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馬山無山自有仙,
水不在深,平水有水豈無龍?
筆游馬山,興會淋漓;回眸平水,舊情翻涌。
我與馬山本無約會,是馬山人金華定給我牽了線,使我與馬山結(jié)了緣。但我與平水卻有一段舊情,這段六十多年前的往事,至今還鮮活地馳騁在我的記憶中。
那是我的初中年代,大概是1956年畢業(yè)后的暑期,在班上好朋友、平水人張培江召喚之下,幾個小同學興致勃勃地跟隨他步行到了平水。當時的平水可說是窮鄉(xiāng)僻壤,然而在我們這些“大紹興”的城里人眼中,卻是一個山光水色的世外桃源。最快樂的事,是大家在小主人的帶領(lǐng)下,來到一條兩山夾峙的大江邊。
這條江啊,比我家門口的酒壺橋河和一初門前的漁花橋河,不知要寬多少倍。而且與城里那兩條泛著墨綠色的渾濁河水相比,這條江的水面清澈得如同一塵不染的玻璃棧道,一眼就能看到河底龍王的宮殿。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原來傳說中的龍宮,竟是用鵝卵石建造的,要不河底怎么會平鋪著一片圓滑的鵝卵石呢?不像我家門口那條小河,底下全是污泥——我因為失足掉下過一次河,記憶難忘。小小的腦瓜對此“十萬個為什么”的難題,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這片玻璃并不是平平整整,而是泛著粼粼微波。尤其當一排竹筏劃過時,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觀看艄公點篙撐駕的竹筏緩緩經(jīng)過,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種難得的見識和享受。而更美好的享受是小主人帶著我們赤足下水,那清涼的河水啊,就像從腳底沁入心脾的一股清風,剎那間就驅(qū)散了蒸騰的暑氣,真是愜意。而足下那一顆顆鵝卵石,踩上去也真叫舒服。
兒時的記憶真切而永恒,倒是眼前的事物常如過眼云煙。培江的一次好客行為,足以令小客人牢記一輩子。也就是這次對我們來說不啻于“長途跋涉”的旅行,讓我第一次走進了平水一條江——后來我才知道它叫平水江,或若耶溪。
錦繡之地平水在紹興東南,據(jù)傳此地名之由來是因舊時紹興北部濱海,海潮漫至其地而止。平水風光旖旎,更有一條以“一覽眾山小”優(yōu)美景色而著名的溪流,就是若耶溪。
若耶溪是平水江的原名,江名歷來又有多個別稱。傳說越女西施曾在溪上浣過紗,故名浣沙溪。東漢大臣劉寵在出任會稽郡太守時,政績卓著,操守廉政。當他去郡之際,若耶父老各持百錢出送,聊表心意。劉寵推辭不得,就各受一文,在出山陰縣界后,把錢投到了江里。若耶溪水自從劉寵投錢后,變得更加清澈了,后人因此稱為“錢清江”、劉寵溪。唐代大臣、書法家徐浩游此溪,不滿溪名,嘆曰:曾子到勝母巷,因名字對母親不敬所以不進去,我怎能游若耶之溪呢!遂將溪改為五云溪。這條越中大溪離州治最近,又稱越溪。唐詩人宋之問的《泛鏡湖南溪》,是若耶溪的支流。
東漢太尉、會稽山陰人鄭弘,一天在山中砍伐柴薪,拾得一支箭,不久有人前來尋找,鄭弘就將箭還給了找箭人。找箭人問鄭弘需要什么?鄭弘認出他是神仙,就請求說:“老百姓經(jīng)常因為若耶溪運柴薪而犯難,希望能夠為民清晨吹南風,傍晚吹北風。”后來果然如愿以償,若耶溪的風至今依然如故,民間稱譽為“鄭公風”,若耶溪下游亦被稱為樵風涇。神奇的樵風涇留下了不少歷代詩文,明詩人黃汝亭詩曰:
水南門外耶溪東,多少游人棹短篷。
一自仙郎移羽箭,晚風歸去趁樵風。
早在唐、宋之前的千余年中,若耶溪就被認為是一幅迷人的畫,一首動人的詩。在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上記載:“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shù)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猿狖驚心,寒木被潭,森沉駭觀。上有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惠連常游之,作連句,題刻樹側(cè)。麻潭下注若邪溪,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
在長江、黃河面前,若耶溪大概只能稱作一條小溪。然而這一條被歷代詩人歌詠不絕的若耶溪,卻敢于向兩條大江叫陣,與之較量你歌還是我歌多,就如村姑劉三姐與大秀才對歌一樣。歷代不知多少文豪大家,先后泛舟若耶溪上,在玻璃般的水面上留下多少麗詞佳詩。千帆過罷又來新帆,撒下太多詩篇,小溪難道能載動這么多歌,詩歌的船帆是否會把晶瑩的玻璃壓碎呢?
詩人們來到若耶溪,你歌唱罷我歌起,前唱后和,妙句滿河。南朝梁詩人王籍,因其《入若耶溪》一詩而享譽詩史,其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句,動靜相襯,妙筆生花。唐詩人獨孤及的“萬山蒼翠色,兩溪清淺流”、丘為的“一川草長綠,四時那得辨”、崔顥的“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朱慶馀的“鳥飛溪色里,人語棹聲中”以及宋詩人王安石的“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shù)逐人來”等等,無不是精心琢磨的描繪若耶溪兩岸美麗景色的佳句。
在古代文人的詩中,若耶溪總與越女連載一起,留下的不僅是景,而且景中含情。唐孟浩然的“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李白的“鑒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若耶溪畔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的詩句,都具有美好的生活蘊涵。唐會昌年間,一位若耶溪女子隨夫西入函關(guān)。夫歿,東還,邈然無依,一日過三鄉(xiāng)驛,感慨題詩曰:“昔逐良人西入關(guān),良人身歿妾空還。謝娘衛(wèi)女不相待,為雨為云歸舊山。”后和之者多至十人。
相傳若耶溪還與勾踐滅吳興邦的宏偉大業(yè)有關(guān)。越國鑄劍名匠歐冶子鑄造的青銅劍馳名天下,成為越人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相傳歐冶子在若耶山鑄過劍,而西施也在若耶溪浣過紗,當唐詩人李紳漫步溪頭時,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美人倩影遠逝,名匠鑄爐焉在?懷著崇敬和感嘆之情,詩人吟下一首《若耶溪》詩:
嵐光花影繞山陰,山轉(zhuǎn)花稀到碧潯。
傾國美人妖艷遠,鑿山良冶鑄爐深。
凌波莫惜臨妝面,瑩鍔當期出匣心。
應(yīng)是蛟龍長不去,若耶秋水尚沉沉。
“秦峰蒼翠,耶溪瀟灑,千巖萬壑爭流。”這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于元豐二年(1079年)在會稽省親時,寫下名篇《望海潮》的開頭之句。古城有景,景必含廟,然而在風景如畫的古越,后人幾乎看不到名寺古剎,何故?
其實不然,在古代越中曾經(jīng)名剎林立,廟宇眾多。而其中位于平水鎮(zhèn)寺里頭村秦望山麓腳下一個狹長山谷里的云門禪寺,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清幽脫俗的佛門勝境。
始建于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的云門寺,據(jù)載本為王羲之七子、中書令王獻之的舊宅。某夜王獻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屋頂突現(xiàn)五彩祥云,他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下詔賜號,將王獻之的舊宅改建為云門寺。史上頗負盛名的云門寺,既是書法圣地,又是佛教中心,而且環(huán)境幽雅,傳說神奇,因此引歷代無數(shù)詩人到此尋訪住宿。其中唐朝就有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杜甫、杜牧、宋之問、崔顥、方干、靈澈、嚴維、秦系、元稹、劉長卿、韋應(yīng)物、蕭翼、王勃、王維、賀知章、元稹、白居易、梁蕭等,宋朝有范仲淹、陸游、蘇東坡、蘇舜欽、王安石、辛棄疾等。詩人們吟詠云門寺的詩篇,據(jù)粗略統(tǒng)計不下于五十篇。唐代一位無藉藉名的會稽詩人秦系,留下一首出色的《云門山》詩,描述了云門寺層層疊疊的秀色:
十峰游罷古招提,路入云門峻似梯。
秀氣漸分秦望嶺,寒身猶入若耶溪。
天開霽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互萬畦。
多少靈蹤待窮覽,卻愁回馭日平西。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三月上已日,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學家王勃,還在云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過一次仿效王羲之等人在蘭亭的修禊盛事。這位年輕才子仿《蘭亭序》寫了篇《修禊序》,其中寫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于郊原。片片仙云遠近,生于林薄。雜草將發(fā),非止桃溪。遲鳥亂飛,有余鶯谷。王孫春草,處處皆青。仲統(tǒng)芳園,家家并翠。”又一次大規(guī)模茶宴聯(lián)唱活動,于代宗大歷四年(769年)在云門山舉行,鮑防、嚴維等五十七位詩人寫下十余首聯(lián)句、唱和詩篇。
云門寺名氣之大,還由于中國文化史上幾則傳誦不絕的故事發(fā)生于此。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苦練書法最終成名的“退筆?!迸c“鐵門檻”、以及唐太宗計賺珍藏在云門寺的《蘭亭集序》真跡,都成為云門寺之絕唱?!短m亭序》是王羲之家族的傳家寶,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智永手中后,沒有子嗣的智永又將這一祖?zhèn)髡姹緜鹘o了弟子辨才和尚。其時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正在重金懸賞索求《蘭亭序》這一書法珍寶。據(jù)說在獲悉真本藏所后,唐太宗三次召見辨才,因辨才始終詭稱真本已在戰(zhàn)亂中散失,遂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喬裝為潦倒書生,到云門寺拜訪辨才。在弈棋吟詠、酒酣耳熱之際,辨才得意忘形地夸耀其手中珍藏,出示了懸于屋梁的《蘭亭序》真跡,被蕭翼乘隙盜回長安,并致辨才痛心疾首,驚悸而亡。從此《蘭亭序》成了深藏于唐宮的稀世國寶,據(jù)傳唐太宗去世之后,原跡也陪葬昭陵,與他共寢地宮。蕭翼在此留下兩首詩作,其中《留題云門》一詩曰:
絕頂高峰路不分,嵐煙長鎖綠苔紋。
獼猴推落臨巖石,打破下方遮日云。
(右圖“顯圣寺”應(yīng)為“平陽寺”)東漢末年,佛教在會稽境內(nèi)興盛起來,使若耶溪成為眾多高僧云游止息之地。東晉以后,各路高人大師在平水找到了立命安身之所,開始結(jié)廬修舍,傳教授徒。于是昌原寺、云門寺、嘉祥寺、重華寺、日鑄寺、大闡寺、靈峰寺、平陽寺等相繼興建。東晉南朝至隋唐時期,若耶溪畔不僅是文人騷客游吟之勝地,也成為高僧名道隱逸之佳處。平水寺院一時名聞遐邇,最著名的莫過于云門寺、嘉祥寺。
嘉祥寺是越中名寺,眾多高僧先后在此住錫,最有名的是慧皎和吉藏。南朝梁代上虞人慧皎,著述并開創(chuàng)佛教《高僧傳》之先河。陳、隋、唐時期高僧、中國佛教三論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吉藏,曾住錫十余年,眾多信眾前來聽經(jīng),使當時“禹穴成市。”其弟子中有一朝鮮僧人慧灌,從吉藏巡禮求法,學成后去日本,創(chuàng)日本三論宗,嘉祥寺也成了日本三論宗的宗本山(祖庭)。
唐中后期的滅佛運動,一度使境內(nèi)的佛教寺院毀圯。直到明末清初,平水的顯圣、平陽兩寺復興,使境內(nèi)佛教呈中興之勢。顯圣寺在玉笥山,明萬歷年間,會稽人、國子監(jiān)祭酒陶望齡等請高僧圓澄主寺,法席大盛,聽眾常達數(shù)千。經(jīng)后代傳承而自成云門一系,被后人譽為“明代曹洞宗中興祖師”,顯圣寺也成為曹洞宗中興之地。
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平陽寺在化鹿山,當時有順治皇帝之師、臨濟宗弘覺國師木陳道忞歸隱化鹿,圣祖下詔在那里敕建寺院,于是建成規(guī)模宏偉的大剎,并成為臨濟宗在紹興的重要傳承地。平陽寺以“三寶”一奇觀而稱奇,三寶者,乃弘覺國師留下的血書《法華經(jīng)》、康熙賜的田黃缽及紅綢袈裟;一奇觀則為寺內(nèi)藏經(jīng)樓建造歷三百余年竟無塵垢。平陽寺無塵之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高峽出平湖”,1964年完工的會稽山天池(平水江水庫),讓古鎮(zhèn)平水又錦上添花。
此湖東為平陽寺,西是云門寺,秦望山、云門山、化鹿山環(huán)湖而立。湖周群山環(huán)抱,重巒疊嶂,湖上碧波蕩漾,波光嵐景,無異于人造天池。湖濱淺水游魚可數(shù),使游人有如讀柳宗元《小石潭記》之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湖岸沙灘則為天然浴場。水庫中有三座形狀優(yōu)美、大小各異的小島,自南到北曰湖心島、狗頭島和蛤蟆島。水庫西部又有文將軍山、武將軍山、蝦公山互為鼎立,與東部三島遙相呼應(yīng),融湖光山色于一體。
在平水境內(nèi),值得令人瞻仰的還有三處名人故居(紀念館):一是與徐錫麟同在安慶起義犧牲的辛亥志士陳伯平故居,二是故居內(nèi)辟有同為平水人的現(xiàn)代詩人、文學家劉大白紀念室,三是位于平水鎮(zhèn)越崎中學內(nèi)的平水同康村人孫越崎紀念館。
說起來很榮幸,我與中國現(xiàn)代能源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煤油大王”的孫越崎,曾有一面之交并與之侃侃而談。
屬于世界級特大水利工程的三峽大壩建設(shè),在歷經(jīng)長期的論證、爭論后,80年代重又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方案在“兩會”特別是全國政協(xié)大會上始終未能通過。對于這件事關(guān)科技、經(jīng)濟、民生的大事,時任科技導報社總干事的我不能坐視不管,于是經(jīng)陳云夫人于若木介紹,約見了國家科委政策局局長吳明瑜。吳明瑜建議我可以找《科技導報》社委錢偉長談一談,于是我跑到木樨地大街部長樓找到錢偉長的家。當我剛向他說明來意后,錢偉長夫人示意他別亂說,使他欲言又止,就將我拉到一邊對我說:“孫越崎就住在我隔壁,我陪你去找他,你不妨與他談?wù)??!闭f罷就領(lǐng)我走進孫越崎家。
錢偉長把我介紹給孫越崎后就告辭了,留下我們兩人開始一段濃濃的鄉(xiāng)音交談。一聽到我的來意,年逾九旬的孫越崎發(fā)出爽朗的笑聲,坦率地向我闡述了他的觀點,毫不隱諱他是一個堅定的反對者。時近中午我們不可能深談,我請孫越崎為《科技導報》寫一篇文章,孫越崎說:“不必寫了,你向政協(xié)把我的那篇'萬言書’借來看一看就知道了?!彼牢沂菬o權(quán)去借用的,答應(yīng)由他自己去要來后給我看。幾天后,我接到全國政協(xié)秘書處的電話,通知我孫越崎的“萬言書”是不能外借的,斷了我急欲一讀的念頭,于是此事也只好不了了之。
初中好友張培江早已離開老家,少年趣事依然縈繞眼前,恍如昨天。然而高中同窗董祖儀卻又入住平水,使我在前些年得以數(shù)次重訪這山明水秀之地。不過來去匆匆,每去只能足不出戶與老同學促膝長談,再無到若耶溪觀賞美景的機會了。2015年10月22至25日的一次同學聚會中,應(yīng)董祖儀熱誠相邀,將地點定于平水、王壇,總算在古稀之年又一次品嘗到了平水的特色“野味”。
但愿平水古鎮(zhèn)堅持一“古”到底,但愿若耶溪水繼續(xù)一“流”永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