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學習了舒適區(qū)的知識,說的是人們習慣于用穩(wěn)定的方式處理日常事物。當人們主動或被動地需要跳出舒適圈的時候,就會產生危機。
比如有人打算辭職,認為目前的工作自己做的非常不開心,不想再浪費自己的時間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于是打算辭職,這個時候也會對未來新的工作、新的生活產生焦慮。之前的穩(wěn)態(tài)被打破危機便會產生。我們都聽過“中年危機”這個詞,網上對中年危機的原因解釋如下:
個體在35~59歲,即進入中年之后,產生的生理及行為上的不適應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男性在此階段感受到老化的威脅,女性則在45歲以后進入更年期,生殖能力結束;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家庭中子女開始成家立業(yè),部分工作為青年人接替,這種地位的變化,破壞了他們長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內心矛盾重重,產生焦慮、緊張、自卑等情緒。到中年晚期危機最嚴重,此時他們已離開工作崗位,退休在家,由緊張忙碌突然變得無事可做,活動范圍減小,社會地位下降,使他們感到若有所失、內心空虛。若長期不能解決這種危機,就會使個體心理發(fā)展失調,出現病態(tài)的行為方式。
“危機”這個詞并不是貶義詞,包括“焦慮”也不是方面詞匯,他們都是我們應對危險的防疫機制,毫無危機感和焦慮感的人早就消失了,所有的人都有一定的“危機感”和“焦慮感”。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學會恰當處理它們,不能過度。
危機現象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存在,比如當自己的子女到了青春期,家長說的很多話都不管用了,甚至他們還會對著干,這是孩子自主意識的覺醒,他們渴望被尊重,不希望被支配,而我們家長長期以來都是習慣要求孩子怎么做,當這一套不再起作用的時候,危機感就來了。
當危機感來了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我們不能把危機理解成為單純外界事件,而是一種內生狀態(tài)的過程,從試圖維持之前的狀態(tài)到擁抱新生活的內在轉變。理解這一點對正確處理危機感很重要,如果歸結為外在原因導致我們的焦慮,很多時候我們就會選擇抱怨,而抱怨除了徒增煩惱外,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把危機感理解為內生狀態(tài),就需要我們自己去轉變觀念,告訴自己現在的“痛”是“破”的過程,是為了后面的“立”做準備,要學會“歸零”,現成的所有經驗都是對過去的總結,而今面臨新的問題,需要去嘗試新的做法。這在心態(tài)上就會讓自己更加自由,而不是無止境地去抱怨外在環(huán)境。
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改變自己去擁抱新的生活。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