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這里子貢向老師提問,他問兩個同學(xué),子貢比較喜歡看人,他問師與商這兩個人,哪個更為賢明?『師』是子張,『商』是子夏。子張和子夏兩個人誰比較高明?子貢他問這個問題。夫子就回答了,『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鬃訉Φ茏觽兌挤浅A私?,他講到子張(師)過之,子夏不及。那子貢又問,『然則師愈與』,愈就是勝過,那是不是子張就更好?過了,是不是更好一點,勝,就是勝過子夏。那孔子就跟他解釋說,『過猶不及』,你過了,跟不及,這兩個都是平等的,兩個是一樣的。就好像走路,你要以到達目的地為準(zhǔn),你過了目的地,像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走,沒到目的地,你在前面那個路口下車了,你開出那個出口了,這就不及;或者你過了那個出口,到下個出口,那也過了。過了和不及都是一樣的,都沒到目的地。所以過跟不及都一樣,這是夫子講求中道,要無過、無不及。
《朱子集注》里面,他這一大段解釋也很好,我們提出來學(xué)習(xí)。他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茍難,故常過中」。這是解釋為什么孔子說子張「過」,他是才華很高,「意」是他的志向很廣,也包括他的興趣很廣泛,這是一個很能干、很聰明的人。所以他做事好為茍難,喜歡挑那難的做,就是喜歡挑戰(zhàn)自己,所以做起來往往會過中,這個度數(shù)就掌握不好了。「子夏篤信謹守,而規(guī)模狹隘,故常不及」。子夏跟他剛好相反,這兩個人性格是剛好不同。子夏是篤信謹守,這個人很老實,他什么東西、做事都是中規(guī)中矩,非常的謹慎,他不會妄動。所以他的規(guī)模就顯得狹隘,比較小,心量也不那么大。子張正好相反,他那個人意氣風(fēng)發(fā),有時候有點張狂,子夏跟他完全不同,他非常的謹小慎微,所以常不及。
朱子下面又說,「道以中庸為至」。所謂圣賢之道,圣賢所追求的是道,這個道最究竟圓滿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是什么?無過,無不及,這是中庸?!纲t知之過,雖若勝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則一也」。賢就是賢人,賢人他們有沒有過失?當(dāng)然也有過失,沒成為圣人之前,都會有過失。那么我們看到賢人,他們比那些愚人、不肖的人,這些凡夫俗子,可能會勝過他們,這些愚不肖之人不及。可是「賢」,賢人如果過了,那都是一樣的過失,所以「其失中則一也」,失中是失掉中道,偏離了中道。圣人的標(biāo)準(zhǔn)是中道、中庸,失了中庸的標(biāo)準(zhǔn),都是過失?!敢弧咕褪强梢砸灰曂剩际沁^失。
底下引「尹氏曰」,這是宋儒尹彥明講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夫過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于中道而已」所以,圣人的德是中庸之德。中庸的德,叫「其至矣」,至就是圓滿,沒有超過中庸之德,圣德。那是什么?圓滿的智慧處理事情,才能夠有中庸。所以過之和不及,那「均也」,這是一樣,這過跟不及是一樣的。「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差一點就差,那就不是中庸,那就不是圣德了。所以,圣人教育我們都是什么?「抑其過,引其不及」,如果我們過了,走過火了,他就把我們稍微抑制一下,讓我們回到中道;如果不及,他引我們往中道上靠攏,目的都是「歸于中道而已」。
怎么才能夠成為中道?我現(xiàn)在想要中道,能不能到達中道?那我可以告訴你,你肯定到達不了中道。為什么?中庸之德是性德,你要證得自性以后,這個性德自然流露,那就是中庸。如果你想要去行中道,你有這個想、有這念頭,已經(jīng)不中。禪門里面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你剛要想說一個東西,已經(jīng)離開中道。為什么?你起心動念了。一起心動念,就偏離了中道。所以,中道講什么?講自性。你有起心動念,你就離開自性,所以起心動念障礙了性德流露。你怎么樣回歸中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你就自然從容中道。所以這個境界我們知道了,但是不能執(zhí)著,下手處就是放下,不斷的放下內(nèi)心里面的分別執(zhí)著、起心動念而已,連那個中道也要放下。中道不放下,那還是偏離。
下面我們看《蕅益解》。蕅益大師引卓吾先生,這是明朝李贄,他號溫陵居士,這是他在《四書評》這部書里面寫的,他的評語,「然則師愈,子貢卻呈自己供狀。過猶不及,夫子亦下子貢鉗錘」。蕅益大師這里引卓吾先生說,「然則師愈」,這是子貢的話,就是當(dāng)夫子評論「師也過,商也不及」,這兩個人一個過、一個不及的時候,子貢就說了,那「然則」,就是那么師勝商一籌了?是不是過了的人比較好,講這個話,實際上已經(jīng)把自己心中的意思暴露出來了,這是「子貢卻呈自己供狀」,他把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招供、招出來了。圣人真的是視思明、聽思聰,聽話都很會聽,你這一講,他馬上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子貢這個人有點比較喜歡自我吹捧,所以他藉用這兩個同學(xué)他們的特點來請問老師,其實心中有點想要老師肯定肯定自己。子貢也很會說話,子貢言語第一,所以他不直說,借著兩個同學(xué)的特點來請問老師,然后就問問老師是不是子張比子夏要好,因為子張過之。實際上,子貢跟子張是一類人,都是過之。他自己的想法現(xiàn)在招供出來了。
結(jié)果,沒想到老師給他一句斷語,叫「過猶不及」,這是「夫子亦下子貢鉗錘」。所以老師在這里,就順著子貢的意思給他一棒。鉗錘,鉗子和錘子那是比喻,比喻是嚴(yán)厲的教誨。夫子給子貢一個嚴(yán)厲的教誨,我們講當(dāng)頭棒喝,你這過猶不及,別以為你自己了不起,實際上什么都不是,你反正沒到中道,過失是一樣的。批評子貢,同時當(dāng)然也是勸勉子貢,要繼續(xù)努力,不能夠生滿足心,也不能夠生高下心,看不起那些不及者,你過者,跟不及者是一樣的。這也是看出老師善教,學(xué)生善問,老師又善教。言語的藝術(shù),可以說在《論語》里面都是登峰造極了。
【評析】
“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薄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師與商:師,顓孫師,即子張。商,卜商,即子夏。
愈:勝過,強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