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詩歌鑒賞題匯編與作品賞析(中)
九、江蘇卷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0分)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論文:此處指論詩。
⑴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3分)
答:才思、詩風、詩品;卓異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鮑熙”;“詩無敵”。
解析:這道題出得讓人琢磨不透、一頭霧水,似非要順著命題者的命題意圖來答題不可,這便是強行趕鴨上架之為。首先,“什么樣的高度評價”本身就有問題,“高度”不就是“什么樣的評價”嗎?其次,從四句的關系上說,第一句為總括句,后三句是對第一句的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為“才思”,第三、四句為“詩風”,也不見有第三個方面呀?無奈之下,為迎合命題者,遂寫上“詩品”二字,你敢說我答錯?但這么答,還是有些忐忑,因為你不是迎合命題者的,于是思來想去,還是這樣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鮑熙”;“詩無敵”。但是覺得這么答又不合題,題目要求答出三個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詞,這“比庾信”“比鮑熙”可不是名詞!權且這么招吧,只要盡力去答了,至于結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4分)
答:這一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李白的濃濃思念之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解析:這首詩如果考生沒有學過,單憑注解做起來是很難的,因為現(xiàn)代考生沒這個實踐,也不會去想象。就拿教師而言,這兩句有時也很難理解,所以估計答得不錯的便是情景交融之類的套語了。如是理解這一聯(lián)的,思想感情答“離愁別恨”,表現(xiàn)手法答“擬人”、“象征”、“對偶”也應算為正確。
⑶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
答:作者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待思念的緣由;而后順理成章地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思念之情;為此而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愿望。層層鋪墊,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感真摯。
解析: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明確“構思脈絡”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樣的思路有什么好處,所以它往往對應著文章的層次以及題目所配給的分值。審好題,方能答好題。本詩可分三層,而且層次清晰,此題應該是好答的。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747)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lián)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對李白奇?zhèn)ス妍惖脑娖鸥υ陬}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范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詩鏡銓》)這話說得很對。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并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lián)寫離情,自然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后勾聯(lián),曲折變化。
表面看來,第三聯(lián)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lián)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象“春樹”、“暮云”,也帶著深重的離情。故而清代黃生說:“五句寓言己憶彼,六句懸度彼憶己。”(《杜詩說》)兩句詩,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么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清代沈德潛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唐詩別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為“淡中之工”,都極為贊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lián)的熱切希望: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歡聚,象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令人讀完全詩,心中猶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
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于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確實道出這首詩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十、江西卷
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清明
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1)這首詩首聯(lián)寫抒情有什么特點?(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驕妾婦”這句話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背景?(4分)
【參考答案】
14.(8分)(1)運用擬人、對比的修辭手法,描寫清明時節(jié)兩種不同的景色,以樂景寫哀情。(2)《孟子》或“齊人有一妻一妾”。表現(xiàn)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xiàn)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
【注釋】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開。(2)冢:墳墓。(3)蟄:動物冬眠。(4)這句詩用的是《孟子》中的一個寓言,講的是齊人在墳墓前乞求祭品充饑,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請他喝酒。(5)這句詩用的是春秋時的一個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貪公侯富貴,寧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對,正確。(7)蓬蒿:“茼蒿”的俗稱。此指雜草。
【賞析】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lián)以清明節(jié)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lián)筆鋒一轉,展現(xiàn)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后面兩聯(lián)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十一、四川卷
12.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陳與義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選自《陳與義集校箋》)
【注】天經,姓葉,名;智老,即大圓洪智和尚。詩中“禪伯”指大圓洪智,“儒先”指葉天經。
(1)請簡要概括詩中詩人的形象特點。
(2)請對這首詩第二聯(lián)進行賞析。(5分)
【補充注釋】
⑴天經:姓葉,名懋。智老:即大圓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經余杭、杭州、湖州等地,進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zhèn)。禪伯:形容智老精于禪學。
⑷北柵:天經所居。亦位于湖州東南九十里的烏鎮(zhèn)。儒生:形容天經精于儒學。固窮:安于窮困,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⑸綸巾鶴氅:是六朝以來名士喜愛的穿戴,這里比喻詩人是雅人。綸巾,用絲帶做成的頭巾。鶴氅,用鳥羽做成的外衣。
【參考答案】
(1)詩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視友情、風流飄逸。(3分)
(2)答案示例:
詩人客居外地,以詩自娛,觀賞杏花,此種生活,是苦是樂,是悲是喜,詩中并沒有直接道出,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客子”對“杏花”,“詩卷”對“雨聲”,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筆調表現(xiàn)了詩人的平淡閑適之情。(5分)
【鑒賞】
公元1136年(宋高宗紹興六年)舊歷二月,陳與義寓居苕溪畔的青鎮(zhèn),懷念對岸的兩位朋友天經和智老,因而寫下這首詩。
作品的開篇寫時間變化,一夜之間,春水已漲,盡向東流,頓生懷友、訪友之意。但筆意至此,先出一折,從自己寫起。安于貧賤,甘于淡泊,在吟詩作賦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來一個春天,心中充滿了順適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樣。所以下面寫到禪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窮。實則寫己即寫友,寫友即寫己,二者交相為用,互為生發(fā),以見出心靈的相契,見出溪漲思友的心理依據(jù)。有了前面的鋪墊,末二句就順理成章地踏上了訪友的路途。至于見到友人后的情形,卻全都忽略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但作者另有一詩題為《與智老天經夜坐》:“殘年不復徙他邦,長與兩禪同夜釭。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無數(shù)落天窗。”其中對雨夜談禪的描寫,正可與此詩互相補充。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是陳與義的名句,曾經得到宋高宗的激賞。這一聯(lián),就對仗來說,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對,但也正因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詩歌的對仗藝術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列為“宋朝警句”。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對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對杏花,以雨聲對詩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變化至此。乃老杜‘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賈島‘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翻窠換臼,至簡齋而益奇也。”對仗要求和諧工穩(wěn),是六朝以來的總體趨勢;但至唐代發(fā)展到極致以后,一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詩人如杜甫、韓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對仗方式,力圖求新求變,突破這種工穩(wěn),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識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穩(wěn),而著重于兩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陳與義的這一聯(lián),上句寫客中吟詠送日的寧靜、淡泊,下聯(lián)寫一個清麗的境界,從而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至于兩句之間在字面上是否的對,倒沒有特別注意。從這個角度看,這聯(lián)詩也反映了宋人對唐詩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文學家。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后貶為監(jiān)陳留酒稅。北宋滅亡后,避亂在襄陽、漢陽和湖南一帶。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為兵部員外郎。公元1131年(紹興元年)任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后任禮部侍郎。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為給事中,因病告辭后,提舉江州太平觀,不久復任中書舍人。后來又出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參知政事,并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
十二、福建卷
6.閱讀下面的這首詩,回答問題。(6分)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②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1)這首詩情感豐富,請作分析。(3分)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3分)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思想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
【解析】第一小題要從詩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絡印的名詞,挖掘作者隱含在“景語”里面的“情語”,此題并不難解。第二小題的詩句通俗易懂,設題相當開放,答案有好幾種,關鍵要圍繞表達技巧進行答題,只要能有根有據(j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參考答案】
(1)答題要點:①喜愛幽靜:“人意靜”、“寒霧生”等。②親近自然:“臨水、“稍見初日開”等;③向往自由:“學野鳧”、“逐清景”等;④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安得”。(意思對即可)
(2)答題要點:①對比:以“有聲”與“無聲”對比,近寫聲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jié)奏優(yōu)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簡介】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馀,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厲鶚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山水為題材的詩詞。一部《樊榭山房集》,幾乎可以說是“十詩九山水”。從題材分類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稱他為山水詩人。張世進在《哭樊榭二首》詩中寫道:“當代風騷手,平生山水心。”全祖望評價厲鶚的詩:“最長于游山之什,冥搜象物,流連光景,清妙軼群。”這些詩文準確地指出了厲鶚詩詞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及其成就。
【補充注釋】
⑴湖:杭州西湖。
⑵折:彎曲。
⑶景:影。
⑷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⑸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⑹長(cháng):茂盛。
⑺人意:游人的心情。
⑻蕭鼓:吹簫擊鼓,指游船上奏著音樂。
⑼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⑽舴(ze)艋;小舟。
【賞析】
《曉至湖上》載于《清詩選》,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人物厲鶚的作品。此詩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xiàn)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福建卷的語文試題中。
這首詩情感豐富。從“人意靜”、“寒霧生”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喜愛幽靜;“臨水”、“稍見初日開”等詞句則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之意;而從“安得學野鳧”、“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對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今譯】
晨光熹微中走出城外,面對著清亮的湖水,游人的心情多么寧靜。水面之上之升騰起清冷的晨霧,在天空中彌漫,水天一色。近處折斷蘆葦發(fā)出聲響,遠處可以看到清淡的深山。漸漸紅日升起來了,三兩列小舟輕輕搖來了。我怎么能夠象清靈的野鴨一樣,自由自在地追逐這清影。
十三、浙江卷
(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1-22題。(7分)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2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2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xiàn)手法。(4分)
【參考答案】21.(3分)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22.(4分)
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補充注釋】
①畫角:古樂器名。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銅制的。因外加彩繪,故名。
②“青冢黃昏路”,化用了杜甫的《詠懷古跡》中的詩句——“獨留青冢向黃昏”。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若容,號楞伽山人。滿清貴族公子,隸屬滿洲正黃旗。是康熙的御前侍衛(wèi),康熙出行,總令他隨駕出征。納蘭詞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詞人陳維崧認為:“《飲水詞》哀感玩艷,得南唐二主之遺。”陳維崧甚至把李煜與李璟的成就加到納蘭性德身上。他的詞凄婉哀怨,冷峭絕倫,而又清新雋秀,真率超逸。
【今譯】
古往今來,大好河山并沒有一定屬于誰的準則。在高亢的號角聲中,征騎頻繁地來來往往。滿眼所見邊塞之景一片荒涼死寂,我可以與誰交流這種復雜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風已把楓樹的葉子也吹紅了。在邊地上,往昔郁結于心的愁恨應該有無數(shù)個。在戰(zhàn)事頻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親,黃昏時分踏著小路走向昭君墓。昭君對邊地的無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邊地深山的落日無言地散發(fā)出余暉,深秋時節(jié)的冷雨無聲地飄飛。
【賞析1】
納蘭性德悼亡傷逝之詞哀感頑艷,令人不忍卒讀,邊塞行吟之篇則清怨蒼涼,另是一番風味;但一個“情”字卻是共同的。謝章鋌說:“長短調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而讀這首詞,深知謝氏此言不虛。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tǒng)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后,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lián)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的形象寫照嗎?
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仆仆,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
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
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
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
【賞析2】
這首《出塞》詞是納蘭性德到關外巡察時所寫。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shù)的,此時覺羅氏,彼時有可能是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fā)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倒現(xiàn)實,在眼前,他看到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往”,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lián)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zhàn)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墒牵藭r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xù)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云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zhàn)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分悲傷。從結構來看,第一句是后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后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xiàn)。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慌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jié)的逝去,風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干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詞的下片,抒寫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xiàn)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wèi),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xiāng),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如虎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發(fā)生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zhí)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xiàn)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xiàn)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片寫眼前之景,下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十四、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瑯琊溪①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8.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9.青蔥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4分)
【參考答案】
8.(4分)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游客渡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xiàn)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9.(4分)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
【簡析】
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公元1045年(北宋慶歷五年),歐陽修來到滁州,對瑯琊山上的佳麗景點,非常欣賞并有品評,寫下了組詩《瑯琊山六題》,題詠六處勝景:歸云洞、庶子泉、瑯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覺方丈。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此詩開頭兩句描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畫面,并寫了游人們?yōu)樾蕾p這美麗的山水而渡溪過橋的情景。結尾兩句從溪水飄落花來寫溪流之源頭,因見有山中落花從水上流出,源頭當在山中無疑。以眼前所見(實寫)推寫未見之源頭(虛寫),虛實結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處之意。
【今譯】
雪融化后山谷中溪水猛漲,我要過溪游玩,于是走上了古木搭建的小小橋梁。但見溪水潺潺流淌,卻不知它的源頭在何方,驀然發(fā)現(xiàn),幾片花瓣漂在水中央。
十五、湖南卷
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7分)
春暮西園
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答案角度提示】
從語言的角度:可分析總體的語言風格;也可抓住“滿”“過”“知”等字分析煉字的精當。
從形象的角度:可聯(lián)系詩中意象做具體分析;也可聯(lián)系寫景狀物分析虛實相生、動靜皆備的特色。
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襯托等藝術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點。
從評價作品思想內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對“春暮”的態(tài)度;也可評價末句暗點“西園”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內,但言之成理也可。
【注釋】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種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夢游益都馮相國佳山堂作詩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韻》:“宰相荒園半菜畦,石屏風外是沙堤。” 洪深《劫后桃花》三:“園的那一頭,大洋屋旁邊,還有小小的一個菜畦。”
【今譯】
綠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陽光灑滿水池。春色將盡的季節(jié)便多雨。推想暮春時節(jié)別人家里花已落盡,而今日西園的菜畦里,蝴蝶來的特別多,顯得一片生機盎然。
【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明代著名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或吳縣人,祖籍開封,家居山陰。元末隱居吳淞江畔青丘,因自號青丘子,做過張士誠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明高祖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愛為本,兼受釋、道影響,厭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擬委以戶部侍郎,他卻以年少未習理財辭歸,返青丘以教書治田自給。此前,高啟《題宮女圖》一詩,招惹讒臣挑唆誣以譏諷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懷。后來,蘇州知府魏觀“復浚錦帆涇”,營建衙府,高啟為其撰寫《上梁文》,引來殺身之禍。因衙府舊基原為朱元璋曾經的敵手張士誠王宮舊邸,《上梁文》又有“龍盤虎踞”四字,讒臣吳帥蔡本趁機誣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張度亦在彈劾中稱其為“興亡王之基,開敗國之河”,遂致高祖大怒。洪武七年(1374),魏觀被誅以腰斬,高啟受株連,處以腰斬八段,卒年僅39歲。
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其文學思想,主張取法于漢魏晉唐各代,師古之后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獨庵集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評道:“高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明詩紀事》中也有贊譽:“高啟天才特絕,允為明三百年詩人稱首,不止冠絕一時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