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
細草遍承回輦處,輕花微落奉觴前。
宸游對此歡無極,鳥哢聲聲和管弦。
注:
南山:指長安城外的終南山,也有祝壽之意。
北斗:一指北斗星,也指長安城。
宸游:隨從皇帝出游、巡視。
鳥哢:鳥兒的鳴唱。
解讀:
從題目來看,這首詩是一首典型的奉和應(yīng)制之作。這類詩歌多受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局限和限制,因此很少有佳作的出現(xiàn),不過蘇颋的這首詩算得上此類詩歌的上乘之作,選它也是讓我們了解臺閣詩風,同時也是了解詩人如何在兩種體制詩風進行轉(zhuǎn)換,并且還能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文學(xué)才華。蘇颋七律詩存十三首,他的很多七律絕大多數(shù)為應(yīng)制之作。
開篇——“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語言似乎過于直白,但卻一片爛漫,遂有無限情趣。詩人巧妙地將長安城外的皇帝行宮——望春宮嵌在詩句中,加上“望望”“春春”在聲律上顯得巧妙而別致,有一種循環(huán)往復(fù)之美。眼前的景色是什么樣,詩人沒有直寫,卻宕開一筆,寫道“更逢晴日柳含煙”,包含了無盡的情致和風晴,比一般的鋪陳敘述,顯得高明。
三、四兩句寫望春之景,在宮中遠望,只見終南山綿亙起伏于城外;回望長安,感覺皇城猶如點綴在秦中大地上的北斗,四周的山脈、河流都拱衛(wèi)著它。加上“南山”“北斗”有雙層含義,借以祝?;实廴f壽無疆,頌圣之意是很明顯的。
五、六兩句寫巡幸時的游宴歌舞活動,詩人由游春生發(fā),以花草為喻,寫盡宮廷宴樂的華美和熱鬧。“細草”指詩人自己,“飛花”指宮中貌美女子。詩人為自己能夠得到皇帝的偏愛,享受如此華美的宴會,欣賞到如此壯闊的景象,自然應(yīng)該“奉觴”于前,敬祝皇上萬歲。最后兩句鳥亦知詩人之意,也極盡其贊嘆之意。
從立意角度來看,這首詩在思想情感實無可取之處,然而放在奉和、應(yīng)制的場面,當屬上乘,故后世稱此詩為應(yīng)制詩第一。
蘇颋(670—727)字廷碩。排行五,京兆武功人(陜西武功)。十七歲進士及第,授烏程縣尉。累遷右臺監(jiān)察御史。中宗時,歷任給事中、修文館學(xué)士、中書舍人。睿宗時,升任工部侍郞,襲父爵許國公,世稱蘇國公。玄宗時,任宰相4年,后轉(zhuǎn)禮部尚書。新舊《唐書》有傳。朝廷文誥多出其手,與張說并稱“燕許大手筆”。《全唐詩》存詩2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