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
學好中醫(yī),是自己的福報,也是身邊朋友的福氣,喜歡的可以跟著一起,從最基礎的穴位和經(jīng)絡開始。
三焦經(jīng)我們也算是比較熟悉了,八段錦的第一式就是要拉到三焦,名稱是雙手托天理三焦。其神奇之處在哪里呢?
手少陽三焦經(jīng)“口訣”
無名至肩三焦經(jīng),手臂外側屬陽經(jīng)
分泌循環(huán)掌控中,免疫下降憂郁癥
疲倦易得慢性病
循行部位:
手少陽三焦經(jīng)起于無名指尺側末端(關沖穴),沿無名指尺側緣,上過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間,沿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直上穿過肘部,向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陽經(jīng)的后面,進入缺盆,于任脈的膻中穴處散絡于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其支脈,從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項部,沿耳后直上,抵于額角,再屈而下行面頰部,到眼眶下。另一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匯于面頰部,到達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jīng)相接。
三焦經(jīng)的經(jīng)脈分布于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其絡脈、經(jīng)別分別與之內(nèi)外相連,經(jīng)筋大體分布于經(jīng)脈的外部,本經(jīng)首穴是關沖,末穴是絲竹空,左右各23穴\。
穴名:關沖穴、 液門穴、 中渚穴、 陽池穴、 外關穴、 支溝穴、 會宗穴、 三陽絡穴、 四瀆穴、 天井穴、 清冷淵穴、 消濼穴、 臑會穴、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風穴、 瘈脈穴、顱息穴、 角孫穴、 耳門穴、 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手少陽三焦經(jīng),第一個穴位,關沖穴:
關,指出入的要道。穴為手少陽之井,少陽乃出入之樞紐。穴承手厥陰脈氣,手少陽經(jīng)氣由此而出,且在少沖、中沖之間,故而得名。
關沖。關,關卡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jīng)體內(nèi)經(jīng)脈的溫熱水氣由此外沖體表經(jīng)脈,陰性水液被關卡于內(nèi)。本穴物質(zhì)為來自三焦經(jīng)體內(nèi)經(jīng)脈外沖而出的溫熱水氣,而液態(tài)物由于壓力不足不能外出體表,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針灸大成》:主喉痹喉閉,舌卷口干,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程氏針灸,推薦此穴用刺血法醒酒。
用拇指指尖掐按關沖穴1~3分鐘,可緩解更年期癥狀,如心慌氣短、性欲減退等。
第二個穴位,液門穴:
穴為三焦經(jīng)滎穴,屬水。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穴在小指次指間凹陷處,二指分開似門,故名液門。
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間縫紋端,當亦白肉際處取穴。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第三個穴位,中渚穴:
渚,水中小洲也。穴位三焦經(jīng)腧穴,屬水。三焦水道似江,脈氣至此輸注留連,猶江中有渚,故名。
傳遞氣血,生發(fā)風氣。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中渚穴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緩解女性更年期綜合癥狀,例如頭暈、目眩、焦慮、耳鳴、失眠等等,按壓中渚穴,可以幫助女性免除這些癥狀的騷擾,保證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中渚穴是治療突然眩暈的特效穴。比如蹲著起身時突然一陣眩暈。按這個穴位可以改善。
第四個穴位,陽池穴:
陽,天部陽氣也。池,屯物之器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之氣。本穴物質(zhì)為中渚穴傳來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受外部傳入之熱,此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陽熱之氣,如陽氣生發(fā)之池,故名。
主治五官病證,瘰疬,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F(xiàn)代常用于治療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關節(jié)炎等。配胃脘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操作方法為直刺0.3~0.5寸。
第五個穴位,外關穴:
指手臂的陽面(古人的解剖概念中,手大拇指朝前,故手臂陽面為外);本穴為絡穴,是為關絡,故名。
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直刺0.5-1.0寸,或透內(nèi)關穴,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指端。
第六個穴位,支溝穴:
支溝。支,樹枝的分叉也。溝,溝渠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擴散。本穴物質(zhì)為外關穴傳來的陽熱之氣,水濕較少,至本穴后又因進一步的吸熱而脹散為高壓之氣,此氣按其自身的陽熱特性循三焦經(jīng)經(jīng)脈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擴散之氣亦如樹之分叉,故名支溝。
《針灸甲乙經(jīng)》:“熱病汗不出,互相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 。
主治耳聾、耳鳴、暴喑、脅肋痛、便秘、瘰疬、熱病。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第七個穴位,會宗穴:
會,聚也。宗,本也。三焦經(jīng)脈氣由支溝會聚本穴后,方能行如三陽絡,支別溝通三陽經(jīng)氣,含事物之發(fā)展必先有宗本,而后有支別之意,故名。
此本穴物質(zhì)為三焦經(jīng)的天部陽氣會合而成,所處為天之天部,如宗氣之所匯,
故名會宗。
《針灸大成》:“主五癇,肌膚痛,耳聾?!?/span>
第八個穴位,三陽絡:
三陽絡穴主治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聾,齲齒牙痛?,F(xiàn)代常用于治療耳聾、癲癇、上肢疼痛等??删摹?/span>
運動系統(tǒng)疾?。捍扉W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
穴三陽絡名意指手三陽經(jīng)的氣血物質(zhì)在此交會。本穴由于會宗穴傳來的氣血為由陽變陰的寒濕之氣,穴內(nèi)溫壓呈下降之狀,手陽明少陽的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nèi),本穴有聯(lián)絡手三陽經(jīng)氣血的作用,故名三陽絡。
配曲池穴、合谷穴、肩井穴緩解治療中風后遺癥上肢不遂。
第九個穴位,四瀆穴:
瀆,指大川。昔以江、淮、河、濟為四瀆。穴為三焦經(jīng)之腧穴。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猶如四瀆之狀。穴在尺、橈兩骨之間,陽絡穴之后,故名四讀。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偏頭痛、耳聾、牙痛、上肢癱瘓、神經(jīng)衰弱、眩暈、腎炎、喉頭炎等。
位于前臂后區(qū),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蛏毂鄹┱?,于手背腕橫紋上7寸,尺、橈兩骨之間處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第十個穴位,天井穴:
本穴為手少陽之合,屬土。土地出水曰井。穴在上臂尺骨鷹嘴之上居天位,其處凹陷頗深,猶似深井,故而得名。
以手插腰,于肘尖(尺骨鷹嘴)后上方1寸凹陷處取穴。
正確按壓天井穴有多種功用,首先,按壓這個穴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對治療麥粒腫、淋巴結核具有特效;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肘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偏頭痛、頸痛、項痛、肩痛、背痛、扁桃腺炎、蕁麻疹等病癥,也具有很好的調(diào)理和保健作用。除此之外,配合率谷穴,治療偏頭痛:配合天突穴,治療癭氣:配合巨闕穴、心腧穴,治療精神恍惚癥狀。
第十一個穴位,清冷淵穴:
清冷,寒冷之謂。淵,深潭也。穴在天井上一寸,其處凹陷似淵,穴主頭痛振寒、肩不可舉等寒證,故而得名。
以手叉腰,手肘間(尺骨鷹嘴)后上方2寸,與天井穴相直處取穴。直刺0.8-1.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坐位,以手叉腰,肘尖與肩峰角連線上,肘尖上量約3橫指處(2寸),按壓有酸脹感。
“清冷淵穴”?!扒濉?,清靜也。“冷”,寒冷也。淵,深淵也。清冷淵名意指三焦經(jīng)經(jīng)氣散熱冷降后在此位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質(zhì)為天井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進一步散熱冷降,冷降后的水濕云氣位于天之下部,如固定不變的寒冷深淵一般,故名清冷淵。清冷泉名意與清冷淵同。
干著急上火的時候,可以按這個穴位
清即清涼,冷即寒冷,淵即深潭,此穴能解三焦之熱,如入清涼之深水,故名清冷淵。
清冷淵穴主要治療頭目疾患:如頭痛,項強,目黃,肘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脅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癲癇,目痛,肩臂痛不能舉,肘痛不能屈伸,頸項強急腫痛,頭暈頭痛,目痛目赤等。
第十二個穴位,消濼穴:
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消,散也;濼,
主治頭痛、齒痛、項背痛。有清三焦熱,活絡止痛,鎮(zhèn)驚息風之功。
正坐垂肩,先取三角肌后下緣與肱骨交點處的臑會穴,當臑會與清冷淵之間的中點處是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第十三個穴位,臑會穴:
臑,上臂。穴處上臂處,為三焦經(jīng)與陽維之會,故名臑會。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臂痛、上肢麻痹、目疾、肩胛腫痛。
《針灸甲乙經(jīng)》:臑會,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
臑會穴主要用于頸項、肩臂疾患等:如癭氣,瘰疬,肩胛腫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難,上肢神經(jīng)麻痹,癲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難屈伸,瘰疬癭氣,腋下痛等。
經(jīng)常拿捏臑會穴,每次1~3分鐘,可以預防肩關節(jié)炎、上肢麻痹等癥。
第十四個穴位,肩髎穴: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肩,頸項之下,臂與身聯(lián)屬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當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為三焦經(jīng)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jié)部即可呈現(xiàn)出兩個凹陷窩,后面一個凹陷窩即是本穴;或垂肩時,肩髃后約1寸處取穴
或垂肩,于鎖骨肩峰端后緣直下約2寸,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jié)之間處定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第十五個穴位,天髎穴:
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
天指上,指頭。髎即骨之空處。此穴在肩缺盆之上,當肩井穴之后1寸凹陷中,其位高,其處凹陷,故名天髎。
正坐垂肩,于肩胛骨的內(nèi)上角端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天髎穴位于肩胛區(qū),肩胛骨上角骨際凹陷中。即正坐垂肩,肩井與曲垣連線的中點。
第十六個穴位,天牖穴:
天牖。天,天部也,陽氣也。牖,窗戶也。天牖名意指三焦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上行天部。本穴物質(zhì)一為肩髎穴吸熱上行的少許水氣,二為穴外天部匯入的少許水氣,水濕之氣吸熱后循三焦經(jīng)直上天部,本穴如同三焦經(jīng)氣血上行天部的窗戶,故名天牖。
張志聰注:“牖,窗也,頭面之穴竅,如樓閣大牖,所以通氣者也?!蹦荛_通耳目壅塞之氣。
清頭明目,通經(jīng)活絡。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我們平時按壓天牖穴,如果感覺到有些發(fā)硬,就說明頭部的血液循環(huán)不太好,這時可以以中指用力按壓,直到把天牖穴壓得發(fā)軟,大腦才會感到輕松舒服。
第十七個穴位,翳風穴:
翳,蔽也,位居耳后,喻以耳為之蔽風,故名翳風。翳風。翳,用羽毛做的華蓋也,為遮蔽之物,此指穴內(nèi)物質(zhì)為天部的衛(wèi)外陽氣。風,穴內(nèi)之氣為風行之狀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zhì)為天牖穴傳來的熱脹風氣,至本穴后,熱脹風氣勢弱緩行而化為天部的衛(wèi)外陽氣,衛(wèi)外陽氣由本穴以風氣的形式輸向頭之各部,故名。
翳風穴是手、足少陽經(jīng)的交會穴,兩條經(jīng)脈的循行均“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風穴又位于耳后,故為治療耳病的要穴。
翳風穴主要用于面頰、耳部疾患等:如面癱、口噤、腮腺炎、下頜關節(jié)炎及脫臼、牙床急痛、耳聾、耳鳴、中耳炎及瘰疬等。
快速取穴:頭偏向一側,將耳垂下壓,所覆蓋范圍中的凹陷處即是翳風穴
用手指尖大力按壓翳風穴,一般5分鐘內(nèi)就可以止嗝。
注意:翳風穴不宜針刺過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經(jīng),引起呼吸心搏停止。
第十八個穴位,瘛脈穴:
瘈即瘈疭,脈指絡脈,此穴在耳后,布有絡脈,善治瘈疭,故名瘈脈。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等
正坐或側伏,于耳后發(fā)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取穴。
刺法:1、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2、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或用燈草灸。
第十九個穴位,顱息穴:
這個穴位有好幾個釋義,感覺都挺有意思的。
顱息。顱,頭蓋骨也、腎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氣。息,停息也。顱息名意指三焦經(jīng)的天部之氣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質(zhì)為角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冷降,如風停氣止之狀,故名顱息。
穴在耳后頭顱處,主治小兒癇喘不得息,故名顱息。
顱即頭顱,息即安寧,此穴在頭顱部,可安腦寧神,故名顱息。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頭痛、中耳炎等。正坐或俯伏,于耳后發(fā)際,當瘈脈與角孫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平刺0.3~0.5寸,可點刺放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第二十個穴位,角孫穴:
角指耳上角,孫指支別之絡?!爸Ф鴻M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笔稚訇栔},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交會于足少陽、手陽明。穴當耳上角,在手少陽經(jīng)支脈別行之處,故名角孫。世俗稱鼻為“祖”,稱耳為“孫”。
主治耳部紅腫,目赤腫痛,目翳,頰腫,齒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角孫穴位于人體的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處。正坐或側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當耳翼尖所指之發(fā)際處。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處牽動者取穴。
第二十一個穴位,耳門穴:
穴在耳屏上切跡前,主治耳聾鳴,其處猶如耳之門戶,故而得名。三焦經(jīng)經(jīng)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體內(nèi)。
耳門穴的主治疾病為:耳鳴、聾啞、牙痛、以及其他常見的耳部疾病等,該穴是治療多種耳疾重要的首選穴位之一。現(xiàn)今常用于治療中耳炎、顳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癥、美尼爾氏癥。
每天早晚各揉按耳門穴1次,每次1~3分鐘,可改善和治療耳嗚、中耳炎、耳道炎、重聽等耳部疾病。
第二十二個穴位,耳和髎穴:
耳即耳竅,和即調(diào)和,髎指骨隙,此穴在耳前骨的淺表陷隙中,可調(diào)耳和聲,故名耳和髎。
和,指和調(diào)。髎,同窌,空穴也。穴在耳郭根前,顴弓后上方凹陷中,主治耳疾,能和調(diào)聽覺,故名耳和髎。
在側頭部,當鬢發(fā)后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主治頭痛、耳鳴、牙關緊閉、口歪。
常用中指指腹輕輕按摩耳和髎穴,每次3~5分鐘,可預防面部痙攣,調(diào)理頭重、中風后遺癥等疾病。
第二十三個穴位,絲竹空穴:
絲竹即細小竹,空即空竅,此穴在眉梢,狀如細竹,局部呈淺表凹陷,故名絲竹空。
這個穴位以前眼保健操沒有少做,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具有疏風清熱,明目安神的功效,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目翳,眼瞼瞤動,視物不明,癲癇,惡風寒,眼睫毛倒等。
位于眉梢凹陷處,按摩之能有效地改善眼部疲勞,正確按壓能產(chǎn)生酸麻脹等良性反應。用手指持續(xù)按摩一分鐘左右,感覺眼睛酸脹即可。
向攢竹方向透刺、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針灸大成》謂宜瀉不宜補。
用拇指指腹向內(nèi)揉按左右絲竹空穴,每次1~3分鐘,有酸、脹、痛的感覺為宜,可治各種頭痛、頭暈、目眩、目赤疼痛等疾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