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 | 紫砂中華
紫砂壺整體結(jié)構(gòu) 通常以鈕、蓋、身、嘴、流、把、底、水孔、落款組成。據(jù)作品的不同述求又形式各一、取舍有別。
如下以紫砂壺整體形態(tài)及局部組成一一闡述。
壺身的基本形態(tài)
“壺身”又稱“身筒”,是壺的主體部分,作為泡茶的實用器具,無論其造型萬千,身筒都是成型的基礎。
壺的風格定位取決于壺身的表現(xiàn)和其它部位的呼應裝點,身筒的造型則是決定全壺造型的關鍵所在。
身筒是一件砂壺作品的基礎,也是使用功效最重要的物質(zhì)依托。在制作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身筒的功效,如容量、規(guī)格、形狀等,還要考慮到它總領全壺的特殊地位。身筒的容積的大小、高矮,造型的端正與否,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其它使用部位,如壺的嘴、蓋、把等的部位、規(guī)格和實用性,所以說,身筒是一件壺藝作品的關鍵。
球形
—常見的有圓球形、半球形、橢圓形、腰圓形等。扁如“柿扁”壺,高如“甕圓”壺,適中如“秦權(quán)”壺。
| 蓮子壺
| 秦權(quán)壺
| 柿扁壺
方形
—常見有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壺、“磚方”壺。
| 磚方壺
| 六方壺
| 八方壺
桶形
—常見有如“牛蓋洋桶”壺、“鐘德”壺、“柱礎”壺等的直立桶形,有如“松段”壺、“高梅樁”壺等的異形變化桶形,有如“石瓢”等壺的上小下大桶形。
| 柱礎壺
| 竹段壺
| 汲直壺
碗合形
—常見有如“合斗”壺的方合形,采用鑲身筒成型;有如“合歡”壺、“合盤”壺的折腰形,一般都是將泥片經(jīng)虛坨分開成型后再對接粘合。
| 合斗壺
| 合歡壺
異形
—有別于對稱、工整的分類。動、植物、器具類,如季益順“五子登科”之米袋等。
| 米袋
| 樹樁
其它
—于傳統(tǒng)圓器、方器器形,另有筋紋器。
壺鈕
壺鈕亦稱“的子”,為揭取壺蓋而設置。鈕雖小,但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變化豐富,是茗壺設計的關鍵部位。常見有球形鈕、橋梁鈕、瓜柄形鈕、樹樁形鈕、動物肖形鈕。
球形 + 花蕾
瓜蒂 + 獸形
橋形 + 樹樁
一體鈕
壺蓋 | 壓蓋
壺蓋”好似紫砂壺的“門”,這里是茶葉的“進出口”。壺蓋大致可分為壓蓋、嵌蓋和截蓋三種
虛蓋 + 平蓋
壓蓋 + 海蓋
牛鼻蓋
壺蓋 | 嵌蓋
嵌蓋 + 虛嵌蓋
平嵌蓋
壺蓋 | 截蓋
克截蓋 + 嵌截蓋
嘴流
壺身與壺嘴之間的出水通道為嘴流,可輔助出水流暢緩急。
直流 + 一彎流
二彎流 + 三彎流
壺嘴
壺嘴分平嘴、包嘴、舌嘴。
平嘴 + 包嘴
舌嘴
壺把 | 端把
壺把是方便我們泡茶的時候拿起紫砂壺的重要裝備,同時又與壺嘴相互輝映。一般可將壺把分為端把(可分為正把(上大下?。┖偷拱眩ㄏ麓笊闲。﹥煞N)、橫把、提梁把幾種。
正耳式把 + 倒耳式把
叉把
壺把 | 橫把
壺把 | 提梁把
提壁 + 花提
絞提 + 叉提
船形提 + 軟提
壺底
壺底是一把壺的“基座”,一把壺是否具有穩(wěn)定、平靜的品質(zhì),與壺底的關系非常大。按照造型差異可分為加底(足圈)、一捺底、釘足底。
一捺底 + 加底
平底 + 三釘足
托榫足
出水孔
壺嘴與壺身交接處的“出水孔”孔數(shù)因壺而異。明代紫砂壺多為“獨孔”,清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三孔”、“七孔”、“九孔”等網(wǎng)孔紫砂壺,后來又有“球孔”造型的“出水孔”。出水孔的造型、數(shù)目的多少會影響出水的速度和流暢程度,這是選購紫砂壺的時候必須考慮的重點之一。
獨孔 + 網(wǎng)孔
球孔
落款
作者印章落款:蓋章、底章、把章、內(nèi)壁章。有的蓋章在蓋外,內(nèi)章在壺內(nèi)底部。
蓋章 + 底章
把章 + 內(nèi)壁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