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卷四\太陽方]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湯主之。又發(fā)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歌曰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復方全。(生姜、大棗、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湯之半蔚按。小柴胡湯解見本方。此言傷寒六七日。一經(jīng)已周。又當太陽主氣之期。其氣不能從胸以轉出。
[卷四\太陽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识粐I。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湯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復歌曰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張令韶曰。傷寒五六日。厥陰主氣之期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已發(fā)汗而復下之。則逆其故渴。無樞轉外出之機。故不嘔。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頭也。少氣欲樞轉而不能。故有往來寒熱之象也。厥陰內屬心包而主脈絡。故心煩。此病在太陽而涉厥陰之氣。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故曰此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黃芩。轉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
牡蠣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蔞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后中氣虛矣。故用干姜、
[卷四\太陽方]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黃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三兩姜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師于此證。開口即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證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陰主氣之期。
厥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也。芩、連大苦以降天氣。姜、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否而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證起于嘔。取半夏之降逆止嘔如神。亦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離其宗如此。
[卷四\太陽方] 附結胸臟結痞證辨
結胸為陽邪。臟結與痞為陰邪。但臟結結于下。痞結結于上也。結于下者感下焦陰寒之氣化
[卷四\太陽方]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錢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歌曰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表證全除盡。里氣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陽為天。天連于水。太陽中風。風動水氣。水氣淫于上則嘔逆。水氣淫于下則下利。水氣聚于心下。則為痞且硬滿引脅而痛也。其人汗出。頭痛。干嘔短氣。汗出等證。宜辨。若惡寒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惡寒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湯。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決水邪。大傷元氣。柯韻伯謂參、術所不能君。甘草又與之相反。故選十棗以君之。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養(yǎng)。一以使谷氣內充。一以使邪不復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卷四\太陽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痞證分歧辨向趨。關浮心痞按之濡。大黃二兩黃連一。麻沸湯調病緩驅。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內陷之邪與無形之氣搏聚而不散也。脈浮在關以上。其勢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陰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為熱痞也。方用大黃、黃連大苦大寒以降之?;鸾刀陨?。亦所以轉否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漬。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氣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謂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也。
[卷四\太陽方]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愚按。麻沸湯漬者。微取氣不取其味也。)歌曰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復惡寒者。復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陽本寒甚而標陽大虛而欲外撒也。治傷寒以陽氣為主。此際豈敢輕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黃、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陰之本熱。又恐亡陽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溫。
以溫太陽之標陽。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欲其熟而性重。三黃蕩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卷四\太陽方] 生姜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此湯主之。
生姜(四兩)甘草(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汗余痞證四生姜。(太陽寒水之邪傷于肌膚之表者從汗而解。入于軀殼之里者不從汗次男元犀按。太陽為寒水之經(jīng)。寒水之氣傷于外者。可從汗而解之。寒水之氣入于里者。
不心法統(tǒng)共之證。陳平伯云。君生姜之辛溫善散者宣泄水氣。復以干姜、參、草之甘溫守中者培養(yǎng)中州。然后以芩、連之苦寒者滌熱泄痞。名曰生姜瀉心。賴以瀉心下之痞。而兼擅補中散水之長也。倘無水氣。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不涉中虛。亦無取干姜、參、草之補中。
要知仲景瀉心湯有五。然除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皆隨證加減之方也。
[卷四\太陽方]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蜌馍夏?。
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下余痞作腹雷鳴。甘四姜芩三兩平。一兩黃連半升夏。棗枚十二擘同烹。
陳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實熱。但以妄下胃虛。客熱內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氣愈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此非稟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緩中。方名甘草瀉心。見泄熱之品得補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芳尹湯液所制。治狐惑蝕于上部則聲嗄者。方中有人參三兩。
[卷四\太陽方]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糧(一斤)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赤石余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張令韶曰。石性墜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僅固澀也。下焦?jié)趧e汁而滲入膀胱。故利不止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韻伯曰。甘、姜、參、術??梢匝a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脫。此利在下焦皆土之精氣所結。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知此證土虛而火不虛。故不宜于姜、附。若濕甚而虛不甚復利不止者。故又當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藥。
皆稟
[卷四\太陽方] 旋覆代赭湯
治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生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內臺方代赭石五兩。半夏止用二兩。)歌曰五兩生姜夏半升。草旋三兩噫堪憑。人參二兩赭石一。棗十二枚力始勝。
俞麟州曰。此即生姜瀉心湯之變法也。夫二條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姜瀉心湯重在水氣下趨而作利。旋復代赭湯重在胃虛挾飲水氣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氣下趨而利者。必用生姜以散水。胃虛挾飲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鎮(zhèn)逆。二條對勘。益見仲景制方之妙。
羅東逸云。此方治正虛氣不歸元。而承領上下之圣方也。蓋發(fā)汗吐下后。邪雖去而胃氣之虧損亦多。胃氣既虧。三焦亦因之而失職。陽無所歸而不升。陰無所納而不降。是以濁邪留滯。伏飲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方中以人參、甘草養(yǎng)正補虛。姜、棗和脾養(yǎng)胃。所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氣之甘而沉者。使之斂浮鎮(zhèn)逆。領人參以歸氣于下。旋復之辛而潤者。用之開肺滌飲。佐半夏以蠲痰飲于上。茍非二物承領上下。則何能除噫氣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觀仲景治下焦水氣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湯鎮(zhèn)之。利在下焦大腸滑脫者。
用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卷四\太陽方] 桂枝人參湯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之。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術(三兩)干姜(三兩)甘草(四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人參湯即理中湯。加桂后煎痞利嘗。桂草方中皆四兩。同行三兩術參姜。
蔚按。太陽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未有不致虛者。里虛則外熱內陷。故為協(xié)熱利不止。協(xié)。
合也陽之氣因誤下而陷于下。則寒水之陰氣反居于陽位。故為心下痞硬??膳c甘草瀉心湯條。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句互參。方用人參湯以治里虛。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納者。欲其于治里藥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與葛根黃連湯同一誤下而利不止之證也。而寒熱各別。虛實對待??捎诖嘶⒅1艘驅崯岫们逍?。此因虛邪而從補正。彼得芩、連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
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卷四\太陽方]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有寒也。當吐之。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按。內臺方有昏憒者亦不可吐句。)歌曰病在胸中氣分乖。咽喉息礙痞難排。平行瓜豆還調豉。寸脈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陽之脈連風府上頭項。今云不痛不強者。不在經(jīng)脈也。太陽之氣出入于心胸。
今云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氣欲從太陽之氣上越也。寸脈微浮者。氣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氣不在經(jīng)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氣升。能使心腎相交。即大吐之頃神志不潰。此所以為吐法之神也。又論云。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在胸中。心下滿而煩。
饑不四達解之。甚為簡妙。
[卷四\太陽方] 黃芩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四\太陽方]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不下利而嘔者。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棗枚十二守成箴。二兩芍甘三兩芩。利用本方嘔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證俱不用芍藥。惟此方權用之以泄陷里之熱。非定法也。
張令韶曰。此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而下利與嘔也。合者彼此協(xié)議。非如并者之歸并于此也。
太陽主開。少陽主樞。太陽不能達樞以外出。而反從樞以內陷。故下利。與黃芩湯清陷里之熱。而達太陽之氣于外。若嘔者。少陽之樞欲從太陽之開以上達也。故加半夏、生姜。宣達其逆氣。以助太陽之開。
[卷四\太陽方]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方主之。
黃連(三兩)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半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腹疼嘔吐藉樞能。(少陽為樞。)二兩參甘夏半升。連桂干姜各三兩。棗枚十二妙層層。(一本。甘草三兩。)王晉三曰。此即小柴胡湯變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熱嘔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氣阻遏陰陽升降之機。故用人參、大棗、干姜、半夏、甘草專和胃氣。使入胃之后。聽胃氣之上下敷布。交通陰陽。再用桂枝宣發(fā)太陽之氣。載黃連從上焦陽分瀉熱。不使其深入太陰。有礙虛寒腹痛。
[卷四\太陽方] 桂枝附子湯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大棗(十二枚)生姜(三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棗方中十二粒。痛難轉側此方探。(此方藥品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但分兩之輕重不同。其主治亦別。仲景方法之嚴如此。)
[卷四\太陽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按即上方加減。故論中云一方二法。
白術(四兩)甘草(二兩)附子(三枚炮。)大棗(十二枚)生姜(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
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爾。法當加桂四兩歌曰大便若硬小便通。脈澀虛浮濕勝風。即用前方須去桂。術加四兩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轉側。風濕病也。前方治風勝于濕。此方治濕勝于風。)蔚按。師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之邪盛也。濕淫于中。
無方主桂枝。為風勝于濕。風為天之陽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術。為濕勝于風。
濕為地之陰邪。主白術之苦以燥之。或問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陰濕土喜燥而惡濕。濕傷脾土。則不能輸其津液以入胃。師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補中之術也。
且濕既去而風亦無所戀而自除。經(jīng)方無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太陽方]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兩)白術(二兩)桂枝(四兩)附子(二枚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摺R朔吆蠟槭肌#ㄑ猿醴?。)歌曰術附甘兮二兩平。桂枝四兩亦須明。方中主藥推甘草。風濕同驅要緩行。(宋本金匱玉函經(jīng),甘草、白術各三兩。)王晉三曰。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藥。風淫于表濕流關節(jié)。治宜兩顧。白術、附子顧里勝濕。桂枝、甘草顧表勝風。獨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關節(jié)。義在緩而行之。若驅之太急。風去而濕仍留。反遺后患矣。
[卷四\太陽方] 白虎湯
治發(fā)汗后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條從內原文。與傷寒論稍異。)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
之間。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jié)M身言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jīng)。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和于中連于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煎湯入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太陽方] 炙甘草湯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阿膠(二兩)大棗(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歌曰結代脈須四兩甘。棗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麥一斤地。二兩參膠酒水涵。
蔚按。周禹載云。本條不言外證。寒熱已罷可知。不言內證。二便自調可知。第以病久正氣阿膠、麥冬、大棗、麻仁。皆柔潤之品以養(yǎng)陰。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陽氣。而結代之脈乃復。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氣以資脈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脈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結代者用此方以復之。非謂脈脫者以此方救之也。學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誤危證。推之孫真人制生脈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醫(yī)相沿。貽害豈淺鮮哉。
男元犀按。此證必緣發(fā)汗過多所致。汗為心液。心液傷則血虛不能養(yǎng)心。故心動悸。心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