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成】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棗、炙甘草。
二、【服用方法】
口服。每次 10ml,每日 3 次。
三、【辨證要點】
①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尤其是長期流清鼻涕),身痛;
②長期流清涕,迎風流淚,咳嗽咯痰(白色泡沫痰),舌苔水滑,甚至腹瀉。
四、【臨床運用】
①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尤其是長期流清鼻涕),打噴嚏,身痛,咯痰(白色泡沫痰或痰液如蛋清一樣);
②咳嗽咳喘:咯稀痰(白色泡沫痰或痰液如蛋清一樣),舌苔水滑,口不干口不苦;
③長期流清鼻涕,見冷加重;
④迎風流淚:符合虛證、寒證、水飲證,舌苔水滑,口不干口不苦,怕冷;
⑤痰核瘰疬:皮下脂肪瘤,包塊,屬于寒證飲證;
⑥關節(jié)炎:關節(jié)疼痛伴有腫脹,滑膜炎。
五、【運用感悟】
治療咳嗽,尤其頑固咳嗽,哪怕是干咳,咽喉癢,用半夏厚樸湯無效果,也許小青龍湯效果更好,還有小青龍湯治療痹癥,痰核證。
六、【禁忌證】
熱證、實證不能用,只適合表寒、里寒,里熱不能用。如惡寒輕發(fā)熱重,流黃鼻涕,口干口苦,舌質紅,舌苔黃燥,咳嗽咯黃痰(里熱重者用麻杏石甘湯 / 片 / 顆粒 /糖漿)。
七、【加減運用】
①小青龍證伴有咳喘,出氣熱,加麻杏石甘片;
②伴有寒熱往來加小柴胡顆粒;
③伴有咳喘,痰鳴加寒哮丸。
八、【醫(yī)案】
案 1:誤治外感
胡某,男,28 歲,四川綿陽人,2018 年 12 月 13 初診。
患者因為外感之后找我治療,恰逢我去達洲講學未歸,他于是找另外一個學醫(yī)的好友開方治療沒效果,聽聞我回來后,趕快來治療。
現(xiàn)狀如下:高瘦個子,面白,體質中等,如果不了解的人可以判斷為桂枝白面書生體質;但是他是我好兄弟,我特別了解,他是一個典型的寒濕痰飲水飲陽虛夾氣滯體質,經常我給他開大建中湯,理中湯,真武湯,橘子姜湯,半夏厚樸湯等方劑。
惡寒不出汗,非常怕冷,身體困重,疼痛,鼻孔干燥,有血絲,偶爾咳嗽,舌體胖大,舌質白,舌苔白微干,脈浮緊數(shù)。
我看到那個醫(yī)生開的麻杏石甘湯加味,重用石膏 50g,炙麻黃 10g,還加一些清熱解毒藥物,明白了辨證方向錯誤和方證選擇錯誤。
惡寒重不出汗這是表證,必須用生麻黃解表,甚至麻黃桂枝解表,炙麻黃解不了表;
還有用那么重的石膏,清里熱大于了解表,妨礙解表,就算現(xiàn)在有鼻孔干燥,鼻孔血絲,看起來是熱燥,其實是寒邪郁閉,寒邪化熱,表一解,自然就恢復正常;
退一步來說就算有熱,也是短暫的標邪。麻黃大于石膏是解表(大青龍),石膏大于麻黃是辛涼清里熱為主(麻杏石甘湯)。
六經辨證:太陽表實證(為主)加陽明郁熱證(為標)。
處方:《千金》麻黃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
生麻黃 20g(先煎 3 分鐘,倒掉水用藥渣),桂枝 30g,杏仁 20g,炙甘草 10g,炒黃芩 15g,石膏 10g,炒蒼耳子 20g,厚樸 30g,茯苓 30g,橘皮 30g,生姜 20g,紫蘇葉(后下)20g。
一劑,浸泡 30 分鐘,煎煮 40 分鐘,分 3 次喝完。
12 月 14 日二診:喝完藥物后怕冷,身體沉重減輕,鼻孔干燥,出血絲消失,還是怕冷惡寒,流清鼻涕,痰清稀,咳嗽,咳痰,舌質白,舌苔白,口不干,口不苦,二便正常。
惡寒怕冷太陽表證還有,咳嗽,咳痰,痰清稀,太陰痰濕水飲出來了,鼻子血絲消失,標熱走了,去石膏,黃芩清熱藥物。
辨證:太陽表實太陰痰濕水飲。
處方:小青龍湯合半夏厚樸湯、茯苓杏仁甘草湯。生麻黃(先煮 3 分鐘)25g,桂枝 30g,杏仁 20g,茯苓 40g,法半夏30g,生姜 20g,白細辛 20g,北五味子 15g,生白芍 20g,炙甘草 10g,厚樸 30g。1 劑。
12 月 15 日,隨訪,怕冷,咳嗽消失,鼻涕由多變成正常,痊愈。
——(鄧文斌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