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初次接觸三國這段歷史還是在上小學時,記得那時吃的干脆面有那種小卡片兒,有一段時間印的是三國人物卡。當時就在學校里興起一場集卡風波,也是在那個時候,我逐漸的被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所吸引。
聊起三國就不得不說《三國演義》了。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時是在初中。真的是興趣使然,語文學的不怎么好的我竟然對這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一點兒都不厭煩,反而看得津津有味。書中的精彩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桃園三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等;有許多經典的戰(zhàn)役,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更有數(shù)不清的英雄人物,像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等。《三國演義》反映了較為真實的三國歷史。但是當我真正去研究三國這段歷史時,卻發(fā)現(xiàn)《三國演義》這本書固然精彩,但很多地方都被羅老師運用了夸張、美化、丑化等手法改編。這導致三國這段亂世中的許多風云事跡、歷史人物形象都發(fā)生了改變,甚至完全顛覆了。
典型的一個人物就是東吳名將周瑜,周瑜可以說是被演義黑的最慘的一個了。年少時的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yè),舉賢任能,赤壁之戰(zhàn)名揚天下。這一切都很好。然而當他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人生從此改變了。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主題就是“尊劉貶曹”,東吳算是配角兒。為了襯托劉方的軍師諸葛亮,羅老師可以說是耗費了心機。原本歷史上毫無過結的周瑜和諸葛亮在演義里變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手?!叭龤庵荑ぁ钡墓适戮晚樦鴦∏榘l(fā)生了~諸葛亮奪走了周瑜的赤壁功勞,奪走了周瑜優(yōu)秀的品格,這還不算,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著他說出了“既生瑜, 何生亮”這句至理名言,臨死前都要在諸葛亮臉上再涂點脂粉。直接將周瑜描繪成了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小人形象。
然而,真正的周瑜是怎么樣的呢?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和孫策是發(fā)小兒,兩人年齡差不多,家庭間也經常走動。孫策剛剛起兵時周瑜跟隨他掃蕩江東,并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年少時隨孫策南征北戰(zhàn),立下汗馬功勞。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zhí)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zhàn)之時,力主抗曹,并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yōu)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赤壁之戰(zhàn)的頭號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zhàn)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并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的戰(zhàn)略,足以體現(xiàn)出一個軍事戰(zhàn)略家的遠見卓識??上е荑び⒛暝缡?,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染病,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
瑜不僅具備杰出軍事才能,還通曉音律?!度龂尽侵尽?/span>周瑜傳》中記載:“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fā)現(xiàn)錯誤,他就要向演奏者相顧,微微一笑,提醒撫琴者,錯音了。因此有兩句歌謠道:“曲有誤,周郎顧?!?/span>
再來看看關于周瑜的歷史評價:
孫權:“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span>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span>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span>
從劉備、曹操、孫權對于周瑜的評價可以看出,周瑜的才干三者都非常清楚。劉備的話意于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系。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zhàn),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于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皩O權也十分清楚周瑜的才干,直到稱帝后還感慨到:“要是沒有周公瑾,我又怎么能稱帝呢!”后來蘇東坡寫赤壁詞的時候說到他的時候,也流露出敬佩和欣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span>
可以說周瑜論出身是士族大家;論容貌是公認的江東第一美男;論才能可謂一代名將;論藝術修養(yǎng):“曲有誤,周郎顧?!?;論道德品質,他將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東吳。這和《三國演義》中的那個氣量狹小、嫉賢妒能,最后被活活氣死的“周瑜”可謂差距甚大。我想,如果公瑾死時非要說一句至理名言,那也應該是:“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吧!
相信讀到這里,對于周瑜這個人物的形象可能又有了其他的認知。然而正史的影響力,遠遠不及永遠的暢銷書、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這也是羅老師的成功之處。如果想真正的了解三國的歷史,本人以為可以參考《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這兩本還是較為史實性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