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學(xué)速遞:《史記》秦史獻(xiàn)疑拾誤
1.《秦本紀(jì)》出公自殺,當(dāng)為他殺。因其死時,虛齡也不過五歲。
2.《秦本紀(jì)》“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漏數(shù)的越國國力及其戰(zhàn)略地位應(yīng)在燕之上。
3.《秦本紀(jì)》:“(惠文王改元)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贝诵倥驗榱x渠之戎。義渠攻秦與五國攻秦?zé)o關(guān)。
4.《秦本紀(jì)》:“(惠文王改元)十三年,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恐為“助韓攻楚”及“助魏攻齊”之誤。
5.《秦本紀(jì)》:“(昭襄王)八年,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為諸侯?!?/span>韓、魏二公子不知以何封地為諸侯,結(jié)局如何也不詳。
6.《秦本紀(jì)》:“(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xùn)|為九縣?!薄读鶉瓯怼で乇怼罚骸懊晌鋼酏R?!啊洱R表》:“秦拔我列城九?!薄短稞R世家》記載類同。“秦拔齊九城”諸記載與“河?xùn)|為九縣”湊巧相同,極可能是幾國的聯(lián)合戰(zhàn)果,被誤歸于秦一國名下。
7.《秦本紀(jì)》:“(昭襄王)二十六年……穰侯冉復(fù)相。”《趙世家》是年,“魏冉來相趙”,不知屬實否。
8.《秦始皇本紀(jì)》:“十七年……華陽太后卒?!薄秴尾豁f列傳》:“始皇七年,孝文王后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兩處記載,間隔達(dá)十年,不知孰是。
具體考證,詳見完整內(nèi)容:[原創(chuàng)]古史雜識增補本連載【原創(chuàng)評論】-凱迪社區(qū)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52&id=13435212
初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8年1期,收入《古史雜識》。
《史記》秦史獻(xiàn)疑拾誤
1.《秦本紀(jì)》:“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xiàn)公于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秦始皇本紀(jì)》:“出公享國二年,出公自殺,葬雍。獻(xiàn)公享國二十三年?!?/span>
按:《秦本紀(jì)》載,出子生于惠公十二年,生二年立。《六國年表》載,出子生于惠公十一年。不論哪一種說法成立,出子死時,其虛齡也不過五歲。當(dāng)為他殺,而非自殺。
2.《秦本紀(jì)》:“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并。”
按:《六國年表》秦孝公踐位時的燕國之君為桓公或文公、韓國之君為懿侯(《表》作莊侯)。此外,山東強國應(yīng)當(dāng)還有越國。越國幅員遼闊,其南北跨度之大基本上把楚國含在腹中。據(jù)《越世家》載,越與楚爭強,為楚威王所滅。而在秦孝公時期,越的國力及其戰(zhàn)略地位至少應(yīng)在燕之上。《韓非子·孤憤》云:“夫越雖國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于己也。”這或許就是越在當(dāng)時不被正視重視的原因。但即使秦國當(dāng)政者或其史臣沒有看到越的重要性,司馬遷作史不應(yīng)忽略這一點。
3.《秦本紀(jì)》:“(惠文王改元)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span>
按:《匈奴列傳》未載此事?;蛟S此匈奴為義渠之戎。五國攻秦之后三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五國皆在秦之東,獨義渠在秦之西,相互聯(lián)絡(luò)實屬不易。證之于《張儀列傳》,確認(rèn)其為義渠之戎,只是其行動屬自發(fā),而非由誰帥。事在犀首名下:“犀首聞張儀復(fù)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yuǎn)不得復(fù)過,請謁事情,曰:中國無事,秦得燒掇杅君之國;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其后五國伐秦。會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繡千純,婦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乃起兵襲秦?!睋?jù)考,張儀一生兩度相秦,復(fù)相乃五國伐秦之后的事。于是,義渠攻秦與五國攻秦已不相屬。再者,五國退去后,秦國沒有必要安撫賄賂義渠以安定后方。
4.《秦本紀(jì)》:“(惠文王改元)十三年,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span>
按:《六國年表·魏表》:“擊齊,虜聲子于濮。與秦?fù)粞?。”《韓表》:“秦助我攻楚?!薄段菏兰摇罚骸芭c秦伐燕。”《韓世家》:“與秦共攻楚?!薄短稞R世家》是年與秦韓無戰(zhàn)事?!堆嗍兰摇肺从浭芄ナ?。秦、韓與齊不接壤,兩國聯(lián)手擊齊沒道理。秦、魏與燕亦不接壤。且燕方破于齊,昭王未立,國亂無主。這個現(xiàn)成便宜,燕的鄰國趙、齊都沒去撿,自然秦、魏也不該有所作為。因此,《秦本紀(jì)》所云助韓、魏分別伐齊、燕,恐為“助韓攻楚”及“助魏攻齊”之誤。
5.《秦本紀(jì)》:“(昭襄王)八年,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為諸侯?!?/span>
按:《魏世家》及《韓世家》未及此事。公子為諸侯之事,戰(zhàn)國時有幾起。如齊孟嘗君田文以薛為諸侯,又如秦公子市以宛、公子悝以鄧、魏冉以陶為諸侯。韓、魏二公子不知以何封地為諸侯,結(jié)局如何也再未提及。
6.《秦本紀(jì)》:“(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xùn)|為九縣。”《六國年表·秦表》:“蒙武擊齊?!啊洱R表》:“秦拔我列城九?!薄短稞R世家》記載類同。
按:這是秦與齊單獨交戰(zhàn)的首次記載,而拔齊九城與“河?xùn)|為九縣”湊巧相同,可疑。據(jù)上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魏獻(xiàn)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xùn)|,賜爵,赦罪人遷之。”此九縣便是魏之舊地,秦之新疆。齊與秦?zé)o接壤,秦?fù)酏R,從何發(fā)出,拔九城又不能有,不知何意。另外,齊于此前方滅強宋,氣焰正盛,何以一下子便不濟(jì)如此。再考蒙武,《蒙恬列傳》載,恬父名蒙武,為秦始皇將,與昭襄王年間的蒙武當(dāng)不是一人,兩者相距年代幾達(dá)六十年。而蒙恬祖父蒙驁本為齊人,這不能不視為又一次巧合:祖上為齊人的秦將蒙武居然會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于五十幾年前伐齊??贾卣严逋醵昵昂?,主持征伐的秦將多為白起、司馬錯,蒙武僅一見。而五國伐齊就在昭襄王二十三年發(fā)生。如果秦出兵參加聯(lián)合伐,蒙武理應(yīng)是合適的領(lǐng)軍人選,可秦國的統(tǒng)兵將領(lǐng)是尉斯離,令人費解?;蛟S這里有一個錯誤??贾肚乇炯o(jì)》,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及二十三年與楚、趙、魏、韓諸王均有會晤,應(yīng)視之與伐齊有關(guān),各世家都記載了這些會晤,唯《魏世家》記晤秦于破齊后。按《趙世家》載,惠文王十四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二年,“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與秦會中陽。十五年,燕昭王來見。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睋?jù)此,破齊戰(zhàn)爭跨度為兩年,考慮到齊國強盛的實際情況,用兩年時間將其擊破,較之僅用一年時間更為合理。因此,前引《史記》“秦拔齊九城”諸記載,極可能是幾國的聯(lián)合戰(zhàn)果,被誤歸于秦一國名下。
7.《秦本紀(jì)》:“(昭襄王)二十六年……穰侯冉復(fù)相。”
按:《趙世家》是年,“魏冉來相趙”,不知屬實否。《穰侯列傳》未提相趙之事。穰侯為秦權(quán)臣,當(dāng)不至為謀復(fù)相秦而以先相趙要挾;既已相趙,又不當(dāng)在復(fù)相秦之后旋即攻趙不已。
8.《秦始皇本紀(jì)》:“十七年……華陽太后卒?!?/span>
按:《呂不韋列傳》:“始皇七年,孝文王后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兩處記載,間隔達(dá)十年,不知孰是。
(初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8年1期)
補注
與原文相比,刪去第一條,因古人已說過。
4補注:原以為《秦本紀(jì)》所言助韓、魏分別伐齊、燕,恐為“助韓攻楚”及“助魏攻齊”之誤。這個判斷或不確。在當(dāng)時,齊乘燕子之之亂,一舉將燕吞并,估計此事引起了國際上的一致反對。所以有一致攻齊燕的舉措。
據(jù)《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載: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據(jù)此,齊國是因為列國的干涉而退兵的。而《秦本紀(jì)》記此事正合《六國年表》周赧王元年、趙武靈王十二年有集解徐廣曰:《紀(jì)年》云立燕公子職。時當(dāng)秦惠王改元十一年,《趙世家》記此事于武靈王十一年。估計此事因跨國戰(zhàn)爭故可能曠日持久,從事件發(fā)起到事件告一段落達(dá)三年之久也是有可能的。故不能輕易否定《秦本紀(jì)》所云助韓、魏伐齊、燕的結(jié)論,只是可以增加秦“助韓攻楚”及“助魏攻齊”的考慮。
同理,認(rèn)為“秦、韓與齊不接壤,兩國聯(lián)手擊齊沒道理。秦、魏與燕亦不接壤。且燕方破于齊,昭王未立,國亂無主。這個現(xiàn)成便宜,燕的鄰國趙、齊都沒去撿,自然秦、魏也不該有所作為?!币膊缓线m。因為趙送公子職回燕一事,本身就是對燕國事務(wù)的干預(yù),而沒有趙的支持,秦、魏、韓的軍隊也不可能過趙境與齊軍在齊、燕交戰(zh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