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原典】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悟道】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真正的學問,從“無知”修,不急于求知,先求無知,達到無知之后,明了通達,反而無所不知。
一般而言,人的認知境界大致有四層。其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其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其三,知道自己知道;其四,不知道自己知道。
在老圣人看來,真正悟道之人,不會輕易下斷語,即便對已知之物,也不妄加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此為虛心之求學態(tài)度。唯有這一態(tài)度,方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故老圣人以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古今中外,剛愎自用之人,目中無人之徒,目空一切之輩,比比皆是,處處可見,他們總是習慣性的抬高自己,貶低他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此等“人才”,說到底,假如不是道德品質(zhì)有問題,那就一定是自知之明的缺失。
“知不知”,注解家們一般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說知道卻不自以為知道,一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無論作何解釋,老圣人皆在告誡世人一個深刻的人生智慧,“人貴有自知之明”。
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永遠渺小。真正的智者從不自視高深,唯有狂妄之人才會對自己產(chǎn)生無敵之誤解。
《紅樓夢》中黛玉掌管愛情,襲人履行照顧之義務,晴雯并非寶玉離不開之人,可晴雯卻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風流靈巧,招人厭惡”,終被趕出賈府,貧病交加而死。
心理學上研究發(fā)現(xiàn),在與他人作比對之時,世人總是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于自信。如此種種,恰恰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現(xiàn)。究其根源,便是刻在骨子里的無知和狂妄。這種無知,一是對自己的認知空白;二是對外界環(huán)境了解不足。
古希臘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詢問戴爾菲的神諭,“誰是雅典最聰明的人?”神諭回答說,“在所有的凡人中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因為他已看透這世間的奧秘: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把自己的已知比作一個圓圈,對他的學生說,“圓圈愈大,未知愈大”。
“為人謙虛第一好,學問茫茫無盡期”。真正智者,明晰規(guī)律,懂得敬畏,始終保持謙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