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成長發(fā)源地」第722期分享
---- 總第1026期 ----
今天閱讀《人生只有一件事》第7章:家庭的修煉
這一章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老師寫的“事事關心而不擔心”。
金惟純老師在這一節(jié)中寫到:“擔心是一種負面能量,對擔心者和被擔心者都有害無益,它帶來的是壓力和負擔;關心則是一種正面能量,對關心者和被關心者都是有益無害,它帶來的是溫暖和支持。”
擔心是會成為習慣,會上癮的,久而久之會成為強迫癥,為父母擔心,為子女擔心,為另一半擔心,甚至為社會、為國家擔心,沒完沒了。
擔心久了,有些事情就真的“心想事成”了。
以下這些場景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水杯太燙了,不能碰”,結果不一會水杯倒了,孩子被燙了;
“吃飯的時候不許哭,要安靜”,結果孩子哭的更兇;
“明天別忘了帶作業(yè)”,到學校,才想起來作業(yè)本還在桌子上;
“不能吃太多糖”,晚上睡覺前發(fā)現(xiàn),糖盒子空了一半;
… …
越擔心什么,什么就越會發(fā)生,越強調(diào)不許做什么,孩子的好奇心理就會越強,就越想要去嘗試。
心理學上有一個“墨菲定律”,是這樣說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意思是:“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span>
墨菲定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2. 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3. 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 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
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分擔心,極有可能成為“心想事成”的事情,像“墨菲定律”說的一樣越擔心就越會發(fā)生。
身為父母,不可能不擔心孩子,不妨把這種擔心轉化為關心。擔心過分了,于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就像我的母親,從小到大一直都擔心我們。小時候擔心我們考不上大學,考上大學了擔心我們找不上好工作,工作以后擔心我們嫁不好、娶不好,過不好生活。
她是很典型的每一天都活在擔心里的人,擔心姐姐,擔心弟弟,擔心我。只要一發(fā)信息,沒說幾句話就唉聲嘆氣,然后說:“你們真不讓我省心?!?/span>
說真的,她這樣的擔心給我很大壓力,也讓我很煩心,剛開始不能理解,有時跟她視頻,都會忍不住跟她爭辯?,F(xiàn)在,我慢慢能理解她了,畢竟我一個人在外面,又幾年都沒有回家,她擔心我也是因為愛,因為我是她的孩子。
所以,我能理解,讓母親把擔心轉化成關心并不容易。我能做的是轉變自己的心態(tài)。去關心和理解母親的不易,這樣于母親和我都有益無害。
當我轉變自己的心態(tài),不再覺得她煩人的時候,母親似乎也感受到了我對她的理解,視頻的時候不再像從前那般絮絮叨叨。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要過分去擔心他,如果你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那就更不用了。把擔心時時放下,把關心時時提起,事事關心而不擔心,是我們需要追求和修煉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