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帕奧禪師
佛經(jīng)中常提到五蘊,那么它是什么?五蘊與名色法之間有何差別?
根據(jù)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論藏》,有四種究竟法,即:心、心所、色、涅盤。
要證悟第四種究竟法——涅盤,我們必須透視心、心所、色法之無常、苦、無我的本質(zhì)。
心有八十九種;心所有五十二種;色法有二十八種。對應于五蘊,八十九種心稱為識蘊。
五十二種心所當中,感受是受蘊;形成內(nèi)心印象是想蘊;其余五十種心所是行蘊。
有時,心與心所合起來稱為名法。若將它們分成四組,則是: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這四組是名蘊;
二十八種色法,即是色蘊。所以,心、心所與色法,合起來稱為名色,有時也稱為五蘊。
它們的形成因緣,也只是名色法而已。因此,修行色業(yè)處、名業(yè)處,就是在觀照五蘊(名色);
修行緣起法,就是在觀照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五蘊的因果關系。修行佛法觀禪,就是在觀照五蘊之無常、苦、無我的本質(zhì)。
佛陀對三種人,教導修行觀禪的五蘊法門:智慧利的人、對名法之觀智不分明的人、想要以簡略法修行觀禪的人。
根據(jù)南傳上座部佛法,有兩類修行法門(業(yè)處),即:應用業(yè)處和一切處業(yè)處。
應用業(yè)處指的是:個別禪修者,修行以作為觀禪的禪定基礎之業(yè)處;他必須經(jīng)常修行此業(yè)處。
一切處業(yè)處指的是:所有禪修者都必須修行的業(yè)處,又稱為四護衛(wèi)禪,即:慈心禪、佛隨念、死隨念與不凈禪,它們能保護禪修者,免離內(nèi)外的危難。
所以,禪修者可以用安般念作為他的應用業(yè)處,但他也必須修行其他的四種護衛(wèi)禪。這是上座部佛教正統(tǒng)的方式。
要修行慈心達到禪那的境界,最好禪修者事先已能修行白遍達到第四禪。舉《慈愛經(jīng)》為例:
經(jīng)中講到的五百位比丘,都是精通十遍與八定,并且修行觀禪已達到生滅隨觀智的境界。
當他們停宿處的樹神受到打擾,而變形出來驚嚇他們時,比丘們回來見佛陀。于是佛陀教導他們《慈愛經(jīng)》,以作為修行的法門,同時也是守護的誦文。
《慈愛經(jīng)》中列出十一種修行慈心的方法,乃是針對已經(jīng)成就慈心禪,并且已破除不同類人之間差異界限的禪修者而說的。
修行這些方法時,心中憶念:“愿一切眾生快樂安穩(wěn)……”,而且必須修行達到第三禪。這對那五百位比丘來說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已經(jīng)精通十遍。
在《增支部》中佛陀開示說,于四種顏色遍禪當中,白遍是最好的;它使禪修者的心清澈明亮。
平靜的心,是高超而有力的,如果禪修者以一顆清明、無煩惱的心,來修習慈心,通常在一次靜坐當中就能成就慈心禪。
因此,如果禪修者先進入白遍第四禪,出定之后才修行慈心,他很容易就能成就慈心禪。
若要證得白遍第四禪,禪修者必須先修行內(nèi)外的白骨觀,因為這使到白遍容易修成。
所以,在完成安般念第四禪之后,帕奧禪林通常教導禪修者三十二身分、白骨觀與白遍。
在我們的經(jīng)驗里,大多數(shù)禪修者說,白遍的第四禪,比安般念的第四禪更超勝,因為它能引生更清澈、更明亮、更平靜的心。
如此,這更明亮、平靜的心,對修行其它的業(yè)處很有幫助。因此,在教導慈心禪之前,我們通常先教導白遍。
在此,我要指出初學者常發(fā)生的一個問題。你可能曾經(jīng)修行慈心,你是否成功地達到慈心禪呢?
在實際修行時,如果禪修者想散播慈愛給相同性別的某個人,他必須先以那個人微笑的面容作為對象,然后散播慈愛給他:“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
當初學者如此散播慈愛之時,那張微笑的面容很快就會消失。他無法繼續(xù)他的慈心業(yè)處,因為沒有對象,而他將無法達到慈心禪定。
若先有白遍第四禪的基礎,情況就不同了。出定之后,當他散播慈愛時,那人的笑容不會消失,這是因為有先前定力幫助的緣故。
他能深度地專注于那笑容,能在一次靜坐中就提升慈心到第三禪。如果能有系統(tǒng)地修行到,破除不同類人之間的差異界限,
他就能夠修行巴利圣典《無礙解道》中,所提到的五百二十八種散播慈愛的方法,以及《慈愛經(jīng)》中,所提到的十一種修慈方法。
由于這個緣故,在教導慈心禪之前,我們通常先教授白遍的修習方法。
你也許修行過佛隨念。你是否成功地達到近行定呢?當那些已經(jīng)成就慈心禪的人修行佛隨念時,他們能在一次靜坐當中就達到近行定。
這是因為先前定力幫助的緣故,然后轉(zhuǎn)修不凈觀也是很容易的。如果禪修者修行不凈達到初禪,然后修行死隨念,他能在一次靜坐中就成功。
這就是我們在四護衛(wèi)禪之前,先教導白遍禪定的理由。然而,如果禪修者不想修行四護衛(wèi)禪,也可以直接轉(zhuǎn)修觀禪,毫無問題。
關于證得禪定的五種障礙,在此將簡略地解說。這五種障礙又稱為五蓋,它們是安止定的敵對物,若能克服五蓋,你就能夠證得禪定。
第一種蓋是貪欲,它是對人或財物的貪愛,是想獲得感官對象的欲望。舉例而言,你也許會貪愛自己所住的房間。
在靜坐時你會想:“哦!如果我的房間漂亮美觀,那該多好!”或者你會想:“哦!如果整個房間歸我一人使用,那該多好!”
如果被貪欲所征服,你將無法妥善地專注于修行的對象。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貪欲生起。
第二種蓋是嗔恨,它是對人或物的憤恨或不滿。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禪修者,在坐下之時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會生氣,并想:
‘哼!為什么他弄出這么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憤恨或不滿所征服,你也將無法妥善地專注于修行的對象。
第三種蓋是昏沉睡眠。如果心力薄弱,或?qū)π扌械膶ο筇岵黄鹋d趣,則昏沉睡眠蓋會發(fā)生。然而,有時昏沉睡眠也可能因為疲勞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種蓋是掉舉與后悔。如果你的心情擾動不安(掉舉),就好像一堆灰燼受到石頭投擊時,灰燼將會揚起而到處散落;
同樣地,心情掉舉時,心也是到處流散。在修行時你不應當松懈,而讓心離開修行的對象。如果你那么做,掉舉不安將會產(chǎn)生。
后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壞事或未做好事。對此,同樣地,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掉舉與后悔產(chǎn)生。
第五種蓋是懷疑,即懷疑下列對象:一、佛;二、法;三、僧;四、三學:戒、定、慧;五、過去的五蘊;六、未來的五蘊;七、過去與未來的五蘊;八、緣起。
如果對定學有懷疑,你將無法修成禪定。例如,你也許會懷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達到禪那嗎?’
‘專注安般念的禪相,真的能成就禪那嗎?’如此的懷疑,將使你無法專心培育定力。
所以五蓋與禪那(安止定),是互相對立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善心能產(chǎn)生善果,不善心能產(chǎn)生惡果。
專注的心能產(chǎn)生禪相,真正專注于禪相的心,能產(chǎn)生禪那。如果該禪那一直到死亡時還保持完全穩(wěn)定,則它能使禪修者投生于梵天界。
以禪那為基礎,而與觀智相應的專注心,能產(chǎn)生道智與果智;該道智與果智能透視到涅盤。
如果那道智與果智,是阿羅漢的道智與阿羅漢的果智,那么死后,你將進入般涅盤,徹底脫離生死輪回。
但是,與五蓋相應的心,如:貪欲、嗔恨等,會使人們投生到四惡道。所以,心能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證悟涅盤,也能使人墮落于四惡道中受苦。
你喜歡那一種心呢?因此,你應當時刻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使心脫離五蓋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趨向于涅盤。
愿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愿以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以此功德,回向諸有情!
愿諸有情眾,同得此功德!
按二維碼添加“古道之友”公眾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