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清科舉人物傳之七——安慶府桐城縣姚旭-姚文然-姚鼐家族

我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陳寅恪教授曾經(jīng)指出:“蓋有自東漢末年之亂,首都洛陽之太學,失其為全國文化學術中心之地位,雖西晉混一區(qū)宇,洛陽太學稍復舊觀,然為時未久,影響不深。故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經(jīng)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yōu)榈胤交凹议T化矣。故論學術,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學術文化的“地方化”、“家門化”以及“大族化”是魏晉南北朝之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一大特色,而這一特色一直延續(xù)到明清兩代。明清時期,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了不少以學術研究為己任的世家望族,尤其是以南方為最。這些科舉世家出身的世家望族諸如桐城姚氏、方氏、昆山縣顧氏、徐氏、海寧查氏、平湖陸氏、余姚王氏、河間紀氏等,大多屬于學術型家族,這些家族出身的世家子弟不管是出仕為官,還是退隱林下以及授業(yè)傳道,大多以學術文化傳播、作養(yǎng)人才為己任,不僅為本家族而且也為封建國家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

桐城縣姚氏家族,祖籍浙江省余姚縣,其先祖姚勝三在元代隨父親宦游安慶,定居于桐城縣麻溪,故又稱麻溪姚氏。姚勝三傳子姚華(姚文二),姚華傳子姚仲義,姚仲義傳子姚顯,“四世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姚氏定居麻溪后,經(jīng)過四代人的努力,當傳至第五代姚旭時,終于在進士科考試中旗開得勝,蟾宮折桂,此后五百余年,桐城麻溪姚氏先后有20人進士及第,姚氏科名仕宦之盛,僅亞于同邑張氏,其為古文辭及經(jīng)學之業(yè)績,堪為同邑方氏之儔。姚氏由于世代聞人輩出,簪纓不絕,遂成江南望族。姚氏是桐城學派的重要代表家族之一,在這個家族先后涌現(xiàn)出姚文然、姚文燮、姚范、姚鼐、姚瑩、姚柬之等著名學者與文人,姚鼐是這個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物。

姚旭,姚顯子,字景陽,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進士,仕至云南布政使司參政。曾孫姚場,字惟選,粗涉文意,識大體。

姚希廉,姚旭曾孫,姚楫孫,姚琛子,字崇賢,譜稱葵軒公,少習舉子業(yè),尤精六藝,父早卒,弟幼,乃棄舉子業(yè),經(jīng)理田疇,子:姚承虞(字敬思)、姚祖虞(字孝思)、姚本虞、姚賓虞、姚自虞(字智思),同時入邑庠,為諸生,孫姚之蘭、姚之騏。

姚之蘭,姚旭來孫,姚楫玄孫,姚琛曾孫,姚希廉孫,姚自虞子,字汝芳,號芳麓,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進士,授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知縣,遷北直隸博野縣,入為南京禮部祀祭主事,升精膳司郎中,出為杭州府知府,官至福建汀州知府,以母老請終養(yǎng),加福建按察副使歸。卒,年六十三。

姚之蘭,字汝芳,號芳麓

姚之騏,姚旭來孫,姚楫玄孫,姚琛曾孫,姚希廉孫,姚承虞子,字汝調(diào),號渥源,六歲而孤,年三十八,始為諸生,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進士及第,授湖廣湘潭縣知縣,為政清正廉潔,當?shù)赜小爸伙嬒嫣兑豢谒?,不染長沙半點泥”之謠,以誦其德。 將升遷入都時,卒,年僅四十八,行李蕭然無長物,行囊中僅有府給路費一百二十兩銀,祀鄉(xiāng)賢祠。次子姚孫森,字繩先,廩生,仕至浙江龍泉縣訓導,工古文詞。

姚若水,姚旭來孫,姚場孫,姚鳳朝子,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進士及第,歷官刑科給事中,仕至廣西布政司參政。

姚孫榘,姚旭晜孫,姚楫來孫,姚琛玄孫,姚希廉曾孫,姚自虞孫,姚之蘭叔子,字心甫,號石嶺,桐鄉(xiāng)籍,中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進士,初授浙江龍游縣知縣,遷福建晉江縣知縣,擢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左遷上林院典薄,改南京禮部驗封司主事,歷官北直隸大名道僉事,升浙江水利道參議,調(diào)任福建漳南道,又因得罪權貴而左遷,再起為湖廣荊南道,遷湖廣按察司副使,官終尚寶司丞。順治二年(1645)卒,年五十一,祀鄉(xiāng)賢祠。

姚孫棐,姚之蘭季子,字純甫,號戊生,登崇禎十三年(1640)庚辰科進士第,初授浙江蘭溪縣知縣,調(diào)任東陽縣。未幾,有許都之亂,東陽城陷。姚孫棐一面派人請求援軍,一面聯(lián)絡義勇,克復東陽,因功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南明弘光年間,因馬士英、阮大鋮與姚孫棐同鄉(xiāng)、浙江巡按左光先有隙,欲傾陷之,姚孫棐不從,被羅織罪名入獄,清兵南下江南,事乃解。姚孫棐不愿事清,歸隱龍眠山??滴醵辏?662)卒,年六十有六,著有《亦園詩集》10卷。子:姚文烈、姚文勛、姚文然、姚文鏊、姚文燕。

姚文烈,姚旭仍孫,姚楫晜孫,姚琛來孫,姚希廉元孫,姚自虞曾孫,姚之蘭孫,姚孫棐伯子,字覲侯,又字屺侯,順治八年(1651)辛卯科舉人,初授漢陽府推官,遷辰州府通判,擢云南楚雄府知府??滴醵辏?663),丁母艱歸,卒,年五十。子姚士垐,生有異才,讀書千卷,尤工詩。孫姚孔鐸,字鳴冶,一字天木,仕至江西崇仁縣丞。

姚文勛,姚孫棐仲子,字集侯,拔貢出身,自少風流倜儻,能文章,與兄姚文烈、弟姚文然號稱江北三姚,不樂仕進,撫孤侄姚士璽、姚士正及孤甥方曾佑成立,設家塾以課族人。卒,年八十二。

姚文然,姚孫棐叔子,字若侯,號龍懷,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進士及第,選翰林院庶吉士。順治三年(1646)以安慶巡撫李猶龍薦,授國史院庶吉士。歷官禮科與工科給事中,遷兵科都給事中,調(diào)戶科給事中,進都察院副都御史,再遷刑部侍郎。康熙十二年(1673),調(diào)兵部督捕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刑部尚書。姚文然長刑部時,重新修訂了《大清律》,他說:“'刃殺人有限,例殺人無窮,吾曹可無慎乎?’虛衷詳議,去其太甚,劑于寬平。決獄有所平反,歸輒色喜。嘗有囚誤刺字,爭之不得,歸而長跪自罰。公子堂應會試,為總裁王清所黜。清,公所舉士也,撤棘后始知之,來謝過。公笑曰:'此足明我兩人無私也,君報我厚矣,何謝為?!渖街斏?,大都類此?!?康熙十七年(1678)卒,賜祭葬,謚端恪。

姚文然文集

姚文然為官正直無私,不徇私情,史載:其“清介,里居幾不能自給,在官屏絕饋遺,晚益深研性命之學?!?著有《疏稿》8卷、《文集》10卷、《詩集》12卷、《白云語錄》6卷、雜著12卷。

姚文鏊,姚孫棐季子,字駕侯,號蟄存,諸生,善古文辭,著有《難藝集》、《寶間齋集》、《同聲堂文集》、《左傳疏解》、《春秋題義》等傳世。

姚文燕,姚孫棐第五子,字翼侯,號小山,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進士,任江西德安知縣,三藩亂起,有守御功,例應升御史,因兄姚文然任左都御史,避嫌改主事,未任而卒,年僅四十五歲,著有《春草園詩文集》傳世。

姚文熊,姚孫榘子,字希侯,號非庵,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進士及第,授浙江江山知縣,調(diào)任蕭山,遷陜西階州知州,以懲罰上司使者而降職歸,卒,祀鄉(xiāng)賢祠。子:姚士在、姚士陛、姚士封、姚士陸(諸生)、姚士對,皆學有所成,號為姚氏五虎。次子姚士陛,字玉階,號別峰,康熙三十二年(11693)癸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工古文辭,善楷書,詩文大多散佚,僅存有《空明閣集》4卷傳世。姚士封,字玉笥,號湘門,諸生,工古文辭。

姚文燮,姚之騏孫,姚孫森次子,字經(jīng)三,號羹湖,別號美湖、聽翁,晚號黃檗山樵,順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進士,歷任福建建寧府推官、直隸雄縣知縣、云南開化府同知、署理曲靖府,吳三桂叛,系于獄,后遁還。三藩亂平,歸居龍眠山。姚文燮“博通今古,工文辭書畫,稱名家?!迸c王漁洋為摯友,王漁洋《居易錄》稱其詩畫皆有名, 著有《無異堂文集》12卷、《薙麓吟》6卷、《昌谷集注》4卷、《耕湖詩選》、《雄山草》、《山房詩文集》、《李賀詩注》、《滇行草》等,其畫“片縑尺幅,人爭寶之”, 畫作有《賜金園圖》、《山水冊頁》等。

姚文燮著

姚文燮(1628-1693)畫作

姚文燮兄姚文焱,字彥昭,號盤青,十二歲能作詩,十四歲為諸生,與堂兄姚文然、表兄方亨咸皆以詩名,為潛園十五子之一,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舉人,授長洲縣學教諭,官至江西峽江縣知縣。

姚士暨,姚旭云孫,姚楫仍孫,姚琛晜孫,姚希廉來孫,姚自虞元孫,姚之蘭曾孫,姚孫棐孫,姚文然長子,字注若,號魯齋,貢生,歷官徐州府睢寧縣教諭,官至刑部郎中。著有《茲園詩集》24卷。長子姚孔欽,字崇修,諸生,樂善好施,著有《桃溪詩集》1卷。

姚士基,姚文然第四子,字履若,號松巖,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舉人,授湖北羅田知縣,至則減公費,遷學宮,廉政愛民,督撫皆優(yōu)異之,將行取而卒。著有《清聚山房詩集》8卷行于世。子姚孔錞,字振修,號荊啟,康熙庚午科舉人。另一子姚孔锳,早卒。

姚士塾,姚文然第五子,字庠若,號茂松,廩貢生,初為碭山縣教諭,后升陜西朝邑知縣。朝邑縣治在黃河西,有部分農(nóng)田在黃河東,與山西蒲州接壤,兩地農(nóng)民常相爭斗。士塾力請上官,秉公畫界,植柳為標,從此紛爭止息。后患病回籍,康熙帝嘆息說:“姚文然好官,其子姚士塾亦好官?!?子姚鈴,字卿如,號梓嵐,附貢生,歷官貴州湄潭縣知縣、順天府通判、戶部郎中、紹興府知府,官至處州府知府,卒于官。著有《葭齋集》10卷。

姚士藟,姚之騏曾孫,姚孫森孫,姚文燮子,字綏仲,號華曾,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補直內(nèi)廷,升左春坊左贊善,歷典湖廣、北直隸鄉(xiāng)試。著有《泳園文集》、《瞻云草》、《南歸草》、《余齋詩集》、《泳園文集》等。

姚士至,姚孫棐孫,字又陵,號如川,考授州同知,著有《頌嘉草堂詩集》4卷,以曾孫姚棻貴,贈通奉大夫。

姚孔鋠,姚文言孫,姚士黌子,字范治,號三崧,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著有《小安樂窩詩鈔》15卷。兄姚孔鈵、姚孔鋅、姚孔潤皆為名諸生。

姚棻,姚孫棐玄孫,姚士至曾孫,姚時子,字香茞,號鐵松,襁褓時,父卒,母方氏撫育之,舉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進士,授甘肅靖縣知縣,遷皋蘭縣,署固原州,升湖北安陸府知府,移武昌府知府,改施南府,調(diào)任福建漳州府知府,轉(zhuǎn)福州府知府,升廣東按察使,擢江西布政使,調(diào)貴州,晉云南巡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著有《鐵松隨筆》、《蒙求草》各2卷、《別音正訛》、《焚余草》各1卷、《讀易管窺》、《宦轍檢存》各2卷、《居官要語》1卷、《訓子錄》l卷。

姚范,姚文然曾孫,姚士基孫,姚孔锳子,字南菁,號姜塢,乾隆時期的理學家與文學家,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充三禮館纂修、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在翰林院不足十年,即致仕歸家。 “生平博極群書,自經(jīng)史以逮百家,天文、地理、小學、訓故(應為“詁”),無不淹通明貫,而倫理日用,纖細不遺,律己嚴恭,與人和易,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學。蓄書十萬余卷,一皆手自論訂,披??甲C偽謬,人爭寶之?!?姚范一生,不愿著述,卒后,曾孫姚瑩整理遺著,輯為《援鶉堂詩集》7卷、《文集》6卷、《經(jīng)史子集筆記》46卷。

姚鼐,姚文然玄孫,姚范侄,字姬傳,又字惜抱、夢谷,號稽川、惜翁,世稱惜翁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官兵部與禮部主事、刑部廣東司郎中、山東與湖南鄉(xiāng)試考官,終四庫全書纂修官。乞病歸,先后在蘇州紫陽書院、揚州安定書院、鐘山書院講學達四十年,據(jù)時人記載:“劉文正公素加賞識,曰:'近日文人能知政體者,唯姬傳一人而已?!珵榉届`皋弟子,故古文學歸震川,而精粹過之。其紀事體多模仿廬陵,殊多神逸。文正薨后,公即請假歸里,以教課為生。居鄉(xiāng)循古禮,日講政書于塾中。有賈人子以重幣聘公,力卻之,曰:'鯫生雖貧,不能受無義之財也。’今年八十余,輕健如故,猶著述不休云?!?/p>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

姚鼐是桐城學派的集大成者,作為桐城學派一代宗師,他“工為古文??滴蹰g,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櫆繼之。鼐世父范與大櫆善,鼐本所聞于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于道德,而探原于經(jīng)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fā)其蘊,論者以為辭邁于方,理深于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 “桐城派古文,望溪(方苞)開之,海峰(劉大櫆)繼之,至惜抱而其傳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劉門,世幾有青藍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學,師法家法,殆兼有之。惜抱之世父姜塢編修范,博聞強識,誦法先儒,與海峰友善。諸子中,尤愛惜抱,每談文必令侍側。惜抱幼時,即喜親海峰,客退,輒肖其衣冠談笑為戲。故編修授以經(jīng)學,而復使受古文法于海峰?!币虼?,姚鼐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桐城學派開山之祖——方苞

姚鼐除工古文外,還善詩,據(jù)載:“姚姬傳比部以古文名天下,詩亦清俊可誦,如'地擁江聲出,天橫雨勢來’、'雨歇群山響,春深萬木齊’、'石壁凌江閣,風林隔浦船’,俱佳。姚與趙云松觀察皆于嘉慶庚午重赴鹿鳴宴,趙繪為圖,姚題詩云:'敢道與君成二老,與逢此會亦千秋?!Z亦婉妙。”

清代學者方浚師認為:“本朝論文章者,必以桐城三家為正宗。望溪侍郎開其先,海峰學博繼之,姬傳郎中又繼之。鄧嶰筠(鄧廷楨)尚書謂:'學廬陵而兼子固者,望溪也。學廬陵而兼長公者,海峰也。姬傳文師廬陵而上溯子長,與熙甫皆神似而不以貌。’此論甚確。余則謂侍郎文,今之布帛菽粟也。學博文,今之錦段組繡也。郎中文,才高識廣,理境澈透,于方、劉兩家外又別出機杼。近人頗有以薄弱少之,非知文者矣?!?/span>

姚鼐撰有《古文辭類纂》75卷,其親撰《序目》云:“少聞古文法于伯父姜塢先生及同鄉(xiāng)劉耕南先生,少究其義,未之深學也。其后游宦數(shù)十年,益不得暇,獨以幼所聞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病請歸,伯父前卒,不得見矣。劉先生年八十,猶喜談說,見則必論古文。后又二年,余來揚州,少年或從問古文法。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jīng)至于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于古雖遠,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于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于是以所聞習者,編次論說為《古文辭類纂》。其類十三:曰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志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nèi)而為用不同者,別之為上下編云。

論辨類者,蓋原于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詔后世。孔孟之道與文至矣,自老莊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錄,錄自賈生始。蓋退之著論,取于六經(jīng)、《孟子》,子厚取于《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于《莊子》。學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為之也。

序跋類者,昔前圣作《易》,孔子為作《系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之傳,以推論本原,廣大其義。《詩》《書》皆有序而《儀禮》篇后有記,皆儒者所為。其余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莊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表志敘論數(shù)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書,各有序,世不盡傳,傳者或偽。今存子政《戰(zhàn)國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后目錄之序,子固獨優(yōu)已。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圣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誦之其載《春秋》內(nèi)外傳者不錄,錄自戰(zhàn)國以下。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別,故置之下編。兩蘇應制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后。

書說類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之篇,春秋之世,列國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或為書相遺,其義一也。戰(zhàn)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zhì)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顏子、子路之相違,則以言相贈處,梁王觴諸侯于范臺,魯君擇言而進,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也。唐初贈人始以序名,作者亦眾。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后作者。蘇明允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或曰引,或曰說,今悉依其體,編之于此。

詔令類者,原于《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制,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于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偉。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后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傅之。

傳狀類者,雖原于史氏而義不同。劉先生云:“古之為達官名人傳者,史官職之。文士作傳,凡為圬者、種樹之流而已。其人既稍顯,即不當為之傳,為之行狀上史氏而已?!庇嘀^先生之言是也。雖然,古之國史立傳,不甚拘品位,所紀事猶詳。又《實錄》書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賢否。今《實錄》不紀臣下之事,史館凡仕非賜謚及死事者,不得為傳。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賜謚,然則史之傳者亦無幾矣。余錄古傳狀之文,并紀茲義,使后之文士得擇之。昌黎《毛穎傳》嬉戲之文,其體傳也,故亦附焉。

碑志類者,其體本于《詩》,歌頌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于巡狩所經(jīng)過,漢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瑯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家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志者,識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志。為之銘者,所以識之之辭也。然恐人觀之不詳,故又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銘二之,獨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義。蓋自歐陽公不能辨矣。墓志文錄者尤多,今別為下編。

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碑主于稱頌功德,記則所紀大小事殊,取義各異,故有作序與銘詩全用碑文體者,又有為紀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紀事小文,或謂之序,然實記之類也。

箴銘類者,三代以來有其體矣。圣賢所以自戒警之義,其辭尤質(zhì)而意尤深。若張子作《西 銘》,豈獨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幾也。

頌贊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類耳。太史公、劉子政不辨而以事載之,蓋非是。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編辭賦,一以漢略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惡其靡也,獨辭賦則晉宋人猶有古人韻格存焉。惟齊梁以下則辭益俳而氣益卑,故不錄也。

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辭至工,后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于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云、柳子厚于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于似古人也。而遽擯之,謂不足與于文章之事,則過矣。然遂謂非學者之一病,則不可也?!?/p>

姚鼐主要作品有:《惜抱軒九經(jīng)說》17卷、《惜抱軒文集》20卷、《惜抱軒文后集》10卷、《惜抱軒詩文集》16卷、《詩》10卷、《惜抱軒全集十種》、《惜抱軒遺書三種》、《惜抱軒書錄》 4卷、 《惜抱軒先生尺牘》 8卷、《古文辭類纂》 75卷、《西魏書》 24卷、《老子章義》 2卷、《莊子章義》 10卷、《筆記》 8卷、《姚惜抱先生文稿》、《游雙溪記》 1卷、《國語補注》 1卷、《后藏考》 1卷、《五岳說》 1卷、《游靈巖記》 1卷、《詩后集》 1卷、《詩外集》 1卷、《法帖題跋》 3卷、《登泰山記》 1卷、《惜抱軒歸文評點》 1卷、《書錄》 4卷、《惜抱軒手札》不分卷、《左傳補注》 1卷、《公羊傳補注》 1卷、《谷梁傳補注》 1卷、《游媚筆泉記》 1卷、《惜抱軒先生文選》 2卷。輯有《五言今體詩鈔》 9卷、《言今體詩鈔》 9卷。纂修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廬州府志》、《江寧府志》。選《五言今體詩鈔》 9卷、《七言今體詩鈔》 9卷、《五七言今體詩鈔》 18卷。長子姚景衡,原名姚烺,字振重,號庚甫,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舉人,仕至江蘇泰興縣知縣。有雋才,姚鼐善書,姚景衡學其筆法,能以假亂真。

姚元之,姚鼐族孫,字伯昂,號薦青,別號五不翁、竹葉亭生、薦青山人,清代中期著名畫家與詩人。中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翰林院侍講、武英殿提調(diào)、提督河南學政、左右中允、司經(jīng)局洗馬、翰林院侍講與侍讀學士、內(nèi)閣學士、刑部右與左侍郎、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官終內(nèi)閣學士。咸豐二年(1852)卒,年六十九。姚元之善畫山水人物,“工于花果翎毛,落筆蒼秀,如石田翁;亦畫山水,近華秋岳,寥寥數(shù)筆,精妙入神。”工書法,“其隸書學《曹全碑》,而參以《史晨》、《孔宙》,有臺閣氣象,行書亦有風韻。畫則花卉近白陽山人,人物似丁南羽,一時聲稱滿日下。其書室中扇心,皆手摹古人名跡,徑用古人款,見者不能辨真贗。與先恭慎公交最契,余家公跡頗多?!?其古文辭學于族祖姚鼐,著有《竹葉亭雜記》。

姚元之(1773-1852)

姚原紱,更名姚麟,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仕至長蘆鹽運分司運同。

姚瑩,姚范曾孫,姚斟元孫,姚骙子,字石甫,又字明叔,號東溟,別號展如、幸翁。姚瑩“少貧,不能應試,其家惜抱老人給貲,使入場。時童生中惟劉孟涂有名,已縣試冠其曹矣??ぴ嚾眨孛婎},為'大觀亭懷古’,姚作五言律百韻,太守大驚,曰:'吾知桐城有一劉開,不知又有一劉開也?!煲詾榘袷?,入郡庠?!?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進士,歷官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龍溪、臺灣、江蘇金壇、元和、武進知縣、高郵州知州、淮南鹽運使、臺灣兵備道、四川蓬州知州、武昌鹽法道、廣西按察使,官至署理湖南按察使。

姚瑩(1785-1853)

姚瑩不僅是桐城派后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有:《中復堂全集》98卷、《東槎紀略》5卷、《康輶紀行》16卷、《寸陰叢錄》4卷、《識小錄》8卷、《東溟文集》26卷、《后湘詩集》20卷、《東溟奏稿》4卷、《遺稿》5卷、《遺稿續(xù)編》3卷、《姚氏先德傳》等,子姚孝、姚浚昌。

姚柬之,姚文燮仍孫(七世孫),姚孔鉞玄孫,姚興瀛曾孫,姚培致孫,姚鼐祖孫,姚原黼子,字伯山,又字幼榰,號佑之,別號檗山、且看山人,清代詩人、文學家,學者稱伯山先生。姚柬之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進士,歷任河南臨漳、廣東揭陽知縣,遷連州綏瑤廳同知,署肇慶府知府,官至貴州大定知府。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年六十二。著有:《綏猺廳志》 4卷、《易錄詩文集》 20余卷、《伯山文集》 8卷、《詩集》 10卷、連山直隸廳志》 1卷、《漳水圖經(jīng)》 1卷等,子姚世恩、姚世悳、姚懋恬等。

此外,姚氏進士尚有:

姚維藩,字價人,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進士,少年時曾師從姚鼐,選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山西石樓知縣。

姚喬齡,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仕至內(nèi)閣中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簪纓世家——人才輩出的蘇州祖孫狀元彭氏家族(三十九)
世代書香——嘉興平湖縣陸淞家族(十九)
瘦石 || 洛市攸洛樓下:曾憶舊時書聲遠
卷三十八
《南明史》:末世潰敗的典型樣本
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1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