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景琪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三位一體。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一年四季。農(nóng)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面朝黃土背朝天,自己種自己的地,自己吃自己的飯。新中國成立后,農(nóng)民走合作化道路。
先互助組,后初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后高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樹木等生產(chǎn)資料歸集體所有。收入按勞分配。
改革開放后,實行土地承包制,農(nóng)民又有了自己決定耕作的自由權(quán)。雖然生產(chǎn)組織有各種各樣的變化,但農(nóng)民家庭生活變化不大。
改革開放前,我們老家基本上還處于吃不飽的狀態(tài),糠菜半年糧。各家各戶生活水平大體一樣。
早晚兩頓豆沫飯。做豆沫湯時,先在小石磨上用一把黃豆加水磨成豆?jié){,鍋里加多半鍋水放入豆?jié){后,再放小米、豆角、南瓜、蘿卜條等,熬出來很稀的。
喝一碗豆沫飯后,再拌一碗炒面。炒面是把玉米炒熟,再加谷糠磨成面。吃飯時抓兩把,用豆沫湯一拌。
中午吃咸飯,多是菜蔬,少許雜面,或撈小米干飯,窩頭都很少。吃飯時都習(xí)慣到當街,坐一片。
旱磨周圍有6家,近30口人,一吃飯都在小巷兩邊,擺了好多石頭。誰家吃什么,大家都知道。不是大鍋飯,近似大鍋飯。
各家的紅、白喜事,起房蓋屋都是鄉(xiāng)鄰互相幫忙。睦鄰關(guān)系就是你幫我,我?guī)湍?,都是自覺自愿的。
農(nóng)耕社會最重要的習(xí)俗,就是遵照24個節(jié)氣,是很科學(xué)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從小會背,四立、二分、二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開始。春分、秋分是日夜相等。
夏至是白天最長,夜間最短;冬至是夜里最長,白天最短。農(nóng)民要不違農(nóng)時,才能把地種好,才能獲得好收成。
節(jié)氣是指導(dǎo)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節(jié)日則是享受生活的。西方人發(fā)現(xiàn)了星期,勞動6天,休息1天,過星期日。
中國人沒有星期天,卻過節(jié)日,并且把休息和美食結(jié)合起來,成為最主要的習(xí)俗。
1.春節(jié):春節(jié)是春天的節(jié)日,農(nóng)耕社會最看重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我們的春節(jié)不是為紀念某個人,而是集休閑、娛樂、美食、全家團圓、走親訪友、鄰里和氣的重大節(jié)日。春節(jié)是一天,但又不是一天,應(yīng)該說從農(nóng)歷進臘月開始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二,都在過節(jié)的氛圍之中。
2.年味。年味就是過年的物資準備。一進入農(nóng)歷臘月,街兩旁的商家開始進年貨,年畫、彩紙、鞭炮、布匹、小孩玩具、衣服,還有本地不生產(chǎn)的大棗、黏米、大米,以及準備宰殺的豬羊等等。過集日,街兩旁小商鋪擺攤售貨。各家也在想法銷售自己生產(chǎn)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比如核桃、栗子、柿餅、自家的柴雞蛋,賣成錢,以購買需要的年貨。
一群小孩開始放鞭炮,時不時地傳來一兩聲乒乓響。那時的小鞭炮就像筷子那么粗,點支香,一個一個地放。不過完年不會把一掛鞭炮一下放完。這就是年味。
3.臘八粥。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餐,家家戶戶都精心制作的飲食。不限于八種,諸如紅小豆、豌豆、白扁豆、小米、栗子、大棗、黏米等。臘月初七用木柴熬煮成熟。臘月初八一大早摻在一起煮成稠粥。
這天還有這樣一個習(xí)俗。臘八節(jié)早飯前,爹娘讓我和二弟去執(zhí)行一項任務(wù)。
一人拿一把斧子,一人端著一碗粥,來到村南擔水道旁我家的大柿樹下。
對著柿樹,拿斧子的說:“砍了吧!”很威嚴的!拿粥的很溫和地說:“別砍了,留下吧。”然后兩人合說:“明年把柿子結(jié)得稠稠的!”說后,拿斧子的在樹身上砍兩下,砍出痕跡來,拿粥的用筷子將一點粥抹在砍口處。儀式完畢,回家吃臘八粥。至于柿樹是否多結(jié)果,就不得而知了。
“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媳婦,媳婦,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傊虢怵?,等過年。過了臘八是臘月十五,是小燈節(jié)。這天晚上,把黏米面蒸熟,捏成小燈盞,高三指,圓柱體,四周高,中間凹,中間放食用油,用棉花作一個捻,插在中間,點著捻,就是一盞小油燈。然后放在院內(nèi)供奉天地的地方,梯子上、門墩上、窗戶、旮旯等處。
星星點點,滿院一片光明。這個燈盞是可以吃的,而且是供小孩們搶的。記得有一年在后垴住的臘枝小姨家,在沒點燈前,有一個小孩先藏在她家的房頂上,點燈時大門必須插上。
油點的差不多時,才打開門讓聚在門外的小孩去搶。這次不同,小姨正在點燈時,房上的小孩下到院子把門打開,小孩一哄而進,剛點的燈就被搶走了,把燈吹滅,裝進兜,燈油把衣服油一大片。搶燈回家,第二天再燒熱,很好吃。
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臘月二十三正式開始,工作順序是:二十三,打發(f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送閨女;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胡各走;三十,捏扁食。這個順序順口好記,但實際上,并不是完全按這個順序去安排。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的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工作,在農(nóng)村更隆重些。
灶王爺就安位在每家每戶做飯鍋上方,貼著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開鍋先吃飯。
臘月二十三晚上,要備好灶王爺上天的坐騎食料,有谷草切的小段,有麥麩,當然還有糖瓜,是讓灶王爺吃的。灶王爺走前,母親還要燒上香,點燒紙,并念叨:“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好話說到,賴話掖下?!狈艓讉€小鞭炮,送灶王爺上天了。
二十四,掃房子。根據(jù)各家的情況有早有晚。哪一年不記了,我也就十幾歲,母親讓我去白岸村北五畝溝背些黃土,回到家用水泡上,和成稀糊,用笤帚把東屋墻壁刷一遍。母親刷上邊,我刷下邊。刷一遍后,房子馬上就新多了。
圖片:文天平攝影
二十五,磨豆腐。做豆腐很費工夫,頭一天先把黃豆用水洗干凈,揀去雜粒,清水泡上,第二天一早就在門外的石磨上推磨。一般需3個人,2人管推,一個人既要推,還要往磨眼里加料。加料不能圖快多加,也不能少加,不能稠,也不能稀。黃豆沫不能流到磨盤上,要在流出后,用一個木板跟著磨刮下來放進水桶里,專人做這件事。結(jié)束后要用清水沖洗凈石磨,以備后面的人用。
家里準備一口五筲水大鍋,燒一鍋開水,把磨好豆?jié){糊倒進一個大水缸了,用燒開的水攪拌起來,再過濾到大鍋里。在大鍋上放一塊木板,把攪拌好的豆?jié){舀進一個面袋里,在板上使勁揉面袋,白花花的豆?jié){汁就揉進鍋里,剩在面袋里的就是豆渣,這叫揉豆腐。
直到過濾完,就燒火把豆?jié){燒開。豆?jié){開鍋后,就可以點鹵水,這叫點豆腐。點鹵水是技術(shù)活,我娘是高手,把一塊鹵水放進鐵勺了,在豆?jié){鍋里慢慢轉(zhuǎn)圈,過一會兒就看到絮狀的豆腐塊兒了。
直到大鍋里出現(xiàn)黃黃的清水了,就可以出鍋了。把成塊的豆腐舀到一大塊紗布做的包單里包好,空去水分,用石板壓在上邊。豆腐做成,切塊放進盆里,用鹽水腌上。我娘點出的豆腐既挺實,又嫩滑,不少人常常找我娘去幫點豆腐。
二十六,蒸饅頭。白面饅頭是主角,還有許多配角。饅頭有實心的,有棗的,有豆饅頭,摻玉米面的,還有包子,多是白蘿卜絲餡的。另外有玉米面團子、黏糕、豆腐渣窩頭。
二十七,送閨女。女兒出嫁后,過年時要先回娘家,幫助父母準備過年的食品等。此時娘家人要送到婆家過年。我兩個妹妹結(jié)婚,那時我在天津,父母沒有通知我。有時回家過年,往坡子送過一次大妹,來回步行60華里。
二十八,貼花花。主要是貼對聯(lián),還要貼年畫,糊燈籠,換窗戶紙等。在我上高小前都是父親的事。
1946年我去坡子上高小,放假前老師都給抄一些對聯(lián)的內(nèi)容。1947年春節(jié)以后,我們家三個屋一個大門上的對聯(lián)都是我寫我貼。
我的毛筆字雖然不好,曾經(jīng)下過一番功夫。上小學(xué)開始仿寫,老師寫在一方紙上,開始在麻頭紙上照描,慢慢自己照著寫。
在路羅上高小時,仍然每天要寫一張毛筆字,給老師判,好些的字老師畫一個圈。張子嘉老師不僅毛筆字寫得好,而且美術(shù)很好,曾說我寫的毛筆字是“龍飛鳳舞”,不是表揚,實際是說寫得不規(guī)范。
我便下決心練字,看《岳飛傳》里岳飛因為家窮,無錢買紙筆就用一根柳枝在沙地上練。我曾在大熱天中午,在老家東屋房上練字。
在財經(jīng)學(xué)院四年上學(xué),每天中午我自己在教室寫毛筆字,我喜歡歐陽詢的“九成宮”。凡我回家過年,家中對聯(lián)都是我寫。
母親喜歡年畫,我會買好多年畫貼在東屋土炕邊的墻上一大片,并且把畫中的故事說給母親聽。
東屋正門方桌的上方要貼一張毛主席像,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有一年沒買到對聯(lián),我就按照毛體寫了“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村里有一位老先生看了,說我寫得還不錯。
父親會做“轉(zhuǎn)燈”,是掛在屋檐下和過道里。點上燈或蠟燭,剪的紙人會轉(zhuǎn)起來,多是西游記中的人物。過年時,會有許多小孩圍著看。能做此“轉(zhuǎn)燈”的白岸村只有兩個人,另一個是路豐印。
那時,村里大街上搭兩個牌樓,東頭一個,西頭一個。先用木材搭個架子,然后用蒼松翠柏點綴,再用彩紙剪成的紅花綠葉掛在四周。牌樓上的紅花綠葉大都是父親做的。過年前村里總給拿紅、綠、黃紙到我們家,我也曾幫著疊紙花。
院里、家里還要貼神位,院子的北房貼天地神,要有供奉的龕閣。家中灶鍋上方的灶王爺爺、灶王奶奶,有專賣的圖像,還有供奉的三代宗親之位,用紅紙寫的,貼在正門的床頭柜上。貼花花包括了這許多內(nèi)容。
二十九,胡各走。這一天一般準備年貨齊全了,便到親戚、朋友家轉(zhuǎn)轉(zhuǎn),有什么需要幫助之事,幫助一下,或說說話。
“三十”是除夕,主要任務(wù)是捏扁食,即包餃子。有人說,全國各地大年初一早晨都吃餃子。其實只有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并不是吃餃子。
天津理工學(xué)院原黨委書記黎傳聲是南通人,那年我去拜年,他家熬的八寶粥,孩子們回去就搶著喝了。
三年困難時期,我那時在河北財經(jīng)學(xué)院上學(xué),這一年不論老師、學(xué)生一律下鄉(xiāng)整風整社。我分在霸縣勝芳公社繁榮大隊,過春節(jié)一律不準回家。
工作隊領(lǐng)導(dǎo)布置,必須保證所在地生產(chǎn)隊家家戶戶能吃上餃子。由工作隊員和村干部挨門挨戶送白面、豬肉、白菜。
而且春節(jié)早上到各戶檢查是否吃了餃子。那時工作隊員和農(nóng)民一樣吃公共食堂,一天6兩糧食。
春節(jié)這天可以自己做飯,隊員是一斤面、4兩肉,半斤白菜,還有油鹽醬醋,各自包餃子。
這一餐我一斤白面、4兩肉、半斤白菜包的餃子,一下子都吃了。這一餐一斤多,可慘了!肚子難受了二三天,那時才知道撐比餓還難受。
扯遠了!老家捏扁食,先從自家菜窖里挖出秋天存放的白蘿卜,洗凈擦成絲兒,用開水焯一下,再剁碎,然后剁豬肉餡。
挺費勁,沒耐心總達不到娘的要求。有時娘生氣了:“起來吧,讓我剁!”母親用心用力剁一會兒就好了。
老家那時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調(diào)味料,調(diào)餡主要就是鹽,自家做的面醬用油加熱澥開,加到餡就調(diào)好了。一般是下午把大年的餃子包好。
包餃子時,大家齊動手。我從十二、三歲就會搟片,我有幾個小姨經(jīng)常到我們家?guī)兔Π溩?。同時,這一天里,還要燉肉、炸豆腐、炸泡兒,和面加點鹽,搟開后,切菱形片用油炸,小孩子很愛吃的小零食。
晚飯后,父親還給我和弟弟妹妹發(fā)壓歲錢。那時用“冀南銀行”票,好像每人一張五元,很新的。我們自然非常高興,平時身上一分錢也沒有。母親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找出來。
小時候很少穿新衣,穿棉衣時,在膝上、屁股上、兩個袖子上、前襟上補上一塊黑布或藍布,到除夕夜拆下補的布,衣服就很新了。
過年后再補上,因為常用袖口處擦鼻子、擦寫字的石板。那時候講究大年初一,什么也不動,夜里提前要把上供的香、紙、火柴都準備好。
鍋里添上水,柴禾放在灶火前,洗臉水準備好,大年初一早晨是不準掃地和倒水的。
除夕夜,一家子的大人們聚在本家歲數(shù)最大的長輩家里喝酒猜拳,很是熱鬧,這也叫熬年。小孩們不想睡覺,便成群結(jié)隊打著自制的小燈籠滿街跑。玩夠了,跑累了才回家睡覺。
作者簡介:王景琪,男,中共黨員,信都區(qū)白岸鄉(xiāng)白岸村人。1951年參加工作,先在邢臺縣政府工作,后考入天津財經(jīng)大學(xué),并留校,先后擔任系主任,副院長。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開發(fā)天河山景區(qū),2013年回到天津安享晚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