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高血壓)
再度公布家傳秘方》》
眩暈(高血壓)
眩是眼花,暈是頭暈,二者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眩暈癥狀表現主要在頭目,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風火,故有:“風火者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博,則為之旋轉”的論述?!毒霸廊珪?/font>·眩暈》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并強調“無痰不作眩”。
眩暈乃中風之漸,尤其在高血壓、形體胖、肝陽上亢、肝腎陰虧者應予以充分重視,若見血壓急劇升高,眩暈頭痛,四肢麻木,手足震顫,甚而卒仆者,此乃中風前驅癥,當警惕有發(fā)生中風的可能。
眩暈與暈厥的區(qū)別,眩暈通常無意識障礙,但較為劇烈者,偶爾也有瞬間意識喪失。眩暈可分為耳源性(周圍性)、腦性(中樞性)兩大類型。耳源性眩暈另作討論;腦性眩暈包括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癲癇、顱內占位性病變和顱內感染性病變等。
眩暈病程較長,其間常見虛實證候之間轉化,多數表現為本虛標實之證。一般最初是肝腎陰虛,進化為陰虛肝熱,繼則發(fā)展為陰虛陽亢,最后形成肝風內動。其治療原則,常從肝論治,無論針治、藥治,還是針藥并施,皆以熄風、潛陽、泄火、化痰為法,同時要配合降逆之作用。
【證型】眩暈·陰虛陽亢型(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高血壓病,及中風前驅癥)
【癥狀】頭暈目眩,頭部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驚悸,肢體麻木,面紅目赤,口苦干渴。舌質紅苔黃白,脈弦滑數或弦細數。血壓波動超出正常值。
【主穴】百會、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太沖。
【輔穴】適當選擇
①
頭痛且脹者:加上星、太陽。
②
嘴唇麻木者:加承漿。
③
嘴角流口水:加地倉。
④
痰涎壅盛者:加豐隆。
【方解】百會(督)為足太陽、督脈交會穴,有平肝熄風、清腦安神之功;風池(膽)手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有疏風清熱、活血通經之用,風池配百會能開竅清熱,平肝熄風;曲池(大腸)手陽明經合穴,有清邪熱、通腑氣,降血壓之效;合谷(大腸)手陽明原穴,有清熱醒腦、通調氣血之用;足三里(胃)足陽明經合穴,有清熱降逆、和腸化滯之力;太溪(腎)足少陰經輸穴、原穴,有滋補肝腎、調理沖任之能;太沖(肝)足厥陰經輸穴、原穴,有泄肝火、清頭目之效;太溪、太沖兩穴為伍,有滋陰潛陽之作用。諸穴相配合,共取鎮(zhèn)肝潛陽、涼血熄風之功效。
【注解】
(1)血壓數值以當天未服降壓藥為準。收縮壓、舒張壓升高或兩者之中有一項異常即可診斷為高血壓。正常成年人在休息狀態(tài)下,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值介于30~40mmhg,小于30mmhg或大于40mmhg均屬不正常。研究發(fā)現,脈壓異常者心血管意外的發(fā)生率要較脈壓正常者高得多。我們平時在量血壓時,一看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在正常范圍,便以為血壓是正常的。殊不知,脈壓也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指標,很多疾病都可表現出脈壓異常。
(2)腦中風的預兆應高度警惕:
①
突然單眼或雙眼短暫發(fā)黑或視物模糊。
②
突然看東西復視或伴眩暈。
③
突然一側手、腳或面部有麻木或伴有肢體無力。
④
突然眩暈或伴有惡心嘔吐,甚至伴有心慌汗出等。
⑤
突然說話舌頭發(fā)卷,說話不清楚。
⑥
沒有任何預感,突然跌倒或伴有短時神志不清。
有上述癥狀發(fā)生時,應立即到醫(yī)院檢查,爭取超早期治療效果較好。
(3)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
(4)醫(yī)生應提醒患者:
①
少吸煙、不喝酒、飲食低鹽、低脂、忌辛辣。
②
調節(jié)情志、避免緊張、焦慮、煩惱情緒、保持鎮(zhèn)靜平和心態(tài)。
③
保持大便通暢,每日排便1—2次最宜。
④
如果做到以上三條,再經過醫(yī)生妥善的治療,高血壓病是可以取得較好療效。另外一定不能排斥西藥的降壓作用。
⑤
如果病情需要可以配合中藥湯劑。以羚羊潛陽湯加減,取其針藥并施的方法,則療效更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