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一)熱邪內(nèi)結(jié)
1,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胸膈滿悶,局部有灼熱不適感,食后加重,按之軟而不痛,反酸嘈雜,心煩口渴,時(shí)有干嘔,大便干。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滑、弦?guī)?shù)。
2,病因病機(jī):外感誤治,胃氣受損,熱邪乘虛內(nèi)陷,與無(wú)形之氣結(jié)于心下。胃氣壅滯,氣機(jī)不暢。
3,治法:泄熱除痞。
4,方劑: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制大黃3~5g,黃連3~5g,黃芩10g。開(kāi)水沖漬約10分鐘,取汁200m1分服。
方義: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苦寒泄熱,藥輕而用開(kāi)水沖漬,取其氣薄之性,以泄中焦胃熱,除痞泄?jié)M。雜病胃熱,兼有痰、濕者均可用之。
加減:兼痰熱、濕熱者,加杏仁、枳殼、厚樸,以菁,辛、寒除痞泄?jié)M,為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法。干嘔惡心者,加竹茹、旋覆花降逆和胃;兼腹脹者加枳實(shí)、厚樸理氣除滿;兼胸膈滿悶者,加積殼、桔梗寬胸理氣。
5,變通法:痰、熱、氣互郁心下,痞滿倒飽,暖氣嘈雜,吞酸吐酸者,可用橘半枳術(shù)丸(《醫(yī)學(xué)入門(mén)》)加黃苓、黃連。前方即陳皮、半夏、白術(shù)、枳實(shí)四味,加芩、連后,泄熱、化痰、理氣、除痞。
(二)肝氣郁滯
1,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胸悶脅脹,噯氣或矢氣則舒,常因情志變化而加重,時(shí)作嘆息,或情緒憂郁,或易于激動(dòng)。舌苔薄,脈弦。
2,病因病機(jī):七情不和,肝氣郁結(jié),胃不和降故痞滿引及脅脹胸滿,而因情志變化而誘發(fā)。
3,治法:疏肝和胃。理氣除痞。
4,方劑;四逆散(《傷寒論》)合越鞠丸(《丹溪心法》)加減。
藥物:柴胡10g,枳實(shí)10g,白芍10g,甘草5g,香附10g,蒼術(shù)10g,川芎5g,神曲10g,山梔5g。
方義:柴胡、枳實(shí)、白芍、甘草為四逆散,疏肝理氣;香附、蒼術(shù)、川芎、神曲、山梔為越鞠丸,治氣、血、痰、濕、食、火六郁。
加減:氣滯甚者,加蘇梗、陳皮理氣;兼痰濕者,加半夏、厚樸化痰;火郁吞酸口苦者,加左金丸、龍膽草清熱;蒹腹脹便秘者。加檳榔、烏藥除滿。若有寒者,去川芎、山梔,加丁香、肉桂溫中。
5,變通法:脘痞腹脹,腸胃氣滯為主者,可用香蘇散(《局方》)合四磨飲子(《濟(jì)生方》)降逆除滿,即香附、蘇梗、陳皮、烏藥、檳榔、沉香,脾虛加黨參。若肝郁脾虛為主者,則用逍遙敬(《局方》)加減,疏肝健脾。
(三)飲食積滯
l,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胸悶腹脹,食欲不振,暖腐吞酸,惡心嘔吐,食后加甚,吐出反舒,大便秘結(jié)而便下臭穢不爽。舌苔厚膩而濁,脈滑。
2,病因病機(jī):飲食不節(jié),食積胃脘,氣機(jī)不暢,胃氣不降而痞滿、嘔惡、噯腐等。
3,治法:消食導(dǎo)滯,和胃除痞。
4、方劑:保和丸(《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局方》)加減。
藥物:神曲10g,山楂10g,萊菔子10g,法半夏10g,陳皮10g,蒼術(shù)10g,厚樸5~10g,茯苓10~15g,甘草5g。
方義:神曲、山楂、菜菔子消食導(dǎo)滯,半夏、陳皮和胃降逆,蒼術(shù)、厚樸除滿化濕,茯苓、甘草健脾。
加減:食積重,痞滿脹痛者,加枳實(shí)、木香以理氣;大便秘結(jié)不爽者,加大黃、檳榔以導(dǎo)滯;食積化熱者,加黃連、連翹泄熱;脾虛者,加白術(shù)健脾。
5,變通法:氣壅濕聚,痰食互結(jié)。寒熱錯(cuò)雜,脾胃不和,心下痞滿而有脾虛食積者,可用枳寞消痞丸(《蘭室秘藏》)加減。即半夏、干姜、黃連,枳實(shí)、厚樸、白術(shù)、茯苓、麥芽等(方中原有人參,可酌情選用),辛開(kāi)苦降,和胃除痞。
(四)痰濕中阻
1,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胸悶脘痞,惡心欲吐,吐出稀涎,身重倦怠,頭目眩暈,或咯痰不爽,或痰多色白。舌苔白膩而滑,脈滑。
2,病因病機(jī):脾胃不和,痰濕內(nèi)生,氣機(jī)不暢,胃氣不降。
3,治法:燥濕化痰,和胃除痞。
4,方劑:平陳湯(《癥因脈治》)合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姜半夏10g,陳皮5g,茯莓15g,厚樸5g,蒼術(shù)10g,蘇梗10g。生姜5g。
方義:蒼術(shù)、厚樸苦溫燥濕,陳皮、半夏和胃化痰,蘇梗,生姜理氣降逆,茯苓健脾調(diào)中。
加減:胸脘痞悶不舒者,加全瓜蔞、枳殼、薤白通陽(yáng)除痞寬胸;噯氣,惡心、嘔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嘔;兼氣滯不暢者,加香附、郁金理氣解郁。
5,變通法:見(jiàn)寒濕痰滯者,可用藿香正氣散(《局方》)去白芷;或排氣飲(《景岳全書(shū)》),藥如藿香、烏藥、厚樸、枳殼、木香,香附、胨皮等理氣化濕。見(jiàn)濕熱痰滯者,可用三仁湯(《溫病條辨》)去滑石、通草、竹葉,加陳皮、枳殼、黃連等,宣通三焦、清熱利濕。
(五)脾胃氣虛
l,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胸膈不舒,食后自覺(jué)停滯不化,多食尤甚,脘腹時(shí)有墜脹感,喜熱喜接,時(shí)減時(shí)急,接之濡軟不痛。饑不欲食,或食不知味,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無(wú)華。舌質(zhì)淡紅,瞢薄白或白潤(rùn),脈濡細(xì)或虛緩。
2,病因病機(jī):脾虛而運(yùn)化無(wú)力,胃虛而受納不能,升降失司,清濁不分。
3,治法:健脾和胃,調(diào)中益氣。
4,方劑:香砂六君子湯(《時(shí)方歌括》)加減。
藥物:木香3~5g,砂仁3~5g(后下),黨參10~15g。白術(shù)l0~15g,茯苓15g,陳皮5g,姜半夏10g,炙甘草5g。
方義: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和胃調(diào)中,砂仁、木香理氣除痞。
加減:氣血不足、面色無(wú)華,乏力倦怠者,加黃芪、當(dāng)歸益氣養(yǎng)血;胃脘隱痛者,加桂枝、白芍;四肢不溫,胃皖冷痛者,加干姜、肉桂溫中。心下痞滿,胸悶腹?jié)M,見(jiàn)氣滯者,黨參、白術(shù)少用,加枳殼、厚樸理氣。兼見(jiàn)食積。飲食停滯不化者,加山楂、神曲、雞內(nèi)金消食;兼見(jiàn)濕滯,納呆苔膩者,加藿香、厚樸、白蔻仁除濕。
5,變通法:脘腹墜脹,平臥則舒,食后尤甚,有中氣下陷表現(xiàn)者,用補(bǔ)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枳殼,升陽(yáng)舉陷,
(六)脾陽(yáng)虛寒
1,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脘腹脹甚,局部冷痛,受冷或生冷飲食可加重,得溫則舒,朝寬暮急,按之軟濡無(wú)形。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溫,大便溏薄,不敢進(jìn)食生冷、油膩。舌質(zhì)淡胖,舌苔白,脈沉遲或沉弦。
2,病因病機(jī):脾陽(yáng)不足,寒濕內(nèi)生。濁陰上逆,氣機(jī)不暢,即藏寒生滿病。
3,治法:溫中散寒,除痞消滿。
4,方劑:理中湯(《傷寒論》)合平胃散(《局方》)加減,
藥物:黨參10 g,干姜3~5g,白術(shù)10g,蒼術(shù)l0g,厚樸5g,陳皮5g,茯苓10~15g,炙甘草5g。
方義:黨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為理中湯,溫中散寒;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為平胃散,苦溫燥濕。兩方合用,為治療脾陽(yáng)不足、寒濕內(nèi)生之方。
加減:脘痞腹脹,局部冷痛甚者,加木香、砂仁、丁香、肉桂理氣止痛;見(jiàn)嘔吐清涎耆,加吳萸、生姜、半夏降逆和胃;引及小腹脹者,加川椒、茴香溫散理氣;大便溏薄,四肢不溫,形寒肢冷者,加淡附子、炮姜炭,溫陽(yáng)散寒。
5、變通法:用厚樸半夏甘草生姜人參湯(《盒匱要略》)合枳術(shù)丸(《蘭室秘藏》)亦可,健脾益氣與除痞寬中同用。
(七)寒熱夾雜
1,臨床表現(xiàn):心下痞滿,按之濡軟不痛,干嘔惡心,時(shí)吐酸苦或清挺,或見(jiàn)胃脘隱痛,或見(jiàn)腹脹腸鳴,身以上煩熱,身以下寒冷,大便溏薄或泄瀉。舌質(zhì)淡潤(rùn)而胖,舌善薄黃或黃白相兼,脈沉弦小數(shù)。
2,病因病機(jī):腫寒胃熱,寒熱夾雜,升降失司,氣機(jī)不暢。
3,治法:健脾溫中,泄熱和胃。
4,方劑: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姜半夏10g,干姜3~5g,黨參10g,黃連5g,黃芩10g,生姜5g,炙甘草5g,大棗5~10枚。
方義:黃連、黃芩泄熱除煩,干姜、黨參溫中健脾,半夏、生姜和胃止嘔,甘草、大棗調(diào)中。
加減:胃熱干嘔惡心者,加竹茹、旋覆花、陳皮和胃;脾寒脘腹脹痛者加吳萸、附子溫中。
5,變通法:以干嘔食臭、腸鳴不下利為主者,上方加重生姜用量,即用生姜瀉心湯(《傷寒論》);以心下痞滿脹痛為主者,上方甘草用量加大,或再加白芍,即用甘草瀉心湯(《傷寒論》)加減。
【其他治法】
1,中成藥
(1)九制大黃丸:每次6~9克,每日1~2次。適用于邪熱壅滯,肝胃郁熱之痞滿。體虛無(wú)實(shí)熱者忌用;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2)阿魏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適用于痰濁中阻之痞滿。孕婦忌用;體弱者慎用。
(3)保和丸:每次6克,每日2次。適用于飲食積滯之痞滿。身體虛弱者慎用。
(4)香砂養(yǎng)胃丸:每次6克,每日2次。適用于脾虛氣滯之痞滿。忌食生冷黏滑食物。
2,單方驗(yàn)方
(1)草果適量,煨黃研末,每次口服3克,每日3次,10日為1療程。適用于痰濁內(nèi)阻之痞滿。
(2)雞內(nèi)金50克,胡椒10克。共為細(xì)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10日為1療程。適用于飲食積滯之痞滿。
(3)太子參120克,白術(shù)100克,茯苓200克,生薏苡仁200克,紫丹參100克,杭白芍150克,廣木香60克,廣郁金100克,粉甘草50克,共研末備用。每日取藥末60克,水煮取汁代茶,每日數(shù)次,15日為1療程。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痞滿。
(4)白蘿卜60克,煮湯服,每日1劑,10日為1療程。適用于食滯痞滿。
3,外治法
(1)麩皮30克,生姜汁15克。拌勻炒熱后用布包裹,揉熨上腹部。適用于脾胃虛弱,中寒痞滿證。
(2)暖臍膏:由小茴香、沉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組成,每次1張,微火化開(kāi)貼于脘腹部,隔日換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于脾胃虛寒之痞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