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解讀 太陽病脈證33---34
文/敏敏
第二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
第33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這一條是承上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的證治。
本條與上條同是二陽合病,上條是必自下利,本條是不下利但嘔,說明二陽合病不一定都下利。二陽合病出現(xiàn)不下利但嘔,或者臨床上會遇到下利與嘔吐并作,這是表邪不解,閉郁氣機,升降失調(diào),導(dǎo)致腸胃功能紊亂,不是上吐就是下利,或者吐利并見。臨床上表證不解影響里氣不和的情況很多見,如麻黃湯證的嘔逆、桂枝湯證的干嘔、葛根湯證的下利、葛根加半夏湯證的不下利但嘔等。這類表證西醫(yī)稱腸胃型感冒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跟上面那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那就是不對頭了,不是嗎?所以上面他是個倒裝句,是「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這才能用葛根湯。所以下一段他這個就又說了,這個葛根湯呀他還可以加味,也是表里同時有病呀,但是他不是下利,而是「但嘔」,嘔就是嘔吐。那么用這個葛根湯呢,就得加半夏,我們說半夏治嘔。當然這個嘔也是以表證出現(xiàn),以太陽病出現(xiàn),就是和我們解釋上一段一個意思,就是這個病呀打算從表解。
古人把這個嘔也看作里邊,屬陽明,所以也說是太陽陽明合病。那么我們通過臨床的實踐證明,這個葛根湯加半夏不只治這個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如果也下利也嘔怎么辦呢?也用這個,這也行的。因為這個葛根湯呀,他就治下利而現(xiàn)太陽病,同時如果有嘔,加半夏就行了,根據(jù)這個加減的規(guī)律,也可以這么樣子理解,事實呢也確實是這樣的。
那么另一個問題呢,我們也應(yīng)該注意,這個葛根湯不是治下利嘛,不過葛根這個藥呀,這個方劑是用他為主呀,量也大。而這個葛根是一個寒性的藥,它是甘寒的,所以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說它:「治身大熱,消渴」,它起這個作用的。這個藥于胃不這么合適,所以我們平時用葛根湯的時候,要是這個人胃不好,你也要加半夏,這個半夏能夠去水,因為這個胃虛愛停水的,同時半夏是與甘藥一起發(fā)揮健胃作用,所以我們用葛根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一點。那么這個人就是不嘔,他這個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這個是我們在臨床實際應(yīng)用的時候要知道的這種問題。
那么這個葛根湯加半夏的煎服法根上面的葛根湯是一樣,我們凡是有麻黃要煎的話,都是要先煮麻黃,葛根這個藥同樣先煮的,因為葛根這個藥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時與麻黃一起煎,然后把上頭的沫撇出去,然后再加旁的藥,凡是用麻黃都要注意這一點。這個方劑就不用細解釋了,知道葛根湯了,這個葛根加半夏湯是個加味的辦法了,半夏治嘔咱們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治這個葛根湯證而嘔者,我們這個樣子來領(lǐng)會這個方劑的應(yīng)用就可以了。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ji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 (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注:成本半夏半斤。
第34條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這一條其實是誤治后的變證。
“太陽病,桂枝證”,應(yīng)當用桂枝湯,醫(yī)生不用桂枝湯解表,反而用瀉下法治療,造成下利不止。這里用“遂”字表因果關(guān)系,可以當“于是”講,就是下利于是不止。同時這個“遂”字與上文還有連帶關(guān)系,就是由于醫(yī)生瀉下,緊接著泄利不止。
在《傷寒論》中,有多處用“醫(yī)反”一詞,是斥責醫(yī)生的口氣,就是醫(yī)生犯不應(yīng)當犯的治療錯誤。脈促者,表未解也,這里的“促”是急促的意思,而不是數(shù)而一止的促脈,脈促說明表邪的不解,里熱亢盛,病氣不衰,所以提示“表未解也”。不要片面地見到脈促就認為是里熱,而忽略表邪未解。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熱下利,這是里熱夾表邪的下利,稱“協(xié)熱利”。表邪束肺,加之里熱迫肺故喘,里熱逼迫津液外泄故汗出。表里皆熱,不但協(xié)熱下利、喘而汗出,發(fā)熱、大便黏穢、惡臭、暴注下迫、肛門灼熱也自在言外。
這個太陽病呀,本來是桂枝證,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脈緩這類病就是應(yīng)該用桂枝湯。那么治病的這個大夫呀,他不知用桂枝湯,而反用下法,給吃瀉藥,這錯了。一吃瀉藥呀,他里邊本來沒病,一吃瀉藥呀里邊就虛了,那么外邊這個外邪乘虛就進里頭去了,所以就發(fā)生「利遂不止」。
這個外邪就是熱邪呀,古人管這個叫協(xié)熱利,這個熱協(xié)同下藥而做下利不止,這叫協(xié)熱利。那么他這個是誤治造成的了,由于誤治不但造成協(xié)熱利、利遂不止,同時呢這個表也沒解,所以這個脈促。
脈促咱們講過了,指得是這個寸脈浮,脈浮在前,其病在表呀。這個表證的時候,關(guān)以前的脈是要浮的。所以這個促脈呀,他又迫近于上又迫近于外,就是寸脈獨浮的這么一種脈。那么現(xiàn)在這個脈促,證明這表還沒解。本來應(yīng)該用桂枝湯汗以解之,這個大夫給吃瀉藥,一方面引邪入里而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也未解,所以脈現(xiàn)促。
「喘而汗出者」,這個是表里俱熱呀。凡是熱都往上,熱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這個汗出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里頭熱也使他出汗;另一個是那原本桂枝湯證就沒解,也是出汗。那么這要怎么治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我們方才說了,葛根這個藥呀有治下利的作用,同時你大量用也解表,解表解肌嘛,那么這個由于里邊有熱,所以他用葛根這個清涼性的解表藥,另外葛根他還能夠治消渴,也就是他能補些津液,所以葛根這個是補胃的一個收斂藥,它有治下利的作用。那么葛根配合這個黃芩、黃連呢,一方面去熱,一方面治利。這個黃芩、黃連咱們常用啊,治下利用苦寒藥,只要是熱利就行,像白頭翁湯啊,這都是用苦寒藥。
可是苦寒藥不全治下利,梔子就不行,所以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的它都有收斂的作用,所以它能夠治下利。那么梔子不行,大黃更不行了,雖然也是苦寒的藥,所以苦寒藥咱們也得分析。
那么這個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大量用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黃芩、黃連來治協(xié)熱下利;那么這甘草呢,咱們常說它是調(diào)百味,其實它也起作用,它治急迫,你們看看這個癥急迫不,「下利不止,喘而汗出」,這都有急迫的癥狀,這個病現(xiàn)急迫之情,這個時候都用甘草,甘草治急迫啊。
所以這個方劑,治表不解,里有熱,而且下利不止。它這個里熱,是熱它往上,所以它反而汗出。那么這個方劑,也很好理解,它以葛根為主藥,葛根伍以甘草,它是解肌、解表;伍以黃芩、黃連而治邪熱下利。那么葛根也要先煮,但是不用去沫子。麻黃去沫子是因為麻黃這味藥這個沫子啊,有點副作用,上面這個沫子,使人頭暈,所以用麻黃的時候要去沫子。葛根這個藥呢,溶解于水的時間比較久一點,所以它先煮。在一般治痢疾的時候,要有表證不可以用葛根湯,這種下利有用葛根芩連加甘草的機會,尤其是小兒痢疾的時候用這個方子的機會挺多。不過這葛根用少了,它不起解表作用的。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這是解表清熱方。葛根味辛涼,解表清熱,生津止渴止泄,用量多達半斤,并且先煎,意在側(cè)重清腸熱下利;黃芩、黃連清里熱,堅陰止利;甘草和中扶正,甘緩其泄利不止。分溫再服,是分兩次適寒溫服的意思。
張馨勻,一個愛好文字
中醫(yī)的女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