氣虛弱,運化失司,生化無權(quán)所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常配白朮、茯苓、甘草.共奏益氣健脾之效,如四君子湯;若脾氣虛極,中氣下陷,導致脫肛、陰挺等臟器脫垂諸癥,人參補脾氣以助升發(fā),每與黃芪、升麻、柴胡等相配,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如補中益氣湯;治脾虛泄瀉,大便清稀,反覆不愈者,常配獲蘋、白朮、扁豆等藥健脾滲濕止瀉.如參苓白朮散。
   2.津傷口渴,虛熱消渴   本品甘溫不燥,補益脾肺.助運化,輸精微,布津液,使氣旺津生,以達益氣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熱傷氣陰,口渴多汗,脈大無力者,常與生石膏、知母、粳米配用,如白虎加人參湯;治內(nèi)熱消渴,引飲無度,常配大花粉、葛根、黃芪等益氣養(yǎng)陰生津,如玉泉九;治老人、虛人消渴,大渴多飲者,常配麥冬、茯苓、甘草、枸杞子、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如人參麥冬湯。
   3.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本品大補元氣,益心氣,氣足則神旺,既補氣以安定心神,又益智而振奮精神。用于心氣不足,失眠多夢,心神不寧,驚悸怔忡,常與茯神、龍齒、遠志等同用,以養(yǎng)心安神.如安神定志九:若心脾兩傷,氣虛血虧、失眠健忘,體倦少氣,配黃芪、龍眼肉、當歸等益氣健脾,補血養(yǎng)心,如歸脾湯;若心腎不足,陰虧血少,虛煩不眠,則配以滋陰養(yǎng)血的生地、五味子、當歸、丹參、玄參等,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如大王補心丹。
   4.氣虛邪盛,感冒、便秘   素體氣虛,衛(wèi)外不固,外感風寒,邪不易解,人參益氣扶正,使正氣足以祛邪外出,常與柴胡、羌活、獨活等藥同用,有益氣解表之效,如敗毒散;治氣虛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飲,咳嗽痰多者,常與蘇葉、半夏、陳皮等同用,益氣解表,祛痰止咳,如參蘇飲;若治陽虛外感,熱輕寒重,脈大無力者,又當與桂枝、細辛、附子等配伍,益氣扶正,助陽解表,如再造散;治氣虛血虧,熱結(jié)便秘者,人參常與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等藥同用,扶正攻下,如黃龍湯。
   5.血虛萎黃   本品甘溫,大補元氣,益氣生血,故可用治脾胃氣虛,化源不足,免疫功能減退有“虛”計表現(xiàn)者;精神疲倦,虛煩失眠,氣短乏力,少氣懶言,驚悸怔忡,喘促日久、易感風寒,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6.陽萎宮冷   本品有益氣助陽之效,故亦可治療元氣不足。命門火衰、陽萎宮冷等癥,常配鹿茸、巴戟天、紫河車等藥益氣溫腎助陽。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對機體正常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RES)的抗體生成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明顯提高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對機體有明顯的保護作用。(2)使各種抗原刺激后的動物抗體產(chǎn)生明顯增加,既是免疫增強劑,也是免疫調(diào)節(jié)劑。(3)人參皂貳對體內(nèi)對的淋巴細胞轉(zhuǎn)化有增強作用。(4)對自然殺傷細胞-干擾素-白細胞介素--2調(diào)節(jié)網(wǎng)起正調(diào)節(jié)作用,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活性。(5)對環(huán)磷酸胺所致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抑制、白細胞減少和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抑制均有對抗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還具有強心、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代謝、調(diào)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強造血功能及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內(nèi)分泌功能、抗腫瘤、抗衰老、增強機體適應性、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等作用。
【臨床報導】
  1.白細胞減少癥   對229例患者(因患腫瘤進行化、放療引起者217例)用人參針劑治207例.用人參片治22例,用藥1個月,顯效率646%。療效對化療引起者優(yōu)于放療引起者。[薛曉明.中成藥研究,1986,(11):20]
   2.粒細胞缺乏癥   對8例患者用自擬救粒湯(其中人參6~10g)治療,結(jié)果均獲痊瘉,在治療后的2~5天體溫降至正常,3~7天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上升或恢復到正常值。[李重恩.中醫(yī)藥研究,1995,(2):17]
  3.重癥肌無力   用補中益氣湯內(nèi)服配合中藥制劑穴位注射治療重癥肌無力62例,結(jié)果治瘉55例,有效7例,治瘉率88.7%。其中對25例治瘉患者,隨訪觀察5個月至1年8個月不等,身體狀況良好.癥狀未見復發(fā)[李方.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1,(1):40]

(產(chǎn)于韓國的大多是栽培的人參,但都是經(jīng)過混合其他中藥炮制后再曬乾者,稱為高麗參,大多用于補氣提神,但有高血壓者一吃高麗紅參,則血壓更形增加,造成身體不舒,應要特別注意。還有一種東洋參,系用韓國及中國東北原產(chǎn)地人參的種子,在日本栽培而得者。西洋參,又名花旗參,產(chǎn)于美洲之地方,尤其是來自美國的Wisconsin州和加拿大的BritishColumbia地區(qū)較多)

3.黨參
【來源】始載于《本草從新》,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肺經(jīng)。
【功效】健脾補肺,益氣生津。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塘,四肢乏力,肺虛咳喘.氣短自汗。氣血兩虛請證。
【用法】水煎服,6~15g??砂靖?,亦入丸、散。生津養(yǎng)血宜生用.健脾補肺宜炙用。
【使用注意】氣滯、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虛者不宜使用。

【臨床應用】
1.脾胃虛弱本品為常用補中益氣之品。治脾虛食少、納呆便溏、倦怠乏力等癥,可代人參與茯苓、白朮、炙甘草同用以健脾氣、如四君子丸;治氣虛下陷而見脫肛、子宮脫垂等臟器脫至輕癥,又常以本品與黃芪、升麻、白朮等配用,有益氣升陽舉陷之功。
2.肺虛喘咳本品善補益肺氣。用治肺氣不足,聲低氣怯,動輒喘促.可代人參與黃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等同用,有補肺益氣,止咳平喘之效、如補肺湯;治肺腎兩虛,呼多吸少,短氣虛喘者,可代人參與胡桃等配伍應用,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如人參胡桃湯。
3.津傷口渴本品有補氣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熱病,熱傷氣津,心煩口渴,可代人參與清熱養(yǎng)陰生津的石膏、竹葉、麥冬等同用以益氣生津如竹葉石膏湯。
4.血虛體弱本品有補氣生血之效。用治氣血雙虧之面色萎黃、頭暈心悸、體弱乏力等癥,常與白朮、炙甘草、熟地、當歸等同用,如八珍丸;治血虛萎黃輕證,可代人參與黃芪、當歸、熟地等配伍,如人參養(yǎng)榮湯。
5.氣虛邪盛,感冒、便秘本品與相應祛邪藥同用,有扶正祛邪之效。治體弱感冒風寒引起的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癥,可與紫蘇、前胡扁半夏、桔梗等解表化痰止咳藥同用,有益氣解表,祛痰止咳之效;治氣血虛弱,熱盛里結(jié)之證,可代人參與大黃、枳實、芒硝等攻下藥同用以扶正攻下,如黃龍湯。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明顯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細胞吞噬功能,明顯增強被氫化考的松抑制的巨噬細胞吞噬活力。(2)對用環(huán)磷酸胺所造成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能明顯增強淋巴細胞轉(zhuǎn)化、抗體形成的功能,提高血清抗體滴度的水準。(3)黨參多糖細胞免疫有調(diào)節(jié)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還具有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提高機體適應性、抗?jié)?,以及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血液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等作用。

【臨床報導】
1.白細胞減少癥自擬參子升白湯隨癥加減,治療白細胞減少癥39例,并設(shè)西藥對照組進行比較。各項癥狀消失率與消失平均率、白細胞增升療效,前者均高于后者。兩者有顯著性差異?!庚埦袄耍不罩嗅t(yī)臨床雜志,1998.(1):18」
2.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以新三兩半口服液對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作了觀察。結(jié)果本品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有效率為97.1%,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且能明顯提高血清IgA、IgG,并能改善某些血清微量元素缺乏?!残毂螅憬嗅t(yī)學院學報.1997K):29〕
3.硬皮病 自擬硬皮速軟湯(重用黨參達30g)治療本病患者100例,結(jié)果治瘉80例,顯效20例。[邱志濟.遼寧中醫(yī)雜志,1999,(12):553]


4,白朮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
【性味歸經(jīng)】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上汗,安胎。
【主治】脾胃氣弱之納呆、倦怠、少氣、泄瀉或便秘、痰飲、水腫、黃疸、小便不利、 自汗、胎動不安等。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g。燥濕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 用。若用于通便.酌情加大用量。
【使用注意】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不宜。
《本經(jīng)》:「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本草匯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脾虛不健,朮能補之;胃虛不納,朮能助之?!?/div>
【臨床應用】
1.脾胃氣虛本品有良好的補氣健脾作用。用治脾胃氣虛,運化失常引起的氣短倦怠、面色萎黃、食少腹脹、飲食不化等癥,單用即效;若與大補元氣的人參同用,則藥力更佳;若再加入健脾益氣的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為補氣健脾的基本方,凡脾胃氣虛所致諸癥,均可以此方化裁為治。若治脾胃虛弱兼食積氣滯者,多與枳實等消食導滯、行氣除滿之品合用,如枳術(shù)丸;若治脾虛兼寒者,可與乾姜。人參、炙甘草合用,以健脾溫中。如理中丸;若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而見脫肛、陰挺等癥.又當與黃芪、升麻等配伍產(chǎn),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如白朮升麻湯。

2.脾虛溫盛,痰飲水腫、泄瀉脾陽不足、痰飲內(nèi)盛、眩暈心悸、胸脅支滿、咳而氣短者,常配茯苓桂枝、甘草健脾利濕,溫化痰飲,如苓桂朮甘湯;治支飲胸滿、眩暈頭昏者,亦可單配澤瀉以健脾利水除飲,如澤瀉湯;若脾虛生痰,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者,當與半夏、天麻、陳皮等配伍。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如半夏白朮天麻湯。若水腫脹滿,小便不利.常配茯苓、豬苓、澤瀉等藥健脾利水,,如四苓 散;治脾腎陽虛水腫,便溏肢冷,又當與附子、乾姜、厚樸等配伍,溫陽健脾,行氣利水,如實脾飲。

3.自汗盜汗本品補脾胃,實肌腠,固表止汗,為補氣固表之良藥。對表虛自汗,單用即效,如以白朮為末,治自汗不止;治表虛衛(wèi)陽不固而惡風自汗者,常與黃芪、防風同用,即玉屏風散,有益氣固表,止汗禦風之效;方以本品配黃芪、浮小麥治虛汗;以本品分別與黃芪、石斛、牡蠣、浮小麥同炒,去馀藥,只用白朮研末,粟米湯下,治陰虛盜汗。

4.風濕痹痛本品苦溫,能健脾燥濕,故亦可用治風濕痹痛諸癥。治中濕遍身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及皮肉痛難忍,白朮 30g,酒煎溫服,如白朮酒;治素風盛,疼痹腳弱,常配麻黃、附子、生姜等藥,祛風除痹,如越婢湯。

5.大便秘結(jié)脾虛津傷,腸運失濟之便秘,可與生地、當歸、升麻等同用,以健脾助運、潤腸通便;治腎火衰微,大便秘結(jié),畏寒腹痛者.可與巴戟天、山茱萸、附子配伍,有溫腸開閉之效。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有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的作用。(2)能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3)對由化療和放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白朮煎劑有升高作用。(4)能提高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和自然玫瑰花結(jié)形成率,促進細胞免疫功能,且明顯增加IgG的含量。
2.其他作用:有保肝、利膽、抗?jié)儭⒕徑馄交’d攣等作用.有利尿、抗腫瘤、降糖、抗凝血、抑菌、鎮(zhèn)靜、安胎等作用。

【臨床報導】
1.白細胞減少癥自擬升白細胞湯(重用白朮30g)治療本病39例,結(jié)果治瘉28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44%。[趙建群.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0(2):21]
2.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用加味玉屏風散(白朮為主藥)治療本病50例,結(jié)果經(jīng)服用加味玉屏風散一個療程,半年至1年隨訪,沒再發(fā)生呼吸道感染者20例,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者28例,變化不明顯者2例,總有效率為96%。[趙建群。湖南中醫(yī)雜志,1997(2):55]



5.甘草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
【主治】倦怠食少,面黃肌瘦,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毒。
【用量用法】水煎服,3~10g。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濕濁中阻而脘腹脹滿、嘔吐及水腫者禁服。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脘悶、納呆、水腫等,并可產(chǎn)生假醛固酮癥。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臨床應用】
1.脾胃氣虛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常與人參、白朮、茯苓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
2.心悸臟躁心動悸,脈結(jié)代者,前配人參、生地、阿膠等共奏益氣復脈,滋陰養(yǎng)血之效,如炙甘草湯,若治心虛肝郁,心神失主,喜悲傷欲哭之婦人臟躁,常配小麥、大棗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如甘麥大棗湯,并可隨證配入酸棗仁、生龍骨、柏子仁等養(yǎng)心安神之品,以增強療效。
3.咳嗽氣喘無論外感內(nèi)傷、寒熱虛實、新病久咳均可單用或配伍應用。如單用炙甘草為末服,治肺萎久嗽:但多入復方配伍應用,如治風寒咳嗽配麻黃、杏仁、生姜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即三拗湯;風熱咳嗽配桑葉、菊花、桔梗等藥疏風散熱止咳,如桑菊飲;肺熱喘咳者配石膏、麻黃、杏仁清熱宣肺、平喘止咳,如麻杏甘石湯;寒飲咳嗽配乾姜、茯苓、五味子、細辛肺化飲止咳,如苓甘五味姜辛湯;濕痰咳嗽配陳皮、半夏、茯苓燥濕化痰止咳,如二陳湯;肺燥咳嗽,則與桑葉、石膏、麥冬、人參等同用、有清肺養(yǎng)陰、潤燥止咳之效,如清燥救肺湯。
4.脘腹四肢攣急疼痛中焦虛寒,脘腹隱痛不適者.常與桂枝、飴糖、生姜、大棗同用,溫中補虛,緩急上痛.如小建中湯;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脘腹攣急作痛,或肢體拘攣轉(zhuǎn)筋配芍藥甘酸化陰,柔筋緩急止痛,如芍藥甘草湯;治肝部肋痛,常配柴胡、當歸、芍藥等藥,有疏肝解郁、緩急止痛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治濕熱瀉痢腹痛,又當與黃岑、黃連、大黃等藥配伍,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如芍藥湯。
5.癰疽瘡瘍本品甘平,生用則性涼,既能清熱,又善解毒,治邪毒蘊結(jié)肌膚所致癰疽瘡腫等癥,單用內(nèi)服、外敷均效,但常入復方應用,以提高療效。如治陰證瘡癰,紅腫熱痛者,當與金銀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熱解毒療瘡之品同用,如仙方活命飲;治陰疽,漫腫不潰或紫黯色白,或久不收口者,當與熟地、肉桂、鹿角膠、白芥子等同用,如陽和湯;外用時常配消腫解毒、祛腐生肌之品,如以本品與鉛粉、當歸、羊脂、豬脂為膏,外敷治瘡腫,或潰后流膿不小,疼痛不已。
6.咽喉腫痛甘草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每用。若癥狀較輕、紅腫不甚.可單用,或與苦桔梗相須為用如甘草湯、桔梗湯;若外感風熱之邪,咽喉紅腫疼痛,惡寒發(fā)熱,常配桔梗、射干、山豆根等藥,有疏風清熱、利咽解毒之效,如甘桔射干湯;若熱毒熾盛,咽喉紅腫或生膿者,多與桔梗、玄參、牛蒡子等清熱解毒利咽之品同用,如甘桔湯;治口瘡,以生甘草配白礬,研為散,含化咽津,即甘礬散。
7.調(diào)和藥性本品味甘性平,得中和之性,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調(diào)和藥性,每為要藥,故有‘國老”之美譽。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1)甘草甜素能非特異性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加干擾素的生成。(2)對多種淋巴因數(shù)的產(chǎn)生有誘導和促進作用。(3)對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有增強作用。(4)可增強抗體的產(chǎn)生。(5)有較強的補體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還具有抗病毒及抗菌、抗?jié)?、保肝、促進胰液分泌、抗炎、鎮(zhèn)咳祛痰、改善心血管功能、抗腫瘤、抗氧化、解毒等作用和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等。

【臨床報導】
1.艾迪森病 口服甘草流浸青3~5 ml,l日3次,多數(shù)用25~40天,單用甘草流浸膏者33例,合用皮質(zhì)激素33例,均取得相當療效。[葉維法.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78:54]
2.白細胞減少癥用炙甘草湯化栽治療白細胞減少癥31例,結(jié)果顯效10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5%,治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平均為3.8×109∕L。[袁志光,等.廣西中醫(yī)藥。1999,(2):15]


6.大棗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均有收載。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本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jīng)】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
【主治】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luò)、筋俞、骨髓,一切虛損宜之。
【用量用法】劈破,水煎服,10~30g;亦可去皮核搗爛為丸服。
【使用注意】實熱、痰熱、濕熱、濕盛或氣滯所致諸疾,均不宜服。
【臨床應用】
1.血虛萎黃本品甘溫,補脾胃,化精微,生營血。用治脾虛不能化生營血,氣虛血少,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等癥,常與補氣養(yǎng)血之品如人參、白朮、當歸、熟地等配伍應用,如八珍湯。
2.婦人臟躁本品甘溫入脾,健脾益氣,養(yǎng)血安神做可用治婦女情志抑郁。心神不安之臟躁證,常與甘草、小麥配伍,能甘緩滋補,養(yǎng)心安神,即甘麥大棗湯;并可隨證配伍生龍骨、炒棗仁、柏子仁等養(yǎng)心安神之品,以提高療效。
3.緩和藥性本品味甘能補能緩,既能益氣健脾,固護正氣,又能緩和藥性,使攻邪而不傷正,故常與藥性峻烈或有毒之品同用,以緩和藥性。如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滿,可用大棗配葶藶子,能瀉肺行水.下氣平喘,兼護肺氣,即葶藶大棗瀉肺湯;治懸飲、水腫,大棗與藥性峻烈、攻下逐水的甘遂、大戟、芫花同用,既能瀉水逐痰以驅(qū)邪,又能固護脾胃以護正,即十棗湯。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石韋大棗合劑能明顯對抗CTX所致的白血球減少、并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對人體無毒副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還具有增強肌力、抗變態(tài)反應、抗腫瘤、催眠等作用。

【臨床報導】
l.白血球減少癥 采用芪棗沖劑 30 g治療100例白血球減少癥患者,每日3次。結(jié)果:芪棗沖劑組患者白血球恢復正常者占73%,較治療前升高50%者占21%,無效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姜海波。山東醫(yī)藥,1997,(5):61]
2.小兒哮喘 大棗 10枚,黃獨(黃藥子)100 g,煎取頭、二煎藥汁,混和,入冰糖,濃縮至150ml,一日內(nèi)分數(shù)次服完,隔日1劑,3劑為1療程,結(jié)果治療小兒頑哮10例,7例根治,3例好轉(zhuǎn)。[王乃山.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12):356]
3.過敏性紫癜 大棗150g,甘草20g,水煎,每日1劑,吃棗飲湯,7天為1療程,共治療過敏性紫癜20例。結(jié)果:服1個療程治瘉16例,服2個療程后治瘉4例,但有1例3個月后又復發(fā),19例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張摯林,等.四川中醫(yī),1995,(8):49]
4.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每次吃洗凈生紅棗10枚,1日3次,至紫癜消退后繼用數(shù)天,共治6例,其中1例配用維生素C、K等,均愈。[鄭恩弘.新中醫(yī).1986(6):26]


7.茯苓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性味歸經(jīng)】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大便溏泄,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g。
【使用注意】陰虛而無濕熱及虛寒、氣陷患者慎服。
【臨床應用】
1.尿少浮腫本品可用治各型水腫證,如水濕內(nèi)停,膀胱氣化不利的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常與桂枝、白朮、澤瀉配伍,如五苓散;若腎陽虛衰,寒水內(nèi)停之水腫,與附子、白朮、生姜合用,如真武湯:若陽虛氣化不行,四肢皮膚腫甚,與防已、黃芪、桂枝、甘草合用,如防己茯苓湯;用于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證,與豬苓、澤瀉、阿膠
合用,如豬苓湯;身腫腰以下為甚,脘悶腹脹者,以之與白朮、附子、厚樸等同用,如實脾飲;若水濕郁遏,形成水腫身熱,大便乾燥者,與木通、椒目、商陸相伍,如疏鑿飲子。

2.痰飲眩悸水飲停于胸脅,癥見胸脅脹滿,目眩心悸者,常與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朮甘湯;若痰飲停于胃、癥見嘔吐。眩暈、心悸者,與半夏、生姜同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

3.脾虛泄瀉脾胃虛弱之便溏、泄瀉,常與人參、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湯;脾虛濕盛久瀉,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藥等合用,如參苓白朮散。

4.心悸失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與人參、當歸、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若屬心腎不交的驚悸失眠,可配伍菖蒲、遠志等藥可收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之功,如安神定志九。

【藥理研究】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使脾臟抗體分泌細胞數(shù)明顯增多,從而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尚有利尿、鎮(zhèn)靜、抗腫瘤、強心、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臨床報導】
1.重癥肌無力用黨參、茯苓等藥物組成的資生振痿丸治療本病 32例,藥物制成濃縮丸,每次 9 g,每日3次,口服,小兒酌減。每2月為一個療程,必要時可重復2~3個療程。結(jié)果痊瘉8例,基本痊瘉9例,顯效7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取得滿意療效。[劉維.黑龍江中醫(yī)藥,2000,(5):30]
2.白細胞減少癥用人參、茯苓等制成的健脾養(yǎng)榮片治療氣血兩虛之白細胞減少癥32例,取得較好療效,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總有效率差異尤顯著性意義,顯效率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中藥健脾養(yǎng)榮片能迅速、有效地升高白細胞,適用于氣虛或氣血虧虛型白細胞減少癥。[羅日永,等.新中醫(yī),1999,(1):1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