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hide]
【來源】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成熟果實(shí)。主產(chǎn)于云南、泰國、緬甸等地,我國云南、廣東、廣 西等省區(qū)也有栽培。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下,除去枝梗,曬干或用硫黃熏過。用時去果皮或連皮。打碎生用。
豆蔻殼、花為白豆蔻的果殼和花,也供藥用。
【處方用名】白豆蔻 白蔻仁 紫豆蔻 豆蔻殼 豆蔻花
【性能概要】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jīng)。本品辛散溫通,芳香理氣,偏行中上二焦之氣滯,尤善行脾肺氣滯,有行氣溫中,化濕消痞,開胃消食的功效。適用于寒濕氣滯,胸悶不暢、脘腹脹痛、不饑嘔吐、呃逆反胃;濕溫初起,胸悶不暢;以及脾胃氣滯,不饑食少、消化不良等癥。此外兼能解酒,還可用治酒醉不醒。
豆蔻殼、豆蔻花,性味、功效與白豆蔻相同,而溫性略減,藥力薄弱,適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嘔惡食少等癥。用量同蔻仁。
白豆蔻、砂仁性味相同,作用相似,均為行氣寬中,化濕除痞,健胃消食之要藥。但白豆蔻芳香氣清,偏行中上二焦氣滯,且溫燥之性亦弱,故還可用于濕溫初起,濕滯偏熱者;砂仁則香濃氣濁,溫燥之性較強(qiáng),偏行中下二焦氣滯,故可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1.用于寒濕氣滯,胸悶不暢、脘腹脹痛、不饑嘔吐、呃逆反胃等癥,常配厚樸、木香、甘草同用,即利膈寬中飲。用于寒濕氣滯,脘腹脹痛,配藿香、陳皮、生姜同用,如白豆蔻湯,或配半夏、丁香等同用,治胃寒嘔吐反胃。還可用于濕溫初起,胸悶不暢,舌苔濁膩等癥,若濕盛者,可配苡仁、竹葉、通草等同用,如《溫病條辨》三仁湯;濕熱膠結(jié)者,又當(dāng)配黃芩、滑石、大腹皮等同用,如《溫病條辨》黃芩滑石湯。
2.用于脾胃氣滯,不饑食少、食積不消、消化不良等癥,常與砂仁、陳皮、神曲等同用,有醒脾開胃之效。
此外還可用治嗜酒中虛,濕傷脾胃,頭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等癥,常與砂仁、澤瀉、葛花等同用,如《蘭室秘藏》葛花解酲湯。
內(nèi)服:3~6克,入煎劑當(dāng)后下;或入丸、散。
火升作嘔、熱證腹痛及氣虛者,均不宜用。
《開寶本草》:“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br>《用藥法象》:“散肺中滯氣,寬膈進(jìn)食。”
《本草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p>
成分:含揮發(fā)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等。
藥理:有健胃、止嘔、增進(jìn)胃腸蠕動、抑菌等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