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底20路和27路在一個站頭 人山人海等車子
老早底上下班,特別是上常日班的,除了腳踏車“揮揮腳”就到的近距離,基本上儕是乘公交。個辰光伐像現在,上海公交還不滿100條。從這個區(qū)坐公共汽車趕到那個區(qū),要換兩部車,載滿乘客的車子行駛十幾站路,仿佛遠得不得了。
40朝上歲數的,應該都對“軋煞老娘有飯吃”迭句老話有深刻體會。早七點晚六點的上下班高峰時段,軋公交車個“腔勢”,好不容易來一部車子,幾十個人頭“翁”上去,個苦頭,真叫作孽啊,這種日子如今是一去不復返了。
擠車的時候誰也別客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公共汽車,可比現在的地鐵還要擁擠好多。現在地鐵里最擠的時候也就是人挨著人,可過去公交車上可以人貼人到一點縫隙都沒有,常常一平方米里容納七八個人,而且都是背了包的人,高高低低“翁”在一道——那是怎樣一幅情景,簡直和雜技表演中一米八幾的男人,將自己身體塞進一只小盒子里那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柔術”有得一拼。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的人真是能屈能伸。
1979年4月6日 下午3:15 徐家匯
那時候等車的人們,仿佛把每一輛進站的車都當作了“諾亞方舟”,堅決不肯錯過,哪怕車子上已經人滿為患,車下的人也豁出命來鉚足力氣要上車。
在末腳昂勁要軋上去個乘客總是邊擠邊嚷嚷:“上去個寧朝里廂軋一軋,幫幫忙好伐?”個辰光就恨不得自己身板變得薄一點!車門外頭還有個拼命把乘客朝折疊車門里推的工作人員,一直推到車門勉勉強強關上,車子總算重新發(fā)動、開出站頭……
個辰光哪怕是再有文化再素質高的人,也不能思考什么文明禮貌了,在上班高峰時段擠公交車還講文明禮讓,是有點假的,大家腦子里真正想的,都是“這一輛一定要擠上去”,區(qū)別只是有的人力氣大點,有的人力氣小,擠不過人家,只能無奈地看車門關上。連窗口的售票員,也哇啦哇啦地喊:“用力嘎!用力嘎!朝里廂嘎呀!”
能擠上車,先過了力氣這一關,接下來要面對“平衡能力”的考驗。車里很擠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騰出手去抓扶手,腳底往往是一只腳站著,另外一只腳沒空間放,只能懸著,就這樣以站不穩(wěn)的姿勢,勉強在顛簸的“人肉夾板”中捱過一站又一站。每到一站,一開門,那夾板稍微松動一下,得以深呼一口氣,而隨之的新一輪擠壓可能來得更猛烈。
高峰時段每站上車的人總是比下車的人多,車廂內“人肉夾板”越來越收緊,擠得你早飯都要吐出來了,惡心連連。車上載了太多人,分量太重,于是車便開得非常慢,每朝前挪動個十米,要停下堵十分鐘,在一連串的紅燈之間無望地爬行。好不容易爬到一個車站,車站上黑壓壓一片等車的人個個已焦慮得不行,不等車門打開就已經蜂擁上前。
沒有男女 也沒有距離
擠車子的時候,誰也顧不得“男女授受不親”,要趕著上班上學,在擁擠的車廂內你無法挑選身邊的陌生人是男是女??峙缕饺绽镌亳娉值睦瞎媚?,這種時候也只能和異性胸貼胸了。
有個“軋公交”的段子,講一個中年婦女被身后的人擠得吃不消,情急中大喊“不要擠啦!再擠要生出小孩來啦!”這一幕讓人大笑不止,上海過去擠公共汽車,也就是這樣情狀,只是沒有女人敢這么喊罷了。
55路擁擠的車廂
有個別心思陰暗的人,會利用公共汽車上的擁擠,對女性“揩油”。許多擠過公交車的女孩,都有過在公共汽車上被“咸豬手”占便宜的記憶。對付那種壞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伊兇,當他開始動手動腳的時候,回過頭去朝他怒目一瞪,呵斥一聲“儂做啥!”他立刻裝傻。最好再發(fā)動其他群眾,“車子軋,你手動啥格動啦?!叫周圍阿姨伯伯評評理!”車子上大部分人都是有腦子的,群眾的心總是向著身為弱勢的小女子。于是,色鬼只能狼狽地溜下車。
當年的公共汽車上那么擁擠,時常讓男人女人之間沒有距離,假如那么近的靠著一個好看的異性,真的可以做到心里一點漣漪都沒有么?肯定會有人在那樣的“環(huán)境優(yōu)勢”里獲得愛情。比方講一個單位里不在一個部門的一男一女,上班時沒交集,但是如果每天上下班都擠一輛公交車,那經過很多個奔波疲憊的日日夜夜,“軋公交”也是有可能變成“軋旁友”的。
在馬路中間一起推車
對于趕時間的人來說,車子擁擠還不算最大的痛苦,乘車途中最大的噩夢,是車子拋錨。而那時候公共汽車拋錨是家常便飯,車開到一半突然“罷工”,所有乘客叫苦不迭,臉上個個是絕望的表情。
司機和售票員會動員大家下車幫忙一道推。這個時候,有些人依然站在車廂里不死心,執(zhí)意要等車子恢復行駛;有的人一軋苗頭不對,立刻棄車而去,寧可靠一雙腿步行到下一個車站換車,也不愿意在拋錨的車子上耗費時間;還有很多人,會一起下車去幫忙推車。
小辮子落特了 大家一道推
于是在那時的清晨,時常在大街上見到這樣一幅有趣的畫面,一群人在馬路中央,吃力地推著賴著不動的公共汽車。那幅情景,還真有點喜感。想想那些下車推車的人們,其實挺有奉獻精神的。
當年的交通路況規(guī)劃得不如現在好,于是容易導致兩輛電車的“辮子”絞到一起,那也是導致車子拋錨的一個原因。而公共汽車的調度、行駛也不如現在地鐵那么準時,所以擠公交的路途中,充滿了不確定因素,該到站的車總有不來的理由。
車站上每天都會出現上百個人望穿秋水的場景,遠遠看去,跟游行似的。左等右等下一輛車就是不來,有的人實在等不及,只能坐“11路”了——就是沿著車線靠兩條腿走路。一邊走,一邊回頭看看有沒有車來,走得多了,自然走得快。五六分鐘走完一站路,半個小時走上幾站,都趕上競走運動員了。倒可以鍛煉身體。
等車,擠車,推車。公共汽車這個不靠譜的“老朋友”曾經被老百姓無奈地依賴著,那樣的日子,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已經翻頁了。老早底“軋公交”的事體,如今也只是當故事講講了。
部分文字來源:楊彪《那些年 我們一起擠過的公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