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趙建武,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濰坊市作協(xié)會員。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報刊雜志發(fā)表散文、隨筆、詩歌多篇,出版散文、隨筆集《初心靜對》,有8篇作品入選《膠東散文十二家》第四輯·趙建武卷,并被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館收藏,7篇作品入選《膠東散文十二家》第八輯·趙建武卷,作品分別入選《膠東散文年選》《清泉錄·齊魯晚報壹點號優(yōu)秀作品選集》。長篇親情散文《父母往事》《看星星的母親——趙建武散文作品精選集》即將由團結(jié)出版社和黃海數(shù)字出版社出版。
進了臘月的門檻,感覺日子像流水般快了起來,過了臘八就有了過年的節(jié)奏,一眨眼,小年就近在眼前,雖然疫情仍不讓人省心,但虎年卻毫不理會,邁著虎腳橐橐走來,勢不可擋。
今年的心情與往年更是不同,虎年是我的本命年,滿六十歲了,已經(jīng)到了退休的年齡?!肮怅幩萍?日月如梭”已不是一句老掉牙的俗語,而是此時此刻心情、心境的真實寫照。
人老了,就愿意回憶往事。說來也怪,長大之后,有些事已記不清了,而小時候的經(jīng)歷就像鐫刻在腦海里,清晰無比。
我童年時代的春節(jié),都是在昌樂縣的南良村度過的。這里的年味十足,風(fēng)俗多多。除夕晚上,必須半夜里起來吃年夜飯,菜都是一年難得一見的好菜。說話必須只撿著好聽的話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等到半夜里,父母把我們從被窩里叫醒一起吃年夜飯,見母親張羅了一桌子散發(fā)著香味的好菜,炸雞、炸魚、炸肉、蒸雞白菜等一應(yīng)俱全,還多了一個炸豆腐,后來我總結(jié)為“四炸一蒸”。母親還包了兩大蓋墊豬肉白菜餡水餃,放在院子里的水甕上凍著,眼睛熬得微微發(fā)紅。此時,窗外漆黑一團,屋里彌漫著熱騰騰的蒸汽和久違的香氣。但那個時辰我正睡眼惺忪,對桌上平時不多見的佳肴吃著并沒感到多么美味,當(dāng)吃餃子時,沒嚼幾口就囫圇半片吞下了,沒嘗出什么滋味。而當(dāng)大年初一早上時,母親把剩下的年夜菜一回鍋,可能是人已處于完全清醒狀態(tài),也許是油鹽更深入沁浸在菜里,吃起來更有滋有味,格外香甜了。
再后來,母親見我們半夜三更起來吃年夜飯不習(xí)慣,就改為除夕晚上炒菜喝酒,大年早上吃水餃。以后,每到除夕晚上,我們?nèi)乙黄饎邮?母親炒菜,父親和姐姐包水餃,哥哥燒火,我打打下手,擇擇菜,去柴房抱豆秸。妹妹年幼,她一會兒跑到母親炒菜的灶旁,一會兒去看父親和姐姐包水餃,小臉蹭上了灰和面粉,黑一道,白一道,惹得大家一陣笑聲。做炸雞、炸魚,出鍋前都要放上芫荽。除夕夜不僅吃的講究,做飯的方式也和平日不一樣。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是這天晚上做飯不讓拉風(fēng)箱,說是拉風(fēng)箱發(fā)出的聲音會打破過年的神秘感。因此除夕晚上做飯家家戶戶都燒易燃、頂燒、火旺的豆秸。每當(dāng)我抱來豆秸,母親就會說:“豆秸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壯,就是結(jié)實,燒起來火會更旺,炒菜下餃子火力來得及,趕趟,不至于菜燉不爛,餃子下不熟;再就是燒的時候,能發(fā)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像放鞭炮似的,圖個吉利?!蔽衣牶笕粲兴?過年講究真多,吃的、穿的、玩的、說的都和平常不一樣,就連燒的也有這么多的學(xué)問。就這樣,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說著吉祥話,吃著年夜飯,滿屋都洋溢著快樂的過年氣氛。
從我記事起,每到年三十吃年夜飯之前,等一家人圍著滿是美味佳肴的桌子團團坐,父親就會像單位領(lǐng)導(dǎo)一樣,正襟危坐,把全家一年來發(fā)生的大事一是、二是、三是總結(jié)一下,有的月份能說出十件大事,也把每個人取得的成績表揚一番,然后給每個人提出新年希望,要求大家戒驕戒躁。
拜年是大年初一最要緊的事。拜年有很多講究,但時間最重要。有的人生怕耽誤了時間,半夜吃完年夜飯就不睡了,特別是大人,名為“守歲”。在一家人里,小孩子給大人拜年,少的給老的磕頭。但出去拜年則是小輩給長輩拜年。在農(nóng)村輩分觀念很強,差輩的事是萬萬不能做的。過年這天拜年的要是上了門,你還沒起來,那就尷尬了。從大年初一四、五點鐘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中午,全村的每個家里都回蕩著這樣的聲音:二大爺三大娘過年好啊,起得頂早啊!每個胡同、每個院子拜年人成群結(jié)隊,絡(luò)繹不絕。無論到誰家拜年,都會看到院子里有一地鞭炮屑,還會有一堆紙灰。這叫做發(fā)紙馬,是祭奠祖先的儀式之一。而且初一這一天不能動用笤帚掃除鞭炮屑和紙灰,否則會掃走運氣,會破財,這也是一種習(xí)俗。
拜年重程序,就是你人到了就行,不看重拜年時間的長短,有時會坐下來吃點花生、瓜子,運氣好的會分到一塊水果糖,如果能掙到壓歲錢,那就如同現(xiàn)在買彩票中了大獎一樣。更多的是說一句吉祥話就走了,急匆匆趕赴下一家。如今有不少城里人愿意去農(nóng)村過年,特別是家里有老人的,就是去追尋久違的年味兒和兒時的記憶,去感受與城市過年不一樣的氛圍。
轉(zhuǎn)眼,父母過世后的第二個春節(jié)就要到了。老人在,家才在。失去父母的春節(jié)就像浮萍,無根無落。一種失落感油然而生。有一句話我很受用:只要心里有父母,他們就不會走遠。這給了我心靈的慰籍。
年味兒就是老人在村口翹首期盼遠方孩子回家的歡喜、焦急的目光和自言自語地絮絮叨叨:你到了,年才到。年味兒就是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上綻放的禮花和彌漫著的好聞的火藥氣味;年味兒就是火紅的春聯(lián)和五彩的“過門錢”透出來的喜慶;年味兒就是除夕夜老少三輩、四世同堂圍坐一起舉杯換盞、彼此祝愿;年味兒就是老人給孩子們發(fā)紅包、看著他們磕頭時笑瞇了眼的場景;年味兒就是成群結(jié)隊拜年的腳步聲和蒼老或童稚的吉祥話語;年味兒就是碰一杯酒,把平日里親朋好友因雞毛蒜皮小事引發(fā)的隔閡化解于無形的機會;年味兒就是人們逛廟會、賞花燈玩樂的興味;年味兒就是回家過年、闔家團圓的滋味!
本文原載濰坊日報《北海周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