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tǒng)治者是勾踐的后裔無諸。在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guī)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天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子城”。公元901年,唐天復元年,閩王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的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筑起“羅城”,據說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之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qū)及商業(yè)區(qū)。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qū)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公元974年,宋開寶七年增筑外城,三坊七巷已是當時福州城內士大夫身世之家的聚居地,到了明清時期,發(fā)展到鼎盛。清道光年間,地方史志上已出現“三坊七巷”這一名稱。 在福州這座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中,可以清晰看出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以一條600多米的中軸線——南后街,向街道兩旁輻射出十條坊巷,以東西走向的“三坊”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屁巷。共同構成棋盤狀街區(qū)的支脈體系,堪稱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