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整理
約公元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于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前221年贏政統(tǒng)一全國,國號仍用秦,自稱始皇帝。廟號 | 姓名 | 出身于關(guān)系 | 生卒年 | 在位時間 | 功勛事跡 |
秦非子 | 惡來五世孫 | 前900年-前858年 | 在位40余年 | 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于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始建秦國 。 | |
秦侯 | 秦非子之子 | 前857年-前848年 | |||
秦公伯 | 秦侯子 | 前847年-前845年 | 在位3年 | 史書上很少關(guān)于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與秦非子之后。 | |
秦仲 | 贏仲 | 秦公伯子 | 前845年-前822年 | 在位23年 |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戰(zhàn)敗而死。其長子贏也繼位。 |
秦莊公 | 嬴也 | 秦仲長子 | 前821年-前778年 | 在位44年 | 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莊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馬七千人,擊敗西戎,周宣王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封大駱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 |
秦襄公 | 嬴開 | 秦莊公子 | 前777年-前766年 | 在位12年 | 秦國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zhàn)爭中陣亡,葬于故地西垂。 |
秦文公 | 秦襄公子 | 前765年-前716年 | 在位50年 |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地盤擴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 |
秦靜公 (諍公) | 秦文公子 |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賜謚號為竫公。 | |||
秦憲公 秦寧公 | 嬴立 | 秦靜公子 | 前715年-前704年 | 在位12年 | 寧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陜西郿縣東北)遷都平陽(陜西眉縣),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蕩社(陜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廢太子(后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
秦出子 | 秦憲公子 | 前703年-前698年 | 在位6年 | 5歲即位,在位6年被殺。秦出子是秦寧公小兒子。 | |
秦武公 | 秦憲公長子 | 前697年-前678年 | 在位20年 | ||
秦德公 | 秦憲公子、秦武公弟 | 前677年-前676年 | 在位2年 | 即位以后將國都遷至今天的陜西省鳳翔縣,自此后數(shù)百年秦穩(wěn)定地以此為都。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fā)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并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 |
秦宣公 | 秦德公長子 | 前675年-前664年 | 在位12年 | 秦德公之長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長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陽墓區(qū)(陜西省寶雞縣東陽平鎮(zhèn))。有子九人,未立,傳位于其弟秦成公。 | |
秦成公 | 秦德公子、秦宣公弟 | 前663年-前660年 | 在位4年 | ||
秦穆公 | 嬴任好 | 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 | 前659年-前621年 | 在位39年 |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懷大志,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nèi)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xié)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
秦康公 | 嬴罃(英) | 秦穆公子 | 前620年-前609年 | 在位12年 | 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晉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日到渭陽”,后人以渭陽喻甥舅關(guān)系。 |
秦共公 | 嬴和 | 秦康公子 | 前608年-前604年 | 在位5年 | 《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
秦桓公 | 嬴榮 | 秦共公子 | 前603年-前577年 | 在位27年 |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兩軍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惡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師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dāng)場被俘,魏顆大勝。后來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老人,老人說,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婦人的父親。我今夭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這是“結(jié)草銜環(huán)”中結(jié)草的典故。 |
秦景公 | 嬴石 | 秦桓公子 | 前576年-前537年 | 在位40年 | 將秦國勢力不斷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儀,面積達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陜西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fā)現(xiàn),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古墓。 |
秦哀公 | 秦景公子 | 前536-前501年 | 在位36年 | 前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晉向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晉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競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千是發(fā)兵救楚,擊敗了吳軍。 | |
秦夷公 | 秦哀公子 | 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 |||
秦惠公 | 秦夷公子 | 前500年-前491年 | 在位10年 | ||
秦悼公 | 秦惠公子 | 前490年-前477年 | 在位14年 | 時值秦國大亂,后來大將伍封大敗秦、巴、蜀三國聯(lián)軍,平定秦國之亂,立秦厲公贏利。 | |
秦厲共公 | 贏利 | 秦悼公子 | 前476年-前443年 | 在位34年 | 秦厲共公在位期間,蜀人、楚人、義渠之戎都曾朝貢獻禮。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黃河修筑防御濠溝。同年,以兵2萬伐大荔之戎(今陜西大荔朝邑一帶),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師與綿竹之戎(今 甘肅天水東)戰(zhàn)。前451年,筑南鄭(今陜西漢中)城,置縣。前444年,他派兵攻義渠之戎,執(zhí)義渠王。秦厲共公執(zhí)政期間的這些舉措,為秦國的富國強兵作了一定準備。 |
秦躁公 | 秦厲公子 | 前442年-前429年 | 在位14年 | 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fā)起大規(guī)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 |
秦懷公 | 秦厲公子、秦躁公弟 | 前428年-前425年 | 在位4年 | 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lián)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 |
秦靈公 | 嬴肅 | 秦懷公孫、秦昭太子之子 | 前424年-前415年 | 在位10年 | 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
秦簡公 | 嬴悼子 | 秦靈公子 | 前414年-前400年 | 在位15年 | 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
秦惠公 | 秦簡公子 | 前399年-前387年 | 在位13年 | 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發(fā)動進攻,攻占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 |
秦出公 | 嬴出子 | 秦惠公子 | 前386年-前385年 | 在位2年 |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與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嬴改發(fā)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
秦獻公 | 嬴師隰 | 秦靈公子 | 前384年-前362年 | 在位23年 | 秦靈公死后,沒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簡公搶去了。十歲的嬴師隰為防不測,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了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獻公在位兩大貢獻:一是: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廢除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二是: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獻公將都城從位于秦國西部的雍城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相公叔痤,攻取了龐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將公叔痤放回魏國。不久,秦獻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 |
秦孝公 | 嬴渠梁 | 秦獻公子 | 前361年-前338年 | 在位24年 | 戰(zhàn)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quán)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國。于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后來的商鞅變法,以法治國。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后來的統(tǒng)一六國開辟道路 。 |
秦惠文王 | 嬴駟 | 秦孝公子 | 前337年-前311年 | 在位27年 |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推行法制,并不斷向外拓展領(lǐng)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稱王,隨后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將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滅蜀,隨后又滅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秦以后發(fā)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
秦武王 | 嬴蕩 | 秦惠王子 | 前310年-前307年 | 在位4年 | 最大的愿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發(fā)兵進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受傷而死。 |
秦昭襄王 | 嬴稷(則) | 秦惠王子、秦武王弟 | 前306年-前251年 | 在位56年 | 秦武王之異母弟,在位56年,其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其實際執(zhí)政時間僅次于乾隆。在位時,幾乎連連對外用兵,先后大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xùn)|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為將,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公元前255年秦滅東周,取九鼎、周王朝亡。從此,山東六國再無敵手,秦統(tǒng)一天下,指日可待! |
秦孝文王 | 嬴柱 | 秦昭王子 | 前250年-前250年 | 在位1年 | (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
秦莊襄王 | 嬴異人, 又名子楚 | 秦孝文王子 | 前249年-前247年 | 在位3年 | 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聯(lián)絡(luò)諸侯,謀劃伐秦。異人獲悉,立即派呂不韋統(tǒng)領(lǐng)1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于陽人聚。東周王朝的最后殘余被鏟除。接著,秦軍繼續(xù)蠶食三晉,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
秦王 | 嬴政 | 秦莊襄王子 | 前246年-前222年 | 首位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嬴政13歲即王位,21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即他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秦帝國。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滅六國后,北驅(qū)匈奴;南征百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制,改行郡縣制;修長城;建直道。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稱“千古一帝”。當(dāng)然,他的功過,后人爭論至今。毛主席曾寫過一篇詩詞《封建論》,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yè)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xué)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秦國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東遷,史稱東周。秦受封為諸侯,始立國。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遷至汧、渭之會,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設(shè)史官記事。
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憲公二年):徙平陽,伐蕩社。
公元前703年(出公元年):大庶長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縣。
公元前678年(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宣公四年);與晉大戰(zhàn)河陽,獲勝。
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穆公元年):伐茅津戎,獲勝。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伐晉,戰(zhàn)河曲。
公元前651年(穆公九年):送晉公子夷吾歸國,晉許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穆公十年):晉背約,不給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穆公十三年):晉發(fā)生災(zāi)荒.向秦借糧,秦興“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穆公十四年):秦發(fā)生災(zāi)荒,向晉借糧,晉拒絕。
公元前645年(穆公十五年);與晉戰(zhàn)于韓.虜晉惠公.晉獻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穆公十六年):在河?xùn)|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穆公二十年):滅梁、芮。
公元前638年(穆公二十二年):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穆公二十三年):迎晉國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穆公二十四年);送晉公于重耳歸晉,立為晉文公。
公元前630年(穆公三十年):秦助晉攻鄭,后秦單獨撤兵。
公元前628年(穆公三十二年):秦發(fā)兵越晉攻鄭.
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鄭未成,滅滑,晉于殽大敗秦軍,虜秦三將。
公元前625年(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晉,戰(zhàn)彭衙,不利,歸。
公元前624年(穆公三十六年),秦伐晉大勝,取王官及鄗,封殽尸而還。
公元前623年(穆公三十七年):晉伐秦圍邧;秦伐西戎大勝,“開地千里”,天子使召公賀以金鼓。
公元前622年(穆公三十八年):秦取鄀。
公元前621年(穆公三十九年):穆公卒,以一百七十七人為殉。
公元前620年(康公元年);秦送公子雍歸晉,晉敗秦師于令狐。
公元前619年(康公二年):秦伐晉,取武城。
公元前617年(康公四年):晉伐秦,取少梁。
公元前615年(康公六年):秦伐晉,取羈馬.并敗晉軍于河曲。
公元前608年(共公元年):晉侵宋,求成于秦,秦弗許。
公元前607年(共公二年):伐晉圍焦。
公元前601年(桓公三年):晉伐秦,殺秦諜。
公元前594年(桓公十年):秦伐晉,戰(zhàn)于輔次。
公元前593年(桓公十一年):與楚、宋、陳人盟于齊。
公元前582年(恒公二十二年):與白狄伐晉。
公元前580年(桓公二十四年):與晉夾河而盟,歸而背盟,與翟謀攻晉。
公元前578年(桓公二十六年);晉率各國兵伐秦.秦軍敗走,至于麻燧。
公元前564年(景公十三年):秦伐晉。
公元前563年(最公十四年):晉伐秦。
公元前562年(景公十五年):使庶長鮑伐晉救鄭,敗晉于櫟。
公元前561年(景公十六年):與楚伐宋。
公元前559年(景公十八年):晉會請侯伐秦,敗秦師于棫林,
公元前550年(景公二十七年):至?xí)x會盟,旋即背盟。
公元前541年(景公三十六年),秦公子鍼逃至?xí)x,后又歸秦。
公元前506年(衰公三十一年):楚國申包胥至秦求兵伐吳。
公元前505年(哀公三十二年):秦發(fā)兵五百乘救楚,大敗吳師。
公元前476年(厲公一年);蜀人來賂。
公元前471年(厲公六年):楚人來賂。
公元前470年(厲公七年);義渠戎來賂,緜諸乞援。
公元前467年(厲公十年):庶長將兵撥魏城。
公元前463年(厲公十四年);晉人、楚人來賂。
公元前461年(厲公十六年):伐西戎大荔.取王城。
公元前457年(厲公二十年):厲公率兵與緜諸戰(zhàn)。
公元前451年(厲公二十六年);左庶長攻南鄭。
公元前444年(厲公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
公元前441年(躁公二年):南鄭反。
公元前430年(躁公十三年):義渠戎攻秦,至渭南。
公元前425年(懷公四年):庶長鼂與大臣圍懷公迫其自殺,立孫靈公。
公元前418年(靈公七年):與魏戰(zhàn)少梁。
公元前417年(靈公八年):修城于河頻。
公元前415年(靈公十年):城籍姑.補龐城。
公元前413年(簡公二年);與魏戰(zhàn),敗于鄭下。
公元前412年(簡公三年);魏圍秦繁龐。
公元前409年(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塹洛,城重泉。魏伐秦,筑臨晉元里。
公元前408年(簡公七年):初租禾。魏伐秦至鄭而還
公元前401年(簡公十四年):伐魏,至陽狐。
公元前395年(惠公五年):伐緜諸。
公元前393年(惠公七年):魏敗秦于汪。
公元前391年(惠公九年):伐韓宜陽,取六邑。
公元前390年(惠公十年);與魏戰(zhàn)武城。
公元前389年(惠公十一年):攻魏之陰晉。
公元前387年(惠公十三年):伐蜀取南鄭。
公元前385年(出子二年);秦庶長迎獻公于河西而立之。
公元前384年(獻公元年):止人殉。
公元前383年(獻公二年):徒都櫟陽。
公元前378年(獻公七年):初行市。
公元前375年(獻公十年);設(shè)戶籍相伍。
公元前371年(獻公十四年):與趙戰(zhàn)高安,敗績。
公元前366年(獻公十九年):戰(zhàn)敗韓、魏于洛陽。
公元前364年(獻公二十一年):勝魏于石門。
公元前363年(獻公二十二年):攻魏少粱。
公元前362年(獻公二十三年);勝魏,虜其將公孫痤。
公元前361年(孝公元年):韓、魏伐秦。商鞅入秦。秦伐魏、伐西戎,斬戎之獠王。
公元前359年(孝公三年):用商鞅變法。
公元前358年(孝公四年):敗韓師于西山。
公元前356年(孝公六年):以商鞅為左庶長。
公元前355年(孝公七年):與魏王會社平。
公元前354年(孝公八年):與魏戰(zhàn)元里。
公元前352年(孝公十年):以商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
公元前351年(孝公十一年):城商塞。商鞅圍魏固陽.降之。
公元前350年(孝公十二年):徙都咸陽。初聚小邑為縣。開阡陌。
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初在縣設(shè)秩史。
公元前348年(孝公十四年);初為賦。
公元前343年(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公元前340年(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虜公于卬。鞅封于商
公元前339年(孝公二十三年):與魏戰(zhàn)岸門,虜魏錯。
公元前338年(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卒。誅商鞅。
公元前337年(惠文王元年):楚、韓、趙、蜀朝秦。
公元前336年(惠文王二年):初行圓錢。
公元前335年(惠文王三年):攻取韓之宜陽。
公元前333年(惠文王五年):犀首為大良造,張儀為客卿。
公元前332年(惠文王六年):魏獻陰晉,更名寧秦。
公元前331年(惠文王七年):義渠內(nèi)亂,庶長操將兵定之。
公元前330年(惠文王八年):與魏戰(zhàn),虜龍賈,斬首八萬。魏獻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惠文王九年):伐魏渡河,取汾陰、皮氏,圍焦降之。
公元前328年(惠文王十年):始置丞相。張儀為相。魏獻上郡十五縣予秦。
公元前327年(惠文王十一年):義渠君稱臣。更名少梁為夏陽。歸還給魏焦、曲沃等地。
公元前326年(惠文王十二年):初臘。與楚、燕、齊、魏等參加趙肅侯葬儀。
公元前325年(惠文王十三年):惠王君稱王。
公元前324年(惠文王更元元年):張儀率兵攻魏。
公元前323年(惠文王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相會于嚙桑。
公元前322年(惠文王更元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免相。
公元前319年(惠文王更元六年):攻取韓之鄢地。
公元前318年(惠文王更元七年):樂池為相。韓、趙、魏等五國攻秦,不勝而回。
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更元九年):司馬錯滅蜀。取趙中都、西陽(安邑)。
公元前315年(惠文王更元十年):取韓之石章,敗趙將泥(一作英)。
公元前314年(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攻義渠,得二十五城。
公元前313年(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樗里疾攻趙,虜趙將趙莊,攻取藺。
公元前312年(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長魏章?lián)舫诘り?,虜其將屈□。又攻楚漢中,置漢中郡。楚攻秦兵至藍田。
公元前311年(惠文王更元十四年):伐楚取召陵。蜀相(陳)莊殺楚侯來降。樗里疾助魏伐衛(wèi)。
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與魏襄王會臨晉。伐義渠、丹、犁。誅蜀相莊。張儀至魏。
公元前309年(武王二年):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于魏。
公元前308年(武王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甘茂、庶長封伐宜陽。
公元前307年(武王四年):始置將軍。魏冉為將軍。拔韓宜陽。渡河在武遂筑城。魏太子來朝。八月,武王舉鼎絕臏死,族盂說。
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元年):歸韓以武遂。
公元前305年(昭襄王二年):庶長壯及大臣諸公子為逆皆誅。
公元前304年(昭襄王三年):與楚在黃棘會盟。王加冠。
公元前303年(昭襄王四年):攻韓之武遂,晉之蒲阪、晉陽、封陵。齊、魏、韓共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去。
公元前302年(昭襄王五年):魏襄王、太子嬰入秦朝見。復(fù)與魏蒲阪。
公元前301年(昭襄王六年):蜀侯□反,司馬錯定蜀。庶長奐伐楚。涇陽君質(zhì)于齊。
公元前300年(昭襄王七年):攻克楚新城,殺楚將景缺。樗里疾卒。
公元前299年(昭襄王八年):齊盂嘗君田文入秦為相。楚懷王被騙入秦。
公元前298年(昭襄王九年):盂嘗君歸齊。趙國樓緩為秦相。齊、韓、魏聯(lián)軍攻秦至函谷關(guān)。秦攻楚,大敗楚軍。
公元前297年(昭襄王十年):齊、韓、魏三國繼續(xù)攻秦。楚懷王還魏河外及封陵。
公元前295年(昭襄王十二年):免樓緩,用魏冉為相。予楚粟五萬石。
公元前294年(昭襄王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呂禮奔魏。
公元前293年(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大勝韓、魏聯(lián)軍于伊闕,拔五城,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
公元前292年(昭襄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拔垣,復(fù)又放棄,攻韓。
公元前291年(昭襄王十六年):攻韓取宛,封公子市(涇陽君)于宛,封公子悝(高陵君)于鄧。
公元前290年(昭襄王十七年):復(fù)占垣。
公元前289年(昭襄王十八年):伐魏取六十一城。魏獻河?xùn)|地四百里,韓獻武遂地二百里。
公元前288年(昭襄王十九年):十月,秦與齊同時稱“帝”。后復(fù)去。
公元前287年(昭襄王二十年):李兌約趙、齊、楚、韓、魏五國攻秦,無功而散。
公元前286年(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韓夏山,攻魏河內(nèi)。魏獻安邑。
公元前285年(昭襄王二十二年):與趙、楚會盟。蒙武率兵伐齊,得九城,設(shè)九縣。
公元前284年(昭襄王二十三年);秦與燕、趙、韓、魏攻齊。
公元前283年(昭襄王二十四年):攻齊勝,取陶。昭襄王與楚頃襄王相會。攻魏取林,軍逼大粱。
公元前282年(昭襄王二十五年):與韓、魏盟。
公元前281年(昭襄王二十六年):攻趙離石。
公元前280年(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取黔中,楚獻漢北及上庸。攻趙,取代、光狼。
公元前279年(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趙會盟澠池。白起率兵攻楚取鄢。
公元前278年(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安陸,拔楚都郢,焚夷陵,取竟陵,至洞庭。楚遷都于陳。
公元前277年(昭襄王三十年):攻楚黔中、巫郡。
公元前276年(昭襄王三十一年):楚奪回十五邑。秦攻取魏二城。公元前275年(昭襄王三十二年):攻魏,占啟封。
公元前274年(昭襄王三十三年):攻取魏蔡、中陽等四城。
公元前273年(昭襄王三十四年):戰(zhàn)趙、魏于韓之華陽,趙、魏敗,秦占華陽。魏獻南陽。
公元前272年(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助楚、韓、魏伐燕。
公元前270年(昭襄王三十七年):客卿灶攻齊,取壽、剛,予穰侯。秦中更胡傷攻趙之閼與,趙將趙奢大破秦軍。
公元前268年(昭襄王三十九年):五大夫綰收取魏之懷。
公元前266年(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為相。
公元前265年(昭襄王四十二年):攻取趙三城及韓之少曲、高平。
公元前264年(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
公元前263年(昭襄王四十四年):攻太行之南陽,斷韓本土與上黨之路。
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四十五年):攻韓,取野王等十城。大戰(zhàn)趙長平。
公元前261年(昭襄王四十六年):續(xù)戰(zhàn)長平。攻取韓緱氏、綸。
公元前260年(昭襄王四十七年):大勝趙于長平,白起坑降卒四十萬。
公元前259年(昭襄王四十八年):取趙之武安、太原,并攻邯鄲。秦始皇嬴政生于邯鄲,初名趙政。
公元前258年(昭襄王四十九年):續(xù)攻邯鄲。任王稽為河?xùn)|守,鄭安平為將軍。
公元前257年(昭襄王五十年):魏、楚救趙。鄭安平降趙。白起罪遷陰密。
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周王赧卒,周嗣絕,
公元前255年(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范雎死。
公元前254年(昭襄王五十三年):攻魏河?xùn)|。魏向東攻取秦之陶。
公元前250年(孝文王元年):昭襄王卒。十月,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
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元年):呂不韋為相。滅東周。攻韓建三川郡。
公元前248年(莊襄王二年):攻魏高都、波,攻取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三年):全占韓之上黨郡。平定晉陽之亂,重建太原郡。信陵君會五國兵攻秦。五月,莊襄王卒。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歲。尊呂不韋為仲父。
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十三城,攻魏的疇、有詭。
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災(zāi),天下疫。行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騖攻魏之酸棗等二十城。建東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將衛(wèi)君角遷到野王。趙、楚、魏、燕、韓五國攻秦至蕞。
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趙之龍、孤、慶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長安君成蟜攻趙,后反叛;秦王派兵討伐,成蟜死。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禮。嫪毐叛亂,即平。攻魏首垣、蒲陽、衍氏。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呂不韋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趙取閼與等九城。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呂不韋自殺。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趙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趙,為李牧所敗。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獻麗邑,韓獻南陽,秦派內(nèi)史騰為南陽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內(nèi)史騰攻韓,俘韓王安,建立潁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楊端和率兵攻邯鄲。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趙軍,俘趙王遷,趙公于嘉逃代,自立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勝在易水西敗燕、代聯(lián)軍。燕太子丹派荊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薊,迫燕殺太子丹。燕王喜遷都遼東。王賁攻楚。秦之新鄭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攻大梁,決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設(shè)右北平、漁陽、遼西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設(shè)上谷、廣陽郡。李信、蒙武攻楚,為項燕所敗。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勝,攻入壽春,俘楚王。又攻江南,設(shè)會稽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賁攻遼東,俘燕王燕。又攻代,虜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賁攻齊,俘齊王建。至此六國皆亡。秦帝國建立,嬴政稱秦始皇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