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亭茶宴 [唐]鮑君徽 閑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 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 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
一
前一段時間,到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趙珩先生家去串門,閑談中聊起了舊時的文人雅集。珩翁大作《舊人舊事》中,就收錄有《文人雅集的最后一瞥》一文,我很早就認真拜讀過。但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次聽老先生細聊一番,我對于舊時的文人雅集更是心向往之了。
雅集,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一種聚會方式。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歷代雅集仍然很多。例如,漢代的梁園雅集、西晉的金谷園雅集、東晉的蘭亭雅集、宋代的西園雅集等。按珩翁的總結(jié),舉辦雅集的首要條件便是商定一個明確的主題。換言之,雅集不同于一般的遙宴會飲,總要有一個因由,大體而言,逃不出琴、棋、書、畫、詩、酒、花、茶這八個字。
[宋]趙佶《文會圖》(局部)
舊時的雅集,今日生活中仍留有些影子。丹青切磋,可稱為筆聚;棋友手談,可稱為棋局;飲茶啜茗,可稱為茶會。說起“茶會”二字,其實是比較晚近的說法。唐代很少稱“茶會”,而大多是叫“茶宴”。這是一個規(guī)范的叫法,專指以茶為主題而舉辦的雅集活動。
唐代茶詩中,有數(shù)首以“茶宴”為題,其中鮑君徽的《東亭茶宴》,頗有一些難得之處??偨Y(jié)起來,一是作者難得,二是內(nèi)容難得,三是立意難得,所以這首茶詩,也成為了解唐代茶事雅集的重要材料。
二
鮑君徽,字文姬,為鮑征君之女。唐代女詩人,并沒有開宗立派的名流,也沒有獨領風騷的大家,甚至這些女詩人的詩作,也罕見流傳千古的絕唱、膾炙人口的名篇。但是作為唐代詩歌百花圃中的一簇奇葩,卻以其獨特的芳馨令人神往心馳。
鮑君徽畫像
現(xiàn)存的近五萬首唐詩中,女詩人的詩作有近七百首?!度圃姟匪浀亩Ф嗝娙酥校行彰?、事跡可考的女詩人即達一百二十余人。女詩人當中,有深居皇宮的皇后、公主、嬪妃、宮娥,也有待字閨中的名媛、獨守空房的思婦,還有遠離塵世的尼姑、道士,甚至于還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歌伎。除此之外,唐代宮廷中還有一批專職寫作的女詩人,她們在宮廷中隨皇帝游宴賦詩,奉制唱和,留下了不少詩壇佳話?!稏|亭茶宴》的作者鮑君徽,就是一名宮廷女詩人。
唐代茶詩雖多,但由女性書寫者極少,這便是本詩第一難得之處了。
《全唐詩》鮑君徽小傳中記載:
這里講的“五宋”,是當時以詩聞名的宋氏五姐妹。貝州宋庭芬,是大詩人宋之問的后裔。他生有五女,即若華、若昭、若倫、若憲與若荀,《舊唐書·后妃傳下》中說她們“皆聰惠,庭芬始教以經(jīng)藝,既而課為詩賦,年未及笄皆能屬文”。也就是說,宋氏五姐妹都是極其聰明又受到良好教育的才女。五人當中若華、若昭“文尤高”,若華作《女論語》十篇,若昭為之注釋,名聲大振。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昭義節(jié)度使李抱真將宋氏五姐妹推薦給皇帝。德宗親試五姐妹之才,“試以詩賦”,“兼問經(jīng)史中大義”,宋氏五姐妹對答如流,唐德宗不由得“深加賞嘆”。自此,宋氏五人被留在宮中,加入宮廷日常詩會中,世人合稱“五宋”?!度圃姟分兴v“與尚宮五宋齊名”,是對于鮑君徽詩歌水平的極大肯定。
《全唐詩》
鮑君徽因才華入宮,可謂一步登天,但她卻不是愛慕虛榮的女性,對于宮廷生活也不留戀。她在入宮僅一百多日后,便以奉養(yǎng)老母為名上疏要求歸家。從《全唐文》收錄其《乞歸疏》中,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到這位女詩人的家庭情況與個人操守。
鮑君徽先說“幼鮮昆季,長失椿庭,室無雞黍之餐,堂有垂白之母”。昆季,就是兄弟。椿庭,代指父親。由此可知鮑君徽家境貧苦,她本人缺少兄弟相護,父親死后家中只剩下老母親一人。雖然“幸遇圣明,詔臣吟詠,一人御庭,百有余日,弄文舞字,上既以洽明圣之歡心,搦管揮毫,下既以倡諸臣之賡和”,但這眼前的繁華榮耀并沒有使她沉迷。鮑君徽接著說:“惟是煢然老母,置若不聞,豈為子女者恝然若是耶!臣一思維,寸腸百結(jié)……得賜歸家,以供甘旨?!彼幌裆袑m五宋那樣決心“以學名家”,而是一心要歸家養(yǎng)母。
最后鮑君徽補充了至關重要的一句話,即“則老母一日之余生,即陛下一日之恩賜也”。有理有據(jù),情真意切,德宗只好放鮑君徽歸家養(yǎng)母。在這一點上,鮑君徽比宋氏五姐妹明智許多。她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富貴榮華名望只是浮云。女子處于深宮,受寵便是招忌的開始?!吧袑m五宋”留在宮中,但難以得到善終。作為一位平民才女,鮑君徽比“尚宮五宋”看得更加深遠。
三
鮑君徽的《乞歸疏》,也可作為解讀《東亭茶宴》一詩的重要參考資料。首先,既然鮑家貧窮到“室無雞黍之餐”的程度,那么自然不可能再有余力去參加或舉辦茶宴。換言之,鮑君徽茶詩中的內(nèi)容,記錄的一定是宮廷茶宴的場景。這便是本首茶詩內(nèi)容上的難得之處。
唐代詩歌中的茶宴,大部分都是文人的雅集活動。例如唐代大歷年間的詩人錢起,曾寫有一首七言絕句《與趙莒茶宴》,堪稱是茶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抄錄原文如下: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唐代另一位詩人李嘉祐,曾寫有《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nèi)弟閻伯均歸江州》,詩中有“幸有茶香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兩句。由此可見,在唐代文人送行也可以辦成茶宴。
[明]丁云鵬《玉川煮茶圖》,故宮博物院藏
除去詩,還有文。唐代詩人呂溫,比錢起生活的年代稍晚,他是唐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呂溫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提到:
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憩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香枝,閑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五云仙漿,無復加也……
禊飲,是農(nóng)歷三月間的一種民俗活動。本是飲酒,但這次大家提議“茶酌而代”。由此可見,茶宴,也可以是對于酒宴的改良。茶與酒不同,雖“不令人醉”,但卻能“微覺清思”。那種飲茶后帶來的精神愉悅感,詩人感覺是“五云仙漿”也比不了。
《全唐文》
錢起、呂溫等人,都是科舉考試出身,我們雖未趕上過科舉,可大大小小的考試也算趕上了不少吧。不管是中考、高考還是考研,哪位在備考期間敢天天喝得爛醉如泥?抑或是滿身酒氣地闖進考場?
自然不會。
反之,挑燈夜戰(zhàn)時我們經(jīng)常會泡上一杯香茶,既緩解疲勞,又提神醒腦。當然,我們現(xiàn)在也可以選擇咖啡甚至香煙。但要知道,在唐代不管是咖啡還是煙草還都未傳進中國,最受學子歡迎的飲料,非茶莫屬??婆e制度,讓知識階層更傾向于選擇有約束力的飲品——茶。唐代文人活動中,開始有了茶宴的身影,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錢起等人的詩文,讓我們對于唐代文人茶宴有了較多的了解。倒是內(nèi)廷宮闈,殿宇重重,禁忌森嚴,個中秘聞絕非常人可知。唐代宮廷茶宴,到底如何舉辦,又有哪些獨特之處?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都要從這首《東亭茶宴》中找尋了。
四
第一部分,“閑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講的是時間和地點。
閑朝,可理解為一個悠閑的早晨。向曉,則是朝著晨曦的方向。由此可見,唐代的這一次宮廷茶宴,舉辦于一個平靜而閑暇的清晨。女詩人走出簾櫳幔帳,來到東亭中。
上古本無亭,到了秦漢間才以十里為一亭,又置亭以為郵驛之所,像現(xiàn)在庭院里筑一個亭子,是六朝時才開始的事情。如東晉建康城里的新亭、王羲之雅集的蘭亭等,都不可視作舊時的郵亭了。
蘭亭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園林中凡是安放亭子的地方,一定是風景最好的位置。例如茶宴舉辦的地點東亭,就是視野開闊可以遠眺賞景的所在。其實亭子這種建筑的責任,就是默默地告訴游覽者:停下來吧,不要走了,這里的風景很好,請欣賞一下。步伐太快了,看不見園中的風景,節(jié)奏太快了,也看不見生活的風景,這就是中國建筑中蘊含的智慧與哲理。
第二部分,“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講的是視覺與聽覺。
東亭的視野很好,可以極目遠眺城池山色。因此,這一場茶宴的享受便是開始于視覺而非味覺。現(xiàn)如今我們喝到的好茶,遠比古人要多得多,但是視覺上的享受,卻遜色了太多。我住在北京的南郊,是一棟高層的塔樓,在選擇戶型時,我特意挑了一套高樓層視野開闊的房子。客廳的窗戶朝向西北,正好可以望見北京的西山。雖然不能如東亭那樣四望皆通,但總算保留了一處可以讓自己遠眺的窗口,不知不覺中欣賞了四季山色的微妙變化。我喝茶時也有了“遠眺城池山色里”的奢侈享受,這恐怕是郊區(qū)人的特別福利吧?
茶宴上,不僅有視覺的美景,同時也有聽覺的享受。亭子很小,自然不可能裝下那么多人。于是,主辦者便把樂手們安排在遠處彈奏。悠揚的樂曲,隔著水面?zhèn)魅霒|亭,又為茶宴增色三分。先是遠處的景色,再是亭邊的樂聲,作者像是一位紀錄片的導演,用由遠及近的長鏡頭為我們展現(xiàn)著這次茶會的場景。
第三部分,“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紅”,講的是奇花異草。
幽篁,即是幽深的竹林。唐代王維《竹里館》中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兩句。芳槿,即是香花。元代關漢卿有“芳槿無終日,貞松耐歲寒”的名言。這兩者的描述,暗示了東亭周邊環(huán)境的優(yōu)雅。唐代茶宴上最好的裝飾,不是金銀擺件,不是綾羅綢緞,不是珍玩古董,而是自然的花花草草。
[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與大自然有很多的對話。我想所謂的生活美學的重點,真的不一定要去收藏昂貴的藝術品或去觀看高深的藝術表演。藝術品,不一定等于美。藝術表演,也不一定等于美。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美。有機會多去樓下的公園轉(zhuǎn)轉(zhuǎn),也是一種對于自然的親近。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療我們,讓我們心情放松,找回自己。
周末的清晨,用保溫杯悶一壺熟普洱,帶上兩只天地杯直奔公園。在小亭子里的石頭桌上擺好品茗杯,賞著景色徐斟慢飲,茶湯的滋味肯定會加分。
第四部分,“坐久此中無限興,更憐團扇起清風”,講的是意猶未盡。
興,這里讀音同幸,解釋為興致或興趣。雖然茶宴時間不短,但是女詩人鮑君徽卻毫無厭倦之意,反而引起了無限的興致。團扇在手,送來徐徐清風,整場茶宴的鏡頭定格于此,給予讀者無限遐想。
為什么一場茶宴,會讓人有“坐久此中無限興”的美好感受呢?因為這場茶宴照顧了人的五感:遠眺城池,是視覺的享受;俯聆弦管,是聽覺的享受;奇花異草,是嗅覺的享受;香甜茶湯,是味覺的享受;團扇清風,是觸覺的享受。鮑君徽筆下的東亭茶宴,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綜合性雅集。
別看是一場宮廷茶宴,卻看不到絲毫奢靡之風。茶詩全文沒有透露茶器的奢華,也沒有彰顯茶葉的珍貴,而是重點描述了自然之美的魅力。山色也好,幽篁也罷,都不需要花費錢財,只要有一份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的心態(tài),就可以享受其中之趣。全場茶宴,踐行了陸羽“精行儉德”的茶學審美觀念。這便是這一首茶詩立意上的難得之處了。
(本文選自《茶的味道——唐代茶詩新解》,標題為編者所擬)
內(nèi)容簡介
中國茶的品格,就藏在歷代茶詩當中。
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了很多茶詩,賦予茶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本書在賞析唐代茶詩的同時,詳盡地講解相關的茶文化知識。
茶文化的加持,讓一杯茶湯有了別樣的韻味。
作者簡介
楊多杰,多聊茶創(chuàng)始人,首都師范大學茶文化社團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出版作品:《茶經(jīng)新解》《茶經(jīng)新讀》《中國名茶譜》《中國茶詩新解》《唐茶詩鈔》《鳳凰單叢》(合著)、《北京深處》《北京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