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題材影視作品,一直深受國內觀眾的歡迎。但在日軍的道具制作和使用上,影視界卻處于依靠各個影視制作小組自己考據(jù)的階段。這導致很多錯誤一再出現(xiàn),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抗戰(zhàn)影視作品中也難免這些錯誤。這反映了整個影視界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不尊重。
本文在此僅針對日軍制服一些錯誤進行評述,希望未來的抗戰(zhàn)題材影視制作更為考究,假如能對專注于抗戰(zhàn)題材歷史細節(jié)的影視咨詢公司成立有所幫助,將不勝欣慰。
1.1 日軍著裝基本規(guī)律
日軍在1931-1945的單兵裝備是分階段和有規(guī)律的。
軍官的制服、裝備(圖囊、手槍、望遠鏡、軍刀等)學習了歐洲近代軍隊作法:個人按規(guī)范采購或定制。穿著佩帶舊的制服、裝備和穿著配帶新規(guī)定的制服、裝備混用在抗戰(zhàn)時期的日軍留下的合影中并不罕見,但一定是軍官們的個人行為,而不是普遍現(xiàn)象。除特定的歷史人物外,作為典型人群的提煉,個人認為電影藝術中的虛擬人群應盡量避免混用穿著舊制服、使用過時裝備。
士兵的制服、裝備由軍方發(fā)放,在戰(zhàn)爭初期(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很少使用過時制服、裝備。戰(zhàn)爭后期部分士兵因資源匱乏使用原有庫存舊裝備但是能找到的實例是比較有限的。
需要注意的是少數(shù)軍官和更為少數(shù)的士兵可以穿著、佩帶舊制式或改造舊制式的制服、裝備,但是晚期的單兵制服、裝備絕不可能在早期新制式規(guī)范頒布前使用。
日軍在1931-1945年使用非火器類的單兵制服、裝備主要有:帽、服、盔、鞋。下面就每個分類,按照時間順序分別加以介紹。
1.2 帽
日軍的帽子基本有三類:正帽,略帽,防寒帽和防暑帽。分別簡介如下。
一、正帽
正帽(大檐帽)從1905年開始列裝部隊,直至1932年都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1932年后逐步從日軍野戰(zhàn)部隊撤裝。其特點是:軍官(準尉-將官)的帽扣有櫻花圖案,士兵的帽扣是平面的。
▲為軍官用正帽
二、略帽
略帽為便于折疊攜帶的軟帽,從1932年開始配發(fā)部隊,直到1945年取消。軍官和士兵的略帽質地不同。
▲為略帽
三、防寒帽
防寒帽從1912年開始列裝,直至1945年沒有什么變化。
▲為關東軍用防寒帽正反面
四、防暑帽
防暑帽應運東南亞氣候而出現(xiàn),一般配合三式制服出現(xiàn)。詳細介紹及圖片參見下文,三式制服的介紹。
1.3 服
日軍的服包括四五式制服、昭五式制服、九八式制服、三式制服和大衣防寒服等其他衣物,分別介紹如下:
一、四五式制服
四五式制服明治45年定型,使用年代為1912-1930年。
特點是:立領 、縱列肩章、不同兵種有不同色的鍬形兵科領章,有袖線。
在中國戰(zhàn)場只有駐東北關東軍和使館武官等穿著。1920年5月開始試行將四五式軍服夏裝衣褲由帶赤茶褐色(土黃色)改為帶青茶褐色。并去掉袖線,稱為改四五。
▲為四五式軍官用制服
二、昭五式制服
昭五式制服(1930-1938年)是修改四五式制服的產物特點是:青茶褐色、立領 、縱列肩章、不同兵種衣領綴有不同顏色的鍬形兵科領章如步兵是紅色的。
▲為昭五式佐官制服
三、九八式制服
九八式制服(1938-1943年)是修訂昭五式制服的產物。
特征是:立翻領、橫列襟章。士兵有刺刀袢,軍官沒有。將官不分兵種。佐官以下(1938-1940年)右胸前配山形兵科章,1940年除憲兵外兵科章廢止。
▲為九八式騎兵少佐制服
四、三式制服
三式制服(1943年-1945年)九八式制服的簡化版(軍官增加了袖章),為適應東南亞戰(zhàn)場,出現(xiàn)防暑帽、防暑衣。
▲上下依次為上三式少將參謀制服、中為防暑帽、下為防暑衣
五、其他衣物
在常服外還有同制式的大衣、防寒大衣、手套、罩褲、毛衣、雨衣、內衣、兜襠布、劍道服、針線包等(詳述從略)
1.4 盔
抗日戰(zhàn)場上的日軍曾經用過的鋼盔主要有兩個型號:1918型鋼盔、90式鋼盔
一、1918型鋼盔
1918型鋼盔。盔頂部有一個透氣孔,在這個透氣孔周圍焊接著櫻花瓣形狀的鐵片,因此就稱作櫻花盔。侵華日軍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的時候,大量都是佩戴這種櫻花鋼盔。
▲為1918型鋼盔
二、90式鋼盔
90式鋼盔(1930年定型),分大小兩個型號,軍官和士兵無差異,屬于配發(fā)品。此款鋼盔廣泛裝備了侵華日軍,被用于1931年-1945年的各個戰(zhàn)場。
▲為適應戰(zhàn)場需要不同涂裝的90式鋼盔
1.5 鞋
日軍的鞋包括:軍靴、軍襪、馬靴(軍官多為黑色)、防寒靴、涼鞋、分趾鞋、綁腿、拖鞋等。(詳述從略)
▲上為士兵用編上靴,下為士官用乘馬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