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也稱“元代戲曲”,即元雜劇(元代的歌?。┖驮⑶煞Q之為元代的新體詩,有套數(shù),小令帶過曲之別)的合稱。由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地超過了元代散曲,所以也有人單把元代的雜劇,稱為“元曲”。元代散曲作家約有二百余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存世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數(shù)四百七十余套。元曲和唐詩、宋詞鼎足,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曲來源于詞,是由詞演化而來,原起 于民間,流傳于歌女伶工之口,用于書寫情懷與歌唱,為通俗文學,后來漸漸形成了一種與詞不同的文學體裁。散曲最早是小令(民間流行的小調),后來變成合調,又變?yōu)樘浊ㄍǚQ套數(shù),亦名散套,也稱大令)。
元曲起源于“蕃曲”、“胡樂”,明代徐渭《南詞敘錄》里曾言:“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痹缙谠鱾饔诿耖g,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元滅南宋后開始廣泛地流傳。在藝術上,元曲繼承了詩與詞的清麗婉轉,又有著自身的獨特魅力。早期的元曲,帶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點,具有通俗性、口語化及北方民歌直率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語言清新。元曲將傳統(tǒng)的詩詞、民歌、方言和俗語,用口語化的方式揉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灑脫、詼諧、率真的風格,含蓄琢練,雅正典麗,意境高遠。元曲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均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又有較大的靈活性。元曲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以增句(同一曲牌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元曲是元朝文學的主流。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云:“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又一盡?!痹y(tǒng)一中國后,政治專權,社會黑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制度遭到了破壞,使古為上品的讀書儒生,淪落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地步,儒士文人,淪落到連普通的匠人和娼妓都不如的地步。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彷徨感,六神無主和無所適從的悲哀,宛若滿天的陰霾般,籠罩在他們的心頭之上。文人內心的苦痛、煎熬,連求生存都成了嚴峻、殘酷的現(xiàn)實,整個社會已經(jīng)處在民怨沸騰的狀態(tài)。
文人們?yōu)榱吮磉_心中的不滿和憤懣,他們開始利用文學的形式,將這種情緒寫成一些作品,流傳于社會。于是,一種直舒胸臆的民間文學迅速興起,這種形式正是曲子與歌劇。因此,在獨樹一幟的元曲中,迸射著一種強烈的反抗情緒。無論是表面上的調侃和自嘲,還是痛快淋漓的嬉笑怒罵;無論是桀驁不馴的豪縱狂狷、無所拘系的放浪形骸,還是隱逸山林以保持獨立自尊的人格,元代的文人們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一種天真絕俗的藝術境界,成為元曲輝煌大樂中的璀璨篇章!
元曲為元代散曲和雜劇的合稱,元代是我國戲曲史上的高峰。元曲四大家,是指四位元代雜劇成就最高的作家,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元代鐘嗣成之《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元雜劇作家之首;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曰:“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 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痹诖艘郧埃艿虑逶凇吨性繇崱沸蛑姓f:“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所作的吊詞中,又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指庾吉甫)。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關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各有不同。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泵鞒踔鞕唷短驼糇V》,卻稱馬致運,“宜列群英之上”,而關漢卿則為“可上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贊鄭光祖而貶低其余三家的。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蓖跫玖?span style="FONT-FAMILY: " lang="EN-US">(清)《曲談》則認為有“關、 白、馬、鄭諸家”。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 “王、馬、 關、鄭”說。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 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都是元初雜劇的大家,代表作分別為《竇娥冤》、《漢宮秋》和《梧桐雨》;鄭光祖則是元后期雜劇大家,代表作為《倩女離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