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于合集#《道德經(jīng)》精讀65個
本內(nèi)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著尊重原文為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tǒng)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lián),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nèi)容的態(tài)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道德經(jīng)》: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德經(jīng)》的開篇。
老子提出“上德”與“下德”的區(qū)別。上德體現(xiàn)為“無為”,下德的體現(xiàn)是“有為”。
上德,就是最高的德行,它不用刻意去表現(xiàn),才是真正的德。
而下德,是刻意在求德,是有意為之的,就是還沒達到真正的“德”的境界。
在老子看來,“道”的屬性表現(xiàn)為“德”,只要合于道的特性,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特性,就是“失德”。
道與德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而區(qū)別在于德是道在事物上的體現(xiàn),德可以分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能達到與道一致的精神。
后面老子就提出,失道了,就會出現(xiàn)德,這個得指下德;失德了,就會出現(xiàn)仁;失仁了,就會出現(xiàn)義;失義了,就會出現(xiàn)禮。
而禮的出現(xiàn),也是代表著混亂的開始。當整個社會體系失去了道,失去了秩序了,仁義禮就會出現(xiàn)了。
繼續(xù)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
一:即“道”。
表達以往得到“道”的。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天因得到“道”而清明,地因得到“道”而安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神因得到“道”而顯靈,河谷因得到“道”而充盈。
這里老子把“道”,已經(jīng)居于神靈之上了。這里的神也只是一種比喻,不是真表達有神的存在,而只是體現(xiàn)層次。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萬物因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因得到“道”了,而得以天下安定。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其致之:推而言之,所以。無以清:無法清明。
以此推論而言,天如果得不到清明,恐怕就會崩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地如果得不到安寧,恐怕就會崩塌。
神無以靈,將恐歇;
神如果不顯靈,恐怕就會消亡。
谷無以盈,將恐竭;
河谷如果不能充盈,恐怕就會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萬物若不保持生長,恐怕就會滅絕。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蹶:坍塌,垮臺,傾覆。
侯王若不能公正,政權就會敗落。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根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
不谷:不善。
因此侯王自稱,自稱孤家、寡人、不谷。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侯王這樣的行為,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豈不是嗎?
所以至高的榮譽是無須贊譽的。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得“道”者不要求像尊貴的美玉,而追求像石頭那樣堅韌質(zhì)樸。
在這里,老子給“道”用了一個新名詞,“一”。
這個“一”,就是代表“道”。
老子說,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只有得到這個“一”,才能得以延續(xù),得到“一”,才能避免各種危難。
前半段先提出道的作用,說明道是構成一切天地萬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這里重點要傳達的,是管理者的修為,侯王的得道。
前半段是鋪墊,后半段是重點,告訴侯王應體道的低賤之特性。
就是說為政者要能處下、居后、謙卑。
侯王統(tǒng)領天下,率萬眾,但自稱寡人、孤家,君主貴為人上人,但自甘低賤,不自我為貴,不自我炫耀,結果反而不貴自貴,不榮自榮。
求道之人,應能“珞珞如石”,質(zhì)樸無華,堅實莊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