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幼兒園開學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大多數(shù)寶寶已逐漸適應,但朋友琳琳家的兒子卻依然不愿意去幼兒園。
一開始,琳琳以為兒子也是“分離焦慮癥”,有耐心的時候,便柔聲細語勸慰孩子去幼兒園,沒耐心的時候,便不顧孩子的“吶喊”,丟給爸爸,強行帶走。
后來,兒子不再抗拒去幼兒園,但依然會在每天早上,擔心地看著媽媽:
“媽媽,我去幼兒園,你一個人怎么辦呀?”
看著兒子小大人的樣子,全家人哭笑不得。他們更沒想到的是,孩子過分懂事的背后,隱藏著“親子關系倒置”——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氣的、隨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別善于為父母考慮、特別有自制力的“父母”。
孩子過早懂事,并不是好事
琳琳兒子不想去幼兒園的理由,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某音上被大家羨慕的一段“反向式育兒”的視頻。
視頻中的孩子十分懂事,會為媽媽蓋被子、給手機充電,還會自己關燈、自己換紙尿褲。
《不要小看我》
而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媽媽都是在睡覺的。
看著這么省心的孩子,評論區(qū)一片贊揚,覺得這才是育兒的正確打開方式:讓孩子成為照料者,獨立又省心。
如果偶有一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那的確是親子之間的樂趣。但若出現(xiàn)次數(shù)過多,則代表這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幸福的童年,應該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和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這樣無憂無慮地度過。
這樣的時光,能成就一個人的一生,為一生打上幸福的底色。就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要小看我》
但本應該被照顧的孩子“被迫”成為了照顧者,那么就會出現(xiàn)親子關系倒置的情況。
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會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父母的感受上,從而壓抑自己的感受,長大之后,輕者是進入“假自我”的意識中,重者則會成為重度抑郁患者。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也說:“真自我是以自我的感受為主,而假自我則是以他人的感受為中心?!?/strong>
《不要小看我》
當孩子過早扮演起“父母”的角色,照顧起媽媽的情緒,孩子便會進入“假自我”意識中,并可能會享受這樣的情況。
畢竟,在一堆不懂事的熊孩子面前,懂事的孩子,往往會贏得眾人的稱贊,成為大家眼里“別人家的孩子”。
但孩子的真自我卻會蜷縮在角落里,日復一日,終傷自己。
《不要小看我》
錯誤“撒嬌”,讓孩子過早成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孩子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大人,在家庭中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呢?
一般有下面三個原因:
1、父母在孩子面前過分“示弱”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秀秀的媽媽是一個很孩子氣的人,動不動就會向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緒,這使得秀秀很小便收起自己的情緒,以媽媽的情緒為重點。
有一次,因為車禍,她和媽媽都受傷了,在醫(yī)生用鑷子夾出肉里的玻璃碴時,秀秀忍不住哭了。但是一轉頭,看到媽媽也在旁邊做手術,并也因為疼痛在哭泣。
秀秀突然停下哭聲,開始安慰媽媽,之后的整個過程,哪怕疼得滿頭大汗,秀秀都沒有再流一滴眼淚。
《不要小看我》
媽媽這樣的“弱”,會讓孩子的內心產(chǎn)生不必要的擔心。媽媽在身邊時,會不自覺照顧媽媽,媽媽不在身邊,如上學、上班造成的分離,會十分擔心媽媽。
孩子也會在這樣的擔心中,失去一定的安全感。
2、父母過度依賴孩子
有些父母的夫妻關系并不融洽,不能從對方的身上獲得安全感。
這時便會把這種情感寄托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并產(chǎn)生“感情私有化”,即孩子親近其他人時,會產(chǎn)生“醋意”。
有一位媽媽,因為和丈夫感情不好,便把孩子拉在身邊,企圖用愛填補內心的空洞。但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卻形成了“情感綁架”:
一旦孩子有親近爸爸的跡象,媽媽就會崩潰大哭,說自己可憐;
一旦孩子違背媽媽的意愿,媽媽便會一直抱怨,說自己的付出無人珍惜。
在這樣的情感壓力下,孩子很容易成長為大家眼里“懂事”的孩子,卻也容易壓抑自己的內心,為心理健康留下隱患。
3、養(yǎng)育者過于單一
單一的養(yǎng)育者,也會使親子關系產(chǎn)生倒置。
比如在一個家庭中,主要照顧孩子的人是媽媽,爸爸和其他人都是缺失的,那么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便會更為親近。
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媽媽的辛苦付出,不自覺地心疼媽媽。
如果媽媽再時常有一些抱怨之語,孩子更會向著媽媽,擔心媽媽,覺得自己不在的時候,媽媽會受到欺負。
孩子在這樣的過度思慮中,也會有抑郁的傾向。
孩子的心理健康,從改變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開始
當然,當我們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處于倒置狀態(tài)時,不要一味自責、擔憂,不破不立,改變現(xiàn)狀才是關鍵。
我們可以用下面三個方法,改變這種不良的親子關系。
1、父母減少不必要的語言和情緒
很多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會忽略自己語言、情緒、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對孩子有意無意所開的玩笑,我們常常一笑而過,孩子卻會放在心里,甚至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里,變成一種意識。如作家塞爾日·布洛克便在自己的繪本中說:“我看見媽媽的眼角流下了一滴淚。原來,開學這件事媽媽也不喜歡?!?/span>
孩子雖小,卻擁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會用心感受父母的一舉一動。所以,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首先要從日常言行中改變:
減少撒嬌示弱,減少抱怨伴侶,減少情緒失控。
如有的媽媽深信“撒嬌的媽媽最好命”的言論,便動不動給孩子示弱撒嬌,讓孩子照顧自己。
《媽媽是超人》
適當?shù)氖救?,可以幫助孩子擁有獨立性,但過度示弱,便會讓孩子的內心深種“我媽媽什么都不行”的念頭,然后強行給自己打氣,迫使自己快速成熟,并壓抑自己的感受。
其實,撒嬌示弱是可以有,但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媽媽什么都不行,畢竟,比起一個“長不大”的媽媽,獨立、自信的媽媽,更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2、擴大孩子的人際交往范圍
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商品房中,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結變得淡薄起來。
孩子的交際范圍也十分狹窄,讓孩子多與人接觸,可以避免親子之間的依賴代替社會化情感。
因為家庭因素,洋洋的媽媽是一個人帶孩子,但單一的養(yǎng)育者氛圍并沒有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為洋洋的媽媽總會帶洋洋去參加各種活動,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有機會接觸。
《不要小看我》
在這個過程中,洋洋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也看到媽媽樂觀開朗、自信大方的一面。同時,這也讓洋洋和媽媽的親子關系十分良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組織家庭聚會,如此,就算其他家人沒有直接參與照顧孩子,但也不會讓孩子感到情感的單一。
朋友之間的聚會也可以帶孩子去,這對于親子關系,都是有益無害的。
3、有“度”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太過懂事不是一件好事,太過依賴父母也不是好事。
適度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則是必不可少的。
如有小朋友來家里時,放手讓孩子去招呼,像小主人一樣,擁有自主性,孩子能在其中得到鍛煉;孩子空閑的時間,也不要過多去干涉,讓孩子擁有自由支配的權力,這會使孩子得到不一樣的思維鍛煉。
當然,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要配合孩子的成長軌跡,不要過于參考別人的孩子,用“內卷”的心態(tài),往往會適得其反。
思想家艾默生說:
“所謂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質上的豐富,乃是充滿'愛’、'了解’和'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的家庭?!?/span>
好的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可以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出現(xiàn)問題時,及時調整養(yǎng)育方式,是最明智的選擇。
作者:問心淺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