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吃完午飯在路邊曬太陽,看到一家水果店門口有一個四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很開心地抱著一小籃子車厘子往停車處跑去。
因為跑得太快,被路面凸起的磚塊絆倒了,小男孩連人帶籃子摔倒在地,車厘子撒了一路,見此情景,他無助地大哭起來。
在店內(nèi)忙活的媽媽聽到哭聲趕緊跑出來,并沒有第一時間抱起孩子,沒有看他有沒有傷到,也沒有安慰他或者給他一個擁抱。而是趕忙撿地上的車厘子,一邊撿一邊氣急敗壞地說:“哭什么哭,讓你不要動,你非要逞能,現(xiàn)在好了吧,你自己摔倒了,你還好意思哭?”
小男孩一邊哭,一邊說:“我想幫爸爸把它放在車上,讓他給客戶送去?!?/span>
“早都跟你說了,你拿不動,你就愛逞能。你看這褲子也摔破了吧,今天早上才給你換的新褲子!”媽媽把摔倒的孩子抱起來,一邊叨叨一邊拍掉孩子身上的臟東西。之后沒好氣地問:“摔疼了嗎?”
小男孩拿袖子抹掉臉上的眼淚,滿臉委屈地搖搖頭說:“不疼?!?/span>
媽媽帶著他進了店里面。
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好心疼那個孩子,他委屈的小表情,和他自己擦眼淚的樣子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我多想告訴那位媽媽,比起外界的傷害,她在言語上的二次傷害才更讓孩子痛苦和無助。
想起之前在網(wǎng)上看過的一則新聞,一個女孩被欺凌后服毒自殺。她自殺前寫了封遺書,她說都是我不好,讓全家跟著丟臉了,我太臟了,離開這個世界是最好的選擇。
女孩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她在受到傷害之后,她的家人非但沒有報警,反而害怕事情傳出去,覺得丟人,在家里反復(fù)辱罵她。
誰讓你大半夜還往外跑?
你為什么不反抗?
誰以后還會要你?
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受害者有罪”論。當(dāng)正常人不能有效的為受害者提供幫助,以維護公正時,就容易轉(zhuǎn)向非理性的責(zé)備受害者,說服自己,這是受害者應(yīng)得的,因為他本身有錯,所以,世界還是美好的。
可怕就可怕在有些父母和家人就是“受害者有罪”論的秉持者。孩子在受到傷害時,不是第一時間去關(guān)懷、包容、理解、接納,而是用赤裸裸的語言和冷冰冰的態(tài)度,在孩子的傷口上繼續(xù)撒鹽。
很多的時候,在孩子的記憶中,讓他們更難過的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這件事情發(fā)生時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
就像這位選擇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女孩一樣,正是家人的態(tài)度和語言的二次傷害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難免遇到挫折,也難免會犯錯。挫折不可怕,犯錯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給他們一個強大的支撐,幫助孩子突破恐懼,度過焦慮的時光。
孩子的成長不需要一味地指責(zé),而需要父母的愛和包容。就像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說:
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zhì)量的優(yōu)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dǎo)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于審視孩子的需求,作出理性客觀的判斷。
他們甘心陪伴孩子一起經(jīng)受痛苦和折麼,讓孩子領(lǐng)悟痛苦的內(nèi)涵和真諦,使他們明白:父母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是那么可怕,而且痛苦未必是壞事,我也應(yīng)該承擔(dān)責(zé)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
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遭遇不幸、挫折或者傷害時,不要再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二次傷害了,而是應(yīng)該堅定地告訴他:寶貝,別怕,有我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