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去世前,在寺廟里把弟子叫到身邊,說:等會裝進(jìn)棺材的時候,記得在四個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弟子不理解,最后才深知他的高妙。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是晚清的奇才,前半生輝煌,只是在人生巔峰時刻,選擇歸入佛門。
我記得有年的音樂節(jié),樸樹哭著唱的一首歌叫《離別》,邊唱邊拿紙擦著眼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有人問他:為何哭?
他說:要是能寫出這樣的詞,死而無悔了。
這首歌的詞是李叔同寫的,他就是弘一法師。他是我國近代最出名的高僧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繪畫家,戲劇家,書法家,篆刻家,文學(xué)家。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富商之家,自幼聰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年輕時曾經(jīng)戀上戲園名角楊翠喜,父母擔(dān)心他流連梨園不務(wù)正業(yè),于是給他娶了茶商之女俞氏,他到日本留學(xué)時又娶了做模特的日本妻子雪子。
李叔同在音樂、喜劇、文學(xué)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學(xué)生后來都成了大家,比如漫畫家豐子愷、國學(xué)大師潘天壽、音樂家吳夢非等,徐悲鴻也曾向他請教。
后來,讓人吃驚的是,這位文名與才氣并重的大才子竟然在自己38歲那年選擇出家,法號弘一。
得知他出家,俞氏帶著年幼二子哭求李叔同,不,此時已是“弘一”,弘一卻是避而不見,“我心已空無一物,紅塵已離我遠(yuǎn)去,施主請回!”后來雪子也求見,卻也未得回應(yīng),在世人看來,這也確是狠心。
有人以為弘一是看破戲塵,消極避世,但直到我看了他寫的《關(guān)于對佛教的誤解》,這才知道他是想通了,他要做和尚,是為了利樂有情,普渡眾生,自利利他,這是每個出家人都要做的事情。
李叔同說:“人早晚都會離去,放下才能走得更遠(yuǎn),今天的分手只是比后來的分手早些日子而已,沒有什么看不開!”
李叔同寫了一首非常出名的歌,叫做《送別》,很多人都欣賞過,意境優(yōu)美,感染了很多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當(dāng)悠揚(yáng)而又帶著些思愁和不舍的歌聲響起時,李叔同在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已經(jīng)是1917年,此時的他正準(zhǔn)備斷食,剃度出家。
弘一法師是一個真實(shí)的人,一個純凈的人。他的人生,充滿著自 由與悲切,充滿著樂觀與難過。他曾經(jīng)和發(fā)妻度過了一段少年歲月,但又喜歡上了外國女孩成子;他喜歡詩畫話劇,但最終皈依佛法,希望用佛禪凈化內(nèi)心的罪惡。
其實(shí)我們很多人追求一生的目標(biāo),可能就像弘一法師所說,無非是鏡花水月罷了,倒不如樂觀放下,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
正所謂佛渡有緣人,李叔同信佛之后,便憂心天下蒼生,甚至死前還擔(dān)心自己火化后,會燙死路過的螞蟻,便讓弟子在龕的四腳放置小碗四只,弟子聽完,無不淚下。
據(jù)說弘一法師圓寂火化后,骨灰之中共有1800多顆顏色各異的舍利子,火化的人看到后連忙磕了三個頭。
五彩斑斕的火光是弘一法師留給世人最后的印象,但貫穿他一生的認(rèn)真意志,晚年對慈悲的詮釋與滿懷的悲憫卻讓后世對這位集文學(xué)、音樂、書畫、教育之大成的老人總有無盡的憧憬和懷念。他的《送別》慰藉了無數(shù)孤寂的凡人,他的“認(rèn)真”讓浪子回頭、學(xué)子用心。
如果一定要在李叔同的名字前加一個修飾詞,也許無需華麗的詞藻,正如豐子愷所說,他是一個“最像人的人”,他一生所堅定執(zhí)著的,不過是安頓好的自己心:遵從初心,即是圓滿。
讀弘一法師的文字,仿佛在和他對話一般,讓人心境得到升華!
1、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2、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3、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
有網(wǎng)友說:能做到毫無牽掛的都是圣人,所有的相遇,最后都是離別。相遇是偶然,離別才是常態(tài)。他很通透,配上接地氣的文字,看完真的是讓人通透,看清人性和人生本質(zhì)。
這世間,沒有一樣?xùn)|西是可以帶走的,所以放過自己,同時也放過別人。
人生也是不斷地離別的過程,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
如果你在迷茫階段,強(qiáng)烈推薦你看這幾套書,幫助你解開迷茫,收獲灑脫人生,走上幸福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