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挖出來金面具啦~~~
雖然它挖出來的時候鄒巴巴的像一坨紙,毫無黃金的尊貴感,但是,在文物修復(fù)專家手里被一頓揉搓之后,它變成了這樣:
古代人的臉也著實有點大啊~~~黃金的延展性好棒啊~經(jīng)檢測,其含金量為85%左右,銀含量在13%-14%左右,面具的表面拋光做得較好。
藝術(shù)風(fēng)格與堆里前期出土的面具相似,但尺度、體量遠超其他面具。但說到臉型相似的話,和堆里之前出土的金面具相比,這次發(fā)現(xiàn)的金面具反而和金沙遺址出現(xiàn)的那枚大金面具更像一些。
金沙遺址出土的商周大金面具,長20.5,寬10.4,高10.7,厚0.08(單位:厘米)。金質(zhì),整體呈立體臉譜,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則采用剪切而成。耳朵外展,上寬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經(jīng)打磨,較為粗糙。
在兩個不同的遺址出土這么相似的文物,這已經(jīng)不是它倆第一次出現(xiàn)有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了。
金沙遺址出土的商周人面魚鳥箭紋金王冠帶,外徑20.4,高2.83,厚0.03(單位:厘米)。金質(zhì),整體呈窄寬圓環(huán)形,上大下小。紋飾鏨刻在金帶表面,由四組相同的圖案組成,每組圖案分別有一魚、一箭、一鳥和一人面。人面紋為圓形,有兩道圓圈構(gòu)成臉的輪廓,中間為對稱的雙圓眼,上面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為抽象的嘴巴,整個紋飾線條流暢。
金冠帶上的紋飾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杖上的紋飾基本相同,都有魚、箭、鳥和圓圈的圖案,這兩件金器都是古蜀王國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
不僅如此,三星堆驚喜不斷,還有一只鳥兒~ 考古人員介紹,起初從坑里提取出來時,以為它只是個長條形的金飾,后來隨著修復(fù)進行,形狀逐漸舒展開來,有翅膀,尾巴像鳳凰,真的驚艷!這件金飾非常薄,約0.12毫米~
好多人驚嘆那個時期金子的制作工藝就如此精湛了!還有細心的網(wǎng)友說,幾乎所有發(fā)現(xiàn)的面具上都有耳洞,是古人戴金耳環(huán)了嗎?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沒確定三星堆面具上的耳洞是因為什么而存在,但4000-3800年前有金耳環(huán)倒是真的。
上圖金耳環(huán)出土于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年代距今約4000-3800年,兩只耳環(huán)均為橢圓形,周長約89厘米。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金器,是我國出土?xí)r代最早的一批黃金制品,開啟了中國使用金飾的先河。
商朝金臂釧。臂釧即臂環(huán),古代稱臂環(huán)為釧?!墩滞āそ鸩俊飞险f“古男女同用,今惟女飾有之”。
西周金耳墜。其一殘長7.2厘米,其二長7.4厘米 ,共重17克。金耳墜為圓棒形曲柄,主體呈薄片勾云形,尾端螺旋式內(nèi)卷,表面光滑平坦,光潔度極高。捶揲制成。我國早期的黃金主要用來制作珍貴的裝飾品。薄片勾云形的金耳飾,是鬼方文化特有的器物。這件金耳墜應(yīng)為男子佩戴的飾物,而且有可能是鬼方巫師作某種宗教儀式時使用的器物。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3,內(nèi)徑5.29,厚0.02(單位:厘米)。整體為圓形,厚度均勻,極薄。圖案分為內(nèi)外兩層,均采用鏤空的方式表現(xiàn)。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樣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經(jīng)打磨,較粗糙。
除了文章開頭發(fā)現(xiàn)的大金面具,曾經(jīng)金沙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商周小金面具。長4.89,寬0.03,高3.6(單位:厘米)。面具整體呈臉譜狀,形體較小,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耳垂有凹入但未貫通穿孔。
還有這樣的小金飾。
從先秦到漢朝,我們的祖先進一步研發(fā)(或引入)了復(fù)雜的黃金首飾制作工藝,越來越多精巧的設(shè)計涌現(xiàn)。
瞅瞅上圖西漢這炸珠工藝,已經(jīng)很美了吧?別急,東漢就有了“金鑲玉”。
這說明了什么?我們祖先,自古以來審美就這么高級!
唐代,金銀器制作有了重大發(fā)展,那個時期類別豐富、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金器,也是顯示唐王朝富麗堂皇、燦爛奪目的標志之一,讓人看到不由自主得就聯(lián)想到唐文化藝術(shù)的雄健、華美和自然秀穎。說起盛唐,腦海里首先浮現(xiàn)出的就是金碧輝煌(沒錯,我就是這么俗)。
金櫛為頭飾,用薄金片鏤空鏨刻而成。馬蹄形,下部呈梳齒狀。櫛面上部滿飾花紋,中心主紋以卷云式蔓草作地,上飾兩對稱的奏樂飛天。飛天下方飾一朵如意云紋。周邊飾多重紋帶,分別為單相蓮瓣紋帶、雙線夾蓮珠紋帶、鏤空魚鱗紋帶、鏤空纏枝梅花間蝴蝶紋帶等。
唐代鑲金白玉臂環(huán),這件玉臂環(huán)由三段弧形白玉銜接而成。以金合頁將三段弧形玉連接在一起,每段玉的兩端均包以金制獸首形合頁,并以兩枚金釘鉚接,節(jié)和節(jié)之間由三個中空穿扣合,穿內(nèi)用小金條作相連,可以自由活動。其中以金針為插銷式,銷釘可以靈活插入或拔出,便于佩帶。
唐代浮雕花卉紋金帶飾。原鑲嵌有四顆綠松石,現(xiàn)存三顆,形狀不甚規(guī)則,表面磨光。金牌飾背面四角用焊藥(尚可觀察到焊藥中的銅銹)焊接了四根金絲(直徑約O.1厘米),均殘,推測是作裝飾之用。金牌系錘鍱制成,錘印清晰可見,表面經(jīng)過拋光。
唐代的金覆面。共有11件,包括半月形護額飾、柳葉狀護眉飾、護眼飾、護鼻飾、護唇飾、護鬢飾和護頜飾,反映了固原地區(qū)作為絲綢重鎮(zhèn)往來胡人的習(xí)俗,墓主人可能是來自中亞昭武九姓史國且信仰祆教的移民。
唐代金步搖 ,整體造型如孔雀開屏,喙部有穿孔,原應(yīng)有懸墜飾件。鳳鳥身及羽翼為純金,原鑲嵌物已失。鳥的腿則是用薄細的銀片卷結(jié)而成。步搖是唐代婦女發(fā)飾,如白居易《長恨歌》 “云鬢花顏金步搖,翠翹金雀玉搔頭”描繪,用于高髻上迎面的插戴。這種樣式的步搖,見于敦煌壁畫、唐貞順皇后石槨線刻畫的貴婦發(fā)式上,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則甚為罕見。
唐代耳環(huán)呀~~
宋代金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簡單來說就是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那一掛。
從宋代金銀器的制作工藝看,自秦以來流行的掐絲鑲嵌、焊綴金珠的技法幾乎無見。鏤雕工藝在唐代基礎(chǔ)上進一步精進。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銀器采用了立雕裝飾和浮雕型凸花工藝。
宋代的小獅子配飾。宋代女子的金銀配件以雙魚、對蝶、臥獅為多。獅為百獸之王是佛經(jīng)中的說法,以佛陀為人中獅子,釋典中又有“獅子游戲三昧”等說法,因此臥獅為佩最初很可能是從佛經(jīng)中取意,不過從造型到寓意都逐漸把它中土化,比如獅子的形象由威猛變作馴良可愛,又或做成獅子戲毬的式樣。
女子戴耳環(huán)成為普遍的風(fēng)氣,就漢族聚居區(qū)域來說,始于宋。早期的月牙兒式造型大約很有遼代的影響。一端為細彎的耳環(huán)腳,一端為曲線柔美的一牙新月。
宋代荔枝紋金環(huán)正面的紋飾制作精細,以薄金片為葉,細金條為枝,穿起五顆錘鍱成形的荔枝,攏起的葉邊和荔枝的表面均裝飾細密的金粟粒。
這一類式樣大體相同的頭巾環(huán)子,宋代多為武人所用。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器中素面者少見,大多紋飾結(jié)構(gòu)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以后清代的金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明代累絲嵌寶銜珠金鳳簪。長16.1厘米,重89.6厘米。
明代嵌寶石花瓣紋金簪。簪首為菱花圖案,卷草勾連底紋。簪首中心鑲嵌藍寶石一顆,四朵花瓣上各嵌紅寶石一顆。
金嵌累絲工藝尤為細膩,寶石鑲嵌亦使金簪更顯富貴。
明代嵌綠松石金耳環(huán)。長5厘米、寬2.2厘米、高4.5厘米。
明代鏤空葫蘆形金耳墜。
葫蘆形耳環(huán)是明代最流行的的樣式。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清代金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diào)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清代累絲嵌寶石菊花紋金簪,長12厘米,重16.4克,簪體細長,簪頭呈扇形菊瓣紋,分為三層,下層菊瓣11片,中層8片,最上一層用小金珠做花蕊,中間為紅寶石,形似孔雀開屏般,流暢柔美。
清代鏨花卉紋金指甲套,宮廷劇里娘娘必備,長7厘米,總重15.4克,指甲套正面為牡丹、蓮花、月季、蘭花、寶相花、壽桃、葫蘆等多種紋飾,寓意“富貴長壽”。指甲套背面為方孔圓錢紋。套底部有“原金”、“文華”字。
清代累絲連珠紋金鐲,直徑7厘米,重103.7克。通體為鏤空狀,采用掐金絲工藝,花心隱起一顆圓珠。金鐲造型玲瓏剔透,工藝新穎,精細。
不知道明天三星堆還會公布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好東西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