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于懷舊在上海西區(qū)散步,出發(fā)點當然應該是龍華,然后是當年的土山灣,然后徐家匯。
徐家匯在我眼里,就是近代上海文明和海派文化形成和發(fā)散的一個輻射點。它傳承南邊古龍華文脈的延伸,在徐家匯這個點上與來自西方的文明沖突、碰撞,最后中西文化交融,像一團火種四處迸發(fā),迅速蔓延開來。
當年,朝東面沿肇嘉浜進入上海老城廂,是平民接受西方文化傳播的主要路線;沿東北衡山路進入淮海路,這是西人傳播和開拓殖民政策的主流干道;沿北面華山路應該是接受西化思想的中國官僚買辦的發(fā)展方向,其代表人物是李鴻章,盛宣懷等;朝西面虹橋路方向則是西人按照他們城市規(guī)劃的理念,為自己建設享受田園生活的高檔別墅和高爾夫球場區(qū)。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大城市,提到西區(qū),基本就是這個概念。
我從龍華、土山灣直至徐家匯一路走來,思緒還停留在昨天的記憶之中。當來到中西文化交融迸發(fā)的輻射點上,讓我抉擇散步的線路時,我首先選擇了北面的華山路。
從徐家匯沿華山路方向沒走多遠,就來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的正門,我早就決定要將交大作為2010年散步的出發(fā)點,這是我首先選擇華山路這條路線的原因之一。
交通大學的知名度和這個校門一樣,很有年頭了。一直以為這個典型的中國宮殿式校門是交大獨有的特色。但后來去日本赫赫有名的東京大學交流,我有些吃驚,那座被他們視為東大代名詞的“紅門”校門,居然式樣和顏色和交大的都有些相像,只是略顯單薄,和作為交大前身南洋公學大門的牌坊相似,東大比交大只早略20多年而已。
在這兒說及日本是提醒不要忘記歷史,當年李鴻章,盛宣懷等人辦洋務、興教育,就是為了富國強兵,抵御外辱,但結(jié)果還是被人家羞辱。而且接二連三……
他們?nèi)藢ι虾=淮蟮慕ㄔO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盛宣懷 (1844—1916) 交大前身南洋公學創(chuàng)始人。1870年入李鴻章幕,1902年,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后又官至郵傳部尚書,一品銜。他對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也有很大貢獻, 1916年4月27日,盛宣懷病逝于上海。
包玉剛(1918-1991)1949年從上海赴香港發(fā)展創(chuàng)辦航運業(yè),1978年,其海上王國達到了頂峰,穩(wěn)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創(chuàng)立了“環(huán)球航運集團”。1982年捐款建造交大圖書館新館,并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為包兆龍圖書館,于1985年10月落成使用。
董浩云(1911-1982)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之父。于1949年離開上海赴香港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因而享有“現(xiàn)代鄭和”的美譽。他擁有各種船只149艘,總噸位達1100萬噸,是世界“風流船王”奧納西斯的近一倍;雖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環(huán)球集團多,但其船舶的種類之多、單船噸位之大、機械設備之新,均超過環(huán)球集團。董浩云航運博物館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和上海交通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于2003年1月18日落成開館。
座落在交大校園的這個航海博物館中有許多關于上海歷史圖片和資料,要真正解讀上海,了解上海作為國際航運大港的形成和發(fā)展,就應該來這兒參觀。如今,上海已經(jīng)建成國內(nèi)最大的洋山深水港,船舶建造和科研的力量在國內(nèi)也是屈指可數(shù)。并正在努力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交大的這個航海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我從董浩云航海博物館參觀出來,看到100多年的校院已經(jīng)面貌大變,但對那些老建筑和那些舊石頭卻十分珍惜,不僅感嘆:文革當中,出于“不破不立”的政治需要,不知破掉了多少“四舊”。那時,國人輕信,以為只要甩掉祖宗留下的那些破玩意,必然會有新的來到。然而,立新沒有兌現(xiàn),卻險些一無所有。
改革開放直至今天,國家變得富有了,人民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
為什么不從賣地賣樓的錢中拿出一點點,在改造的小區(qū)中保留一點痕跡。人們像需要綠樹草坪和小橋流水的花園一樣,也需要能承載昨天記憶的遺物,讓懷舊的感情得到宣泄,就像交大所做的那樣!
從交大正門出來沿華山路北行,不到十分鐘路程,就來到這所創(chuàng)辦于1905年的百年老?!獜偷┲袑W。
這里曾是李鴻章家祠;這里有孫中山、蔡元培出任校董的歷史;這里敲響上海“五四”第一鐘;在這小小校園中,先后走出13位院士;嚴復、胡繩、竺可禎、陳寅恪、羅家倫等對中國近現(xiàn)代影響篤深的名人志士都曾與學校有不解之緣。
看看下面的記載,不得不嘆服它的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
復旦中學前身是愛國教育家馬良(字相伯)1905年創(chuàng)辦的復旦公學。校名來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句。歷任校董有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于佑任、邵力子等。歷任校長有馬相伯、嚴復、樂嘉基、宋崇鑫等;復旦校訓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論語·子張》。1922年復旦公學大學部(即復旦大學)遷址,中學部則留原址(李鴻章祠堂),稱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孫中山曾為該校手書:努力前程。解放后的1950年,上海市長陳毅親書校名。
1904年,也就是李鴻章逝世后的次年,清廷批準上海士紳的奏請,劃法華鄉(xiāng)海格路今華山路22畝地為之建公祠。盛宣懷等籌集12萬兩銀子代為興建。
作為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中學原名為復旦公學。當年上海光復后,因吳淞校舍為光復軍司令部占用,學校一度中輟。1912年,復旦校友于右任、邵力子晉見大總統(tǒng)孫中山,獲其竭力支持,指撥李鴻章祠堂為校舍。1913年首屆校董會成立時,孫中山出任校董,這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后來復旦公學分為大學部和中學部。1923年,大學部遷入江灣新校址,中學部仍留在原地。
歲月無情地侵蝕,今年3月前,這幢建于清末的珍貴建筑70%的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嚴重受損。整幢祠堂明顯傾斜,屋內(nèi)的屋脊脫節(jié)、木柱腐爛,搖搖欲墜。復旦中學在上海市文管委、區(qū)教育局等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全面而謹慎的“大手術(shù)”,一磚一瓦、里里外外的雕花、梁柱等,無不讓人感到濃濃的古樸風格,領略到近代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藝。
隱身在百年名校復旦中學內(nèi)的李鴻章祠堂,于04年修繕一新,李公祠是一棟檐角飛翹的典型中式建筑。高聳的屋脊上雕塑著龍的圖案,還有“萬代公侯”4個大字。 門前是寬敞高大的廊檐,抬頭望去, 只見4大塊金漆雕花拱板上,龍鳳呈祥、刀馬人物、喜鵲登梅、蒼松雄鷹等畫面栩栩如生,映襯得整個外廊金碧輝煌。建筑的南北兩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凈。室內(nèi)陸面鋪著蘇州出產(chǎn)的“金磚”,高大的柱子把人們的眼光自然引向穹頂。
李公祠今后將作為學校歷史陳列館。經(jīng)歷了百年滄桑,李公祠終于得以重生。
從復旦中學出來繼續(xù)朝華山路北行約5分鐘,來到華山綠地。在上海眾多的城市綠地中,它是我情有獨鐘的一個。不為什么,就喜歡那一堆亂石,日韓為這種園林布局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專有名稱 “ 枯山水 ”。
不知為什么,那些亂石配金色和紅色的楓葉特棒。都說楓葉是秋天的寵兒,這里隆冬,卻鬧得如火如荼。謝謝了,那位不曾謀面的可愛的園林設計師;同樣謝謝了,那些為此付出辛勤勞動的園林工人……
走出華山綠地,路面十分開闊。那是前幾年拓寬江蘇路時,一并將連接去徐家匯的這段華山路也放寬了。
穿過馬路,圍墻里面就是著名的興國賓館,華山路和原先法租界那些最優(yōu)雅的路,比如湖南路,興國路,復興西路,武康路等都連接,但這些路都到此為止,只作丁字交匯,不愿十字連接。我沒有考證當年法租界的界線,但華山路顯然是當年那些有錢的外國僑民不愿再跨過的楚河漢界了。
華山路一過江蘇路,馬上恢復我童年印象中的原樣,并拐彎朝東而去……
這里的幾條弄堂都是市政府公布的優(yōu)秀歷史建筑,是德國商人1930年建造的。這條弄堂口掛著中文藝堡畫廊的招牌,走進弄堂深處,有一幢神秘的老別墅,據(jù)說曾經(jīng)是一位法國領事的私人住宅。黑色原木門邊上的招牌變成英文 CASA 13,原來是一家蠻有情調(diào)的畫廊西餐廳,那兒的雞尾酒也很不錯。這就是躲在弄堂深處,極為低調(diào)的CASA 13 畫廊餐廳了。
上海現(xiàn)在的老洋房也被充分利用起來,但大多數(shù)開酒店,酒吧或者私人會所,一般老百姓不會來此地。不過,現(xiàn)在的一些名人故居已經(jīng)逐步向公眾開放了。
老洋房和高層新公寓同處一隅,這也許就是魔都的又一特色。歐洲那些知名老城很少會有新老建筑混雜的景色。在哪兒表里如一的老洋房和經(jīng)久耐磨的花崗巖彈格路似乎是統(tǒng)一的格調(diào)。
繼續(xù)華山路上的漫步,這家中國留學生博物館座落在905弄12號一棟名為“桐欣閣”的別墅里,是一個叫李克欣的人用自住的700多平米房產(chǎn)辦起來的;他,還創(chuàng)立了以海內(nèi)外中國留學生為主體的中國留學生低碳城市研究中心和致力于城市環(huán)境和諧的都市環(huán)境建設研究公司。
我在博物館里面的一些照片前思緒萬千:中國最早的留學始于清政府公派往美國的那批學童,后來有去東洋日本的和西洋法國巴黎的,絕大多數(shù)都從上??诎冻霭l(fā)的。
這一批人中不乏出了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大人物,譬如那批學童中的詹天佑等, 去日本的有蔣介石、魯迅、郭沫若等,在巴黎勤工儉學的有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版面下圖的合影中您能發(fā)現(xiàn)熟悉的面孔嗎?
丁香花園乃晚清洋務大臣李鴻章為他的愛妾丁香所建。作為叱咤風云的一代名臣,在文韜武略的同時,也懷有一顆惜玉之心,他怕丁香感覺官宅過于喧囂,吵到伊人,就在當年梅格路(今華山路)購地40畝,特聘美國建筑大師羅杰斯來上海設計建造了此花園。他與丁香親手在園內(nèi)廣植丁香樹,并以伊人之名作為園名。
所以,丁香花園非同凡俗——它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講述著一段歷史,講述著一個故事。于是,這里的一草一木,也就沾染了某種靈氣。
進入丁香花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用碧綠琉璃瓦塑成的長龍,依著墻身盤旋伸展,龍首面向園內(nèi)湖邊,龍尾則落在園內(nèi)另一端園門,龍身長約100米,起起落落十八彎,占據(jù)半個園子,博得了 “ 一條蛟龍臥半園 ” 的雅稱。園內(nèi)有玲瓏的鳳亭、清碧的小湖,小湖旁是各種動物造型的石塊,微風拂過,湖面泛起層層漣漪。
現(xiàn)在,有一家酒樓“申粵軒”在園內(nèi)對外營業(yè)。華山路上有兩家“酒店“很出名的。一家就在這里,另一家就是前面提到的“興國賓館”。這倒不是酒店本身出名,而是文革中上海官場,把這里視為核心中的核心,興國賓館是四人幫在上海的指揮后臺,丁香花園是上海市革委寫作班子所在地,是一般市民的禁地。今天開放了,普通老百姓也有機會去感受一下昔日丁香留下的的淡雅余韻了……
我對華山路的這段景色總是流連忘返……
這兒有丁香的故事和花園;有通往昔日法租界的那些林蔭馬路;更有一棟棟優(yōu)雅別致的老建筑,在每個窗戶后面,似乎都隱藏無數(shù)個“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動人故事……
當丁香花園破墻透綠以后,華山路已經(jīng)少了 “ 墻外行人,墻內(nèi)秋千 ”的疏離,可她的優(yōu)雅高貴依然無法讓常人平視。
每經(jīng)過一棟老洋房,都不禁想看透里面最深處的那扇窗,這里曾經(jīng)住著怎樣的有識之士、名門淑媛?
而這些無法讓歷史忘記的人都曾在這里哭過笑過生活過。當時有一家報紙曾這樣評論:華山路是柔性的,卻不似淮海路那般妖嬈。她的外表全身女性的優(yōu)雅,骨子里卻沉淀著男子的大氣。
華山路枕流公寓取枕著流水入眠的意思。在20世紀30年代,枕流公寓當屬一流。以后,枕流公寓和丁香花園一起,被李鴻章家族購得。枕流公寓里住過許多名流。老上海的“金嗓子”周璇,從1932年起便住在這里。1956年,幾經(jīng)曲折,越劇名流傅全香與寫了一千封求愛信的劉健在這里結(jié)婚;還有昆劇名家俞振飛與言慧珠的恩恩怨怨;那位知性女作家淳子曾在《枕流公寓的魂靈(上海的拐角)》一書里說出了更多哀婉悱惻的傷心故事……
過華山路武康路口,前面就是“上海戲劇學院了。這里是上海要打造的戲劇一條街。我知道倫敦有個西區(qū)劇場,在那里不計其數(shù)的劇院,每年上演幾千場戲劇,以及各種戲劇沙龍,已然成為全世界藝術(shù)愛好者的圣地。走到這里,會盼望上海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戲劇”群英會“!
在華山路武康路丁字交匯處沿武康路方向走百米左右就來到安福路口的上海話劇藝術(shù)中心,這里天天上演精彩話劇。劇場馬路邊,有話劇之父黃佐臨塑像和一組雕塑小品。黃佐臨是為上海話劇作出非常杰出貢獻的老藝術(shù)家,是他將斯丹尼斯拉夫斯基藝術(shù)傳承到中國來的。1995年 1月23日,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院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合二為一,新生為上海唯一的國家話劇院團——上海話劇藝術(shù)中心。
上戲面對面的那一座如童話般的小樓,那就是帶著我們成長的上海兒童藝術(shù)劇院,那是我們的童年笑的最歡,接受藝術(shù)啟蒙的最早場所,記得小時在里面看“馬蘭花”兒童話劇表演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
上圖是上戲校園中以熊佛西命名的一棟建筑,是一個可圈可點的去處。在這個不大的校園里,它似乎不怎么起眼,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意味故事,值得你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熊佛西 (1900~1965 )是現(xiàn)代著名的劇作家,中國新興話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是上戲的第一任院長。
建造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熊佛西樓是上戲的“老人”,它見證了上戲的歷史。那時它并不叫熊佛西樓,而是德國華僑在上海的一個鄉(xiāng)村俱樂部。
熊佛西樓的正前方是一片草地,右邊與另一片草皮隔路相連,左邊是上戲著名的新實驗空間,后面則是一棟現(xiàn)代型紅色建筑,熊佛西樓地處中間,憑借自己的空間關系融合了四周各不相同的一切。
在這幢樓里,還蘊含著另外一個浪漫的故事,樓里樓外曾經(jīng)留下了一代才女張愛玲躑躅、感傷的腳步,蘊藏了她人生無盡的悲凄。很多人認為在《傾城之戀》、《半生緣》、《金鎖記》這些張愛玲的驚世之作中,似乎就蘊藏著該樓的倩影!歷經(jīng)八十多年的風雨后,熊佛西樓遭受了很多創(chuàng)傷,1999 年,上戲按建筑原樣對其進行了恢復與保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現(xiàn)在很多古建筑被破壞殆盡、保護不當?shù)那樾蜗拢蠎虻淖龇o疑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ㄉ鲜鑫淖忠裕悍康禺a(chǎn)時報《曾經(jīng)的德國華僑鄉(xiāng)村俱樂部:熊佛西樓》)
在熊佛西樓前的草坪上,立有世界各個年代著名的戲劇作家的肖像。在左側(cè)莎士比亞肖像的前方草坪有一塊大理石碑志銘,刻著王元化在莎士比亞塑像揭幕儀式上致辭。
在華山路快接近終點處,可以再接受洗滌靈魂的教育:參觀蔡元培故居。
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jīng),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教育體制。
二次革命失敗后,他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chuàng)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923年),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shù)研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宗旨,推行諸如延攬人才、實行選科制、建立評議會、鼓勵學術(shù)研究、提倡社會活動、施行平民教育等等新的舉措,無一不開中國大學教育之先河,對整個教育界、學術(shù)界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教育部北大在誄詞中有“當中西文化交接之際,先生應運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學足以當之!其才足以擇之!嗚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師歟?”周恩來送挽聯(lián):“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quán)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泵珴蓶|特發(fā)唁電:“學界泰斗,人世楷?!薄?/span>
參觀完畢,從院子出來,太陽已經(jīng)西斜。從徐家匯的華山路一路走來,蜿蜒曲折,到這兒應該結(jié)束了。華山路就在這個弄口又是90度的大轉(zhuǎn)彎,直奔北面,去迎接市中心精彩的兩條大街——延安路和南京路。就像華麗的交響音樂臨近尾聲總會出現(xiàn)高潮的樂章,華山路的這一段也是令人眼花繚亂……,但這又到了上海的前臺,我的散步到此應該止住了。
結(jié)尾的動人少不了前奏的鋪墊。在華山路前端有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有敲響上海五四運動第一鐘的中學;有美麗的園林綠地;有一流的賓館酒店;有史料翔實的博物館;有精彩紛呈的劇院;還有全市最好的醫(yī)院,并且連接著兩個熱鬧的商業(yè)區(qū):徐家匯和靜安寺。
寫到這里,我感嘆無限,華山路有她的優(yōu)雅和嫵媚,但更多的是她的深沉和博大,就像曹操詩歌所描寫的那樣:“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此文寫于2010年元月
- END -
新華路時光
xinhualu6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