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功臣亡”,這幾乎是中國古代皇權專制下功臣名將宿命的怪圈,永遠掙脫不了的夢魘。
東漢光武帝劉秀畫像
有正常智商的功臣宿將幾乎都知道,坐在高高金鑾殿上的皇帝之所以厭惡功臣,猜忌功臣,必欲誅之而后訣,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四:
一是怕功臣桀驁不馴、強梁不羈,頭上長角,身上長刺,拿戰(zhàn)功作炫耀的資本,憑實力討價還價,到最后忘乎所以,上演“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逼宮一幕。
二是怕功臣肚里腸子彎彎,心思歪歪,“不識廬山真面目”,貌似忠厚,實則居心叵測,信任度上得打大大的折扣,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三是怕功臣能力太強,精明能干,文武雙修,反襯出皇帝們的顢頇無能、酒囊飯袋,這樣叫寡人如何駕馭,而且實有傷自己神圣的面子。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四是怕功臣有工作狂傾向,一門心思奔事業(yè),展抱負,愛惜羽毛,反而對吃喝玩樂不發(fā)生興趣。這樣一來,自己在九重宮闕里紙迷金醉,窮奢極欲,導致物議橫生,威信下降,而功臣則因夙夜匪解,勤勞國事,克己奉公,聲望逐漸提升,人氣日益旺盛。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有一種傳說,最后范蠡攜西施泛舟西湖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