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濕,解表熱。(腎陰虛之外熱用肉桂引火歸元)

五苓散證被稱為假白虎湯證。.白虎煩渴熱陽明.,也會出現(xiàn)煩躁、口渴,但卻是陽明氣分大熱所致。五苓散證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證要點是小便不利,與白虎湯證不同。與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陽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證的病位在太陽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證實際上就是太陽的表里證,或者說是太陽的經腑證,外有太陽經證,內有膀胱氣化不利的腑證,治當發(fā)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術五味藥組成,作散劑服,散者散也。.以白飲和.,就是用白米湯把藥散調好。.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藥的一種器具,約一寸見方大,一方寸匕以藥不落為度,估計有現(xiàn)在的三錢左右。一天服三次。.多飲暖水,汗出愈.,《外臺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說多飲暖
水.以助藥力.,也就是增強發(fā)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來助發(fā)汗解肌之力一樣。

五苓散是兩解之法,既發(fā)汗又利小便,使外竅利而下竅通。外竅就是皮毛腠理,下竅就是尿道。五苓散的組方意義和小青龍湯有一定共性,小青龍湯是外解表寒,內散寒飲;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內利水氣,都是表里兩解之劑。如果沒有表證,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證,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證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為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也就是所謂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節(jié)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調節(jié)人身上的陰陽氣水。《內經》曰:.少陽屬腎,上連于肺,故將兩臟?.,少陽就是手少陽三焦,.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氣是陰陽平衡的物質基礎。五苓散利小便,實際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氣。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濕邪;第三,治風濕疫氣。利水,體現(xiàn)在五苓散治療太陽蓄水證。利濕,體現(xiàn)在《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重于熱的黃疸。治風濕疫氣,《博文類纂》記載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氣蒸郁,令人驟病.,不但下雨,天氣還熱,地氣向上蒸郁,自然界濕氣太盛,使人發(fā)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半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術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這一條論述太陽腑證中五苓散證的證治。因為膀胱是寒水之氣,所以太陽病里寒水證比較多?!秲冉洝吩唬?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說明太陽是本寒標熱之經。

這一節(jié)要分兩段來體會,.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為一段,是假賓定主的筆法。.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為另一段,才是條文的主題,就是五苓散證。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發(fā)汗太過,就會.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陽氣有余,就會.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諸于外,就要喝水來滋潤胃燥。.少少與飲之.,這種欲飲水是一種病態(tài),已經胃氣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產生停水的問題。令胃氣和則愈.,水到胃了,胃燥緩解,胃氣調和,這個病就好了,實際上就是.陰陽自和者必自愈.。胃燥較輕,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過這種補水法來治療,不必用藥。胃燥較重,通常補水也不能自愈,要考慮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脈浮、微熱,說明表不解。太陽之表叫太陽經證,經與腑如樹之有枝也,是整體聯(lián)系的。由于經表之證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氣不利,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會出現(xiàn)消渴。什么是消渴?渴欲飲水,飲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證是寒與水結
 
五菩散證,即《傷寒論》太陽腑證的蓄水證,大多認為是熱與水結(1〕,我認為是寒與水結,理由是: 1.從五荃散的藥物組成看:澤瀉、二等通讀利水,白術固堤利水,桂枝開閘放水兼解表寒.其中白術性溫,桂枝大溫,二等性平,雖澤瀉性寒,但非大寒,此僅用其味淡峻利;合為淡利水飲疲閉、溫開膀朧氣化,兼解表寒,應當性溫?!督鹫!ぬ碉嬈分物嬐O陆挂嘤弥?就是明證。飲證的生成,本身就是陽虛有寒,又經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2〕,可見五菩散性溫,所治之證當是寒. 2.從發(fā)病經過看:太陽表證多為寒邪傷表,雖有傷寒、中風之別,只不過是因衛(wèi)氣有強弱而區(qū)別表實、表虛的互用詞罷了,仲景亦'惡寒”、“惡風'互換,況風為百病之長,寒邪襲人,多以風為其先導,故雖有風也是以寒為主,這也是區(qū)別風熱表證以熱為主的地方,再看治太陽表證的麻黃湯、桂枝湯,無一不是辛溫之劑,而無因是中風而設辛平之劑,只是有汗時為衛(wèi)虛、風稍多(風為陽邪,其性開泄)而巳.既為寒邪.循經入腑.腎(膀臉)為寒水之臟,又未從陽化熱,況寒邪在表時已傷膀朧之陽.既未化熱,仍當是寒. 3.從膀朧氣化功能失???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主凝滯.寒傷膀朧之陽,才使其氣化功
 
五苓散
 
一、蓄水
       俞長榮醫(y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zhí)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yī)??墒遣〖铱嗫嗤炝簦\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yī)理,但聞鄉(xiāng)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fā)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傷寒論匯要分析b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宿醫(y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fā)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y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y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純憾囡嫸嗄?,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朮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fā)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y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颊咭魡o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0.5克,續(xù)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fā)。(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xiàn)。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y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yī)案:范某某,男,46歲?;歼滥?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shù)胤兴幎∠闶恋偕?shù)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y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彼煊枰晕遘呱⒓恿冀?,服2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fā)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y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shù)發(fā),近半年來每天發(fā)作,發(fā)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fā)作約持續(xù)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诳首院?。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fā)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fā)。(《經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導,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yī)案:李某某,男,9個月?;純撼錾笾恋?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fā)現(xiàn)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數(shù)個醫(y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fā)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yī)藥學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y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fā);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y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fā)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fā)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fā)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shù)。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fā)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xù)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fā)。(新中醫(yī)1989)
       按語: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鳴
       吳克純醫(y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shù)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fā)現(xiàn)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shù)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新中醫(yī)19895<5):47)
       按語: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十、眩暈
       董圣群醫(yī)案:張某某,女,37歲。反復發(fā)作性眩暈、惡心、嘔吐四年,再發(fā)作加劇4天。經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耳眩暈病。舌質淡苔白,脈濡。
       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藥三天后眩暈、耳嗚、惡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癥,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十一、能近怯遠證(假性近視)
       錢光明醫(yī)案:楊某,男,14歲,1985年6月10日初診?;純航鼇硪暳ο陆?,1985年5月在校普察視力,雙眼均為0.1,經本院眼科檢查角膜透明,無水腫和云翳;晶體透明,眼底視盤清,A:F=2/3,黃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診斷為假性近視。后經同學介紹求治,余想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似可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狀態(tài),詢知渴欲飲水,查舌淡苔白厚,脈和緩,子五苓散:
       澤瀉20克,豬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療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藥),水煎服。5劑后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上方再予10劑。一月后復查視力:左眼為0.5,右眼為0.6,繼服上方5劑,以資鞏固。
       按語:假性近視屬中醫(yī)“能近怯遠證”,古人認為是陽微陰盛,以致陽被陰浸,光華發(fā)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補腎藥治療。西醫(yī)學認為假性近視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發(fā)病,多因不正確的看書引起睫狀肌水腫痙攣,而失其調節(jié)的一種功能性變化,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據(jù)報導有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熱
       孫會文醫(yī)案:劉某某,男,53歲。低效月余,體溫37.5—38℃,病者倦怠無力,脘腹痞悶,口談乏味,大便稀溏,化驗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脈沉弦,苔白膩。辨為濕困脾胃,方處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藥10劑,諸癥均見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繼用人參健脾丸善后。(湖北中醫(yī)雜志1982;(4);36)
       按語:本案低熱,脈證合參,當為濕困脾胃,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則,除濕乃是當務之急。五苓散健脾滲利水濕,濕去脾胃功復則低熱得除。蓋發(fā)熱一證,成因繁多,貴在審因論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則,冰胃敗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孫會文醫(y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fā)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y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颊叻?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湖北中醫(yī)雜志1982;(4):36)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胺蛐南掠辛麸?,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虛外感(胃腸型感冒)
       錢光明醫(yī)案:王某,女,1歲3個月,1987年3月24日診?;純簝商彀l(fā)冷發(fā)熱,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瀉下水樣便4次,今晨瀉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紋談,體溫36.4℃,證局外感風寒,水濕內停,氣化失常,治當健脾祛濕,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劑后腹瀉止,鼻塞失,舌苔轉薄。2劑而諸癥皆除,病愈未發(fā)。(國醫(yī)論壇1988)
       按語:外感風寒,內兼脾虛濕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風寒,內利水濕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醫(yī)案:王某某,男,25歲,1980年6月初診。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開始出汗,經過抗結核治療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卻有增無減。白天動則汗出,夜晚寐則汗出,以后漸次增多,甚則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極易感冒,飲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藥達數(shù)十劑,有從陽虛治療,用益氣溫陽,固表斂汗,服藥后反增煩熱;有從陰虛治療,滋陰降火,固陰止汗測汗出愈甚。余診其舌苔白膩,脈緩無力,辨證屆濕阻中州,脾陽不振,中陽不得外達。治宜溫陽化氣,健脾除濕。方用:
       白朮10克,澤瀉10克,豬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劑。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劑,三年之頑疾競獲痊愈。隨訪一年末見復發(fā)。(中醫(yī)藥學報1986)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人身之藩籬,攝衛(wèi)徹邪。今水濕內盛,蓄于膀胱,氣化不振,則在表之衛(wèi)氣虛弱,失于固攝而見汗出。當此之時,務利膀胱水濕,復其氣化,以振奮衛(wèi)氣,則不補氣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經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宮出血)
       張祥福醫(yī)案,楊某某,女,35歲,1978年5月12日診。思者素體肥胖月經過多,先后無定期,經期7天,淋漓不絕,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劇痛,經血暴崩如注,經某醫(yī)院診治用止血藥、輸液等急救處理無效,轉請余診治。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汗如珠,口吐濁沫,小腹劇痛,喜按,舌質淡胖嫩,邊有淤點,苔白微膩,脈澀。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克,白細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細胞30%,單核細胞2%*診斷:暴崩(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痰濕中阻胞官。治以益氣止血,通陽利濕。
       方擬五苓散加曬參10克、阿膠10克(烊化兌服)、三七10克(研末沖服)服2劑,5月14日復診;精神大振,四劑轉溫,血崩緩停,原方續(xù)服5劑,漏血盡止而愈(湖南中醫(yī)雜志)
       按語:患者素體肥胖,頭暈胸悶,口吐濁沫,舌胖苔膩,乃痰濕內停之象。痰濕內阻胞宮,沖任不固,而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陽利濕,并加曬參、阿膠、三七以益氣養(yǎng)血止血,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十七、痄腮
       姜曉醫(y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純喝涨笆几形猴L寒,納差,繼而發(fā)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刻診: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shù)。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朮散調理善后。(四川中醫(yī)1988;(4>;27)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臨床運用相當廣泛,本方略加變通,或與其他方劑合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郁的病證。本方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邪而小便不利的黃疸證;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為“桂苓甘露飲”,治療濕邪郁而化熱的小便不利,煩熱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參、肉桂,名為“春澤煎:,治療年高體弱,正氣不足,中氣虛衰,腎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蒼朮、附子,名為“蒼附五苓散”,治療素體陽虛,寒濕內生,證見腰眼發(fā)涼,兩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癥;本方合平胃散,名為“胃苓湯”,治療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濕濁內停,而使胃脘脹滿,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陳修園治療疝氣的經驗方,臨床證明,凡疝氣而見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五苓散——內通三焦,外達皮腠,諸濕腫滿,疏而導之
 
五苓散(利濕之劑)
柯琴《傷寒來蘇集》
第71條原文:“若發(fā)汗后,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氣未散也……小便由于氣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輸膀胱;心氣不化,離中水虛,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歸辛,丙辛合為水運,用之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霧,然后下焦如瀆,何有煩渴癃閉之患哉?”
釋第74條原文:“邪水凝結于內,水飲拒絕于外,既不能外輸于玄府,又不能上輸于口舌,亦不能下輸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氣不舒而設,是小發(fā)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氣,不是利水道?!本C上所述,五苓散證的病機可歸納為“三焦氣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可歸納為“內通三焦,外達皮腠,通陽化氣,行水散濕”。
組 成:
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  
方源
《內經·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br>《內經·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br>組成
 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礁?br>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br>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br>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fā)熱脈??;內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布,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運用
〖注意事項〗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br>〖附方一〗
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6g),日三服?! ?br>功用:利濕退黃?! ?br>主治:濕熱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等證。   
〖附方二〗 四苓散(《明醫(yī)指掌》)   
組成: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滲濕利水。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湯(《丹溪心法》)   
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棗湯,空心服?! ?br>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br>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br>[以上三方鑒別]  
以上三方均為五苓散加減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盛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陳,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作用,適用于黃疸病,屬于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治太陽病發(fā)汗后,汗出惡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及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腫,霍亂身疼,胸臍下悸,吐涎,頭眩等證。此利水之祖方也。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豬苓 茯苓 白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五錢) 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調服。

 

〔附〕辰砂五苓散
(汪 庵《醫(yī)方集解》) 治暑熱。五苓散加朱砂。

 

〔附〕蒼術五苓散治寒濕。五苓散加蒼術。

 

茵陳五苓散治黃膽。五苓散加茵陳蒿。

 

〔附〕春澤湯
(汪 庵《醫(yī)方集解》) 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后渴者。

五苓散加人參。(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

五苓散治太陽腑,(王好古《此事難知》曰∶“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保┕鹦g澤瀉豬茯苓,多飲暖水取微汗,雙解表解也。服后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wèi),令得似汗而表里雙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飲,飲蓄胸中水氣停。(胃中干燥而渴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宜白虎湯。小便不利而渴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故水入則吐。水入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證,一則曰“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一則曰“中風發(fā)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二條合看,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故用五苓(散)通水道,不然煩渴豈堪烹。(水氣蒸騰,為煩,為渴,與五苓以利水,水去則煩渴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煩渴非因水氣者,豈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亂分寒熱,表里陰行。(霍亂身疼,須分寒、熱二證∶若熱多欲飲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里;若寒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治傷寒用桂枝,用肉桂,乃有表無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聽。(臍下悸,吐涎沫,水氣自下而上逆頭精氣不布于上也。惟利其水,則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內著誠能卻,外溢肌膚腫亦靈治內著之水,誠為合度,即里水外滲于肌肉而為腫滿者,亦靈。)除桂名為四苓散,渴服之寧。(周揚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鄙w外無惡寒發(fā)熱身痛之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熱蒼除濕,黃膽茵陳(五苓散加辰砂清熱,名辰砂五苓散,加蒼術勝濕,名蒼術五苓散,加茵陳治疸,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澤(湯)加參名便易,病前病后渴能平。(五苓散加人參,湯,取古詩“春水滿泗澤”意,明言此湯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無病而津氣先虛病后而津氣未復,故加參以生津益氣。)五苓(散)利水之專劑,作散方能布水精。(五利水之專劑,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緩循經絡,以輸脾歸肺,下達膀胱,水精四布經并行,則水得盡去,而津液不傷,此仲景之微意也。)寧靜水邪從下竭,(小青龍治動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變湯鮮效古來評。(徐靈臺軌范》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苯K當從古法為是,用者審之。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并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研) 阿膠(各一兩)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化,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湯內二苓全,澤瀉阿膠滑石研。利水育陰兼瀉熱,(此即五苓散去桂、術,加阿膠育陰苓散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溺秘心煩嘔渴痊。(心煩為熱,小便不利屬濕,濕熱郁蒸,則嘔而口渴。)汗多胃燥非宜用,恐令亡津大便堅。(《傷寒論·陽明篇》云∶“汗多胃燥 ”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三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茯苓甘草(湯)桂生姜,泄水(茯苓生姜)扶陽(桂枝甘草)厥悸嘗。(水停心下則悸,陽氣不布

厥而心汗出厥諸家不為陽用茯湯。之證則為使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傷寒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

苓桂甘草大棗湯,草棗培土苓制水,還加桂枝保心陽,茯苓重用法先煮,(凡方中重用之藥之。緩。下悸凌心藥,桂能伐悸宜。

 

苓桂術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及傷寒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苓桂術甘(湯)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術、甘胸脅當以當則曰∶“苓桂術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腎肝。茯苓入手太陰,桂枝入手少陰,皆輕清之劑,治其陽也;地黃入足少陰,出萸入足厥陰,皆重濁之劑,治其陰也。一證二方,豈無故哉!”)誤汗動經身振搖,陽虛輕者斯能御意。

 

〔附〕桂苓甘露飲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小
便秘。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豬苓 白術 肉桂(各五錢) 滑石(四兩)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

 

〔附〕桂苓甘露飲
(張子和《儒門事親》) 治伏暑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虛者。

即河間方中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五錢,干葛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河間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煩渴秘,清熱利濕所宜諳。(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三石減半豬苓去,加參葛藿木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飲,脈虛水逆(水入則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亂轉筋煩益虛去濁用無慚。(程扶生曰∶“吐瀉亡津煩渴,法宜補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濁,此方最為合度。”喻嘉言《醫(yī)門法律》曰∶“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

 

〔附〕六一散
(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治暑邪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吐瀉瘧??;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汪 庵《醫(yī)方集解》加辰砂名

 

〔附〕清六散
(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赤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一云二兩半)

 

〔附〕溫六散
(吳昆《醫(yī)方考》) 治白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錢。

 

〔附〕三生益元散
(吳昆《醫(yī)方考》) 治血淋。

即益元散三錢加生扁柏葉、生車前、生藕節(jié)汁各一杯調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

解肌行能勝熱加甘草津虧無解暑利生脈散鎮(zhèn)心神姜溫六(散)白車前藕節(jié)搗。(加)

 

〔附〕大橘皮湯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濕熱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及水腫等證。

滑石(六兩) 甘草(二錢) 赤苓(一兩) 豬苓 澤瀉 白術 肉桂(各五分) 陳皮(一兩)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瀉泄。

(小水并榔峻下)

五苓散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苓散合方臨床應用
五苓散”驗案集
五苓散方劑應用 皮膚緊致劑
【轉載】茯苓澤瀉湯方 轉貼:經方五苓散證的病機及其效用探討
《傷寒論》五苓散證治探討
JT叔叔慢慢教-122/123-五苓散 簡談調胃承氣湯/五苓散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