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
荊門: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長江南岸。
大荒:廣闊的原野。
解讀:
公元725年,李白出川,游四方,這首詩即作于他出荊門時。荊門因與北岸的虎牙山遙相對峙,是楚地西邊的要塞,歷史上的軍事重地,詩人一心想闖蕩天下,當(dāng)他來到歷史底蘊濃厚的荊門時,不免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寫下這首詩。
首聯(lián)道出了詩人初入楚境時的心境 ,此時詩人還有著一股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年輕的詩人眼里,這一路上的景色顯得 那樣雄偉壯闊。
頷聯(lián)寫詩人所見到的沿途景象,這兩句也是全詩名句,十分傳神地寫出了長江荊門段的地理特征。詩人在行進的小舟上放眼望去,一座座奇峰險峻從他身旁駛過,一派遼闊的原野鋪張開來,而此時載舟的原本在山間奔騰疾涌,但此時轉(zhuǎn)入平原之后,也漸漸放緩了流速。后人常拿這兩句與杜甫的“星垂平時闊,月涌大江流”來作比較,認為二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實是李白是寫晝景,而杜甫是寫夜景,李白是行舟時觀察,而杜甫則是停舟細觀,李白所寫江山荒野之形勢,而杜甫所寫天地江野之氣象,所以李、杜二詩相比,各有長和,未置優(yōu)劣。
頸聯(lián)實為詩人隨意得之,描繪了一幅奇麗縹緲的仙境 ,顯示出詩人愉悅的心境似乎要飄然起來。此時詩人毫毛無睡意,他愜意地欣賞著夜色,抬頭仰望天空的一輪明月,仿佛就像是從天下飛下來的明鏡,不知不覺間,天剛亮,借著柔和的光線,云際間產(chǎn)生奇妙的變化,生出一派海市蜃樓的景象,詩人感受了開拓視野的喜悅。
尾聯(lián)的特點在于明明是詩人思故鄉(xiāng),卻被寫成是故鄉(xiāng)水不忍詩人離去,故萬里送詩人,詩人寓水以情,看中水一般的柔情特質(zhì)。在詩人筆下,水承載起詩人淳厚的人倫情味與生命意蘊,水成了一種有感情的生命體。其實在李白的筆下,“水”這種意象經(jīng)常反復(fù)出現(xiàn),“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送殷叔三首》其二)“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江夏行》)“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等等,就是因為詩人看到“水”這種意象很容易與前人“臨水送別”這一傳統(tǒng)文母題不自覺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在分別時一種敏感而特殊的感受。
清人沈德潛曾在《唐詩別裁集》中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的確,詩題中的“送別”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送別朋友或親人,但“送別”二字斷是刪不得的,因為離開荊門的是詩人自己,詩人之所以用“送別”,實則將主移作賓,原來送李白不是別人,正是蜀地的江水,這種大膽構(gòu)思的方式也只有李白這種天才的詩人方能想得,再加上前三聯(lián)詩人初出巴蜀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感以及奔放感情描繪,使得全詩風(fēng)格雄健,斷沒有其他送別詩那樣的凄凄慘慘的苦澀,更沒有曖昧不明的情愛的煩惱。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竄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隨家遷居綿州昌隆縣(四川江油)。陳寅恪先生曾認為李白其先為西域胡人,隴西李氏乃偽托。其出生地亦多異說,或謂生于條支(今阿富汗加茲尼),或謂生于焉耆碎葉(今新疆庫爾勒與焉耆回族自治縣),或謂武后神功年間遷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稱“李翰林”。賀知章譽為“天上謫仙人”,后世稱“李謫仙”。在蜀中度過青少年時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隱居安陸(今屬湖北)和徂徠山(在今山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權(quán)貴,三年后,即744年賜金還山。此后漫游梁宋、齊魯,南游吳越,北上幽燕。天寶末期,安史亂起,李白應(yīng)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內(nèi)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受累入獄,獲釋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聞李光弼出鎮(zhèn)臨淮,時已屆暮年,仍欲從軍,半道病還,次年卒于當(dāng)涂(今安徽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遺召,然李白已經(jīng)去世。舊《唐書》有本傳。李白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從科舉入仕,然始終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度圃姟反嬖?/span>25卷,《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6首、斷句1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