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堂課整理自陳遠國老師講的中醫(yī)系統(tǒng)課程中中藥的一小部分內(nèi)容。雖然是一小部分內(nèi)容,但會使同學們對于中藥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對中藥的錯誤講解“味厚則泄”做了糾正,更有助于同學們真正運用中藥的氣和味的特性去理解和掌握中藥。這部分內(nèi)容是研習和掌握中藥極為重要的原則。
中藥的氣與味
講解:陳遠國老師
整理:古三同學
大家好,我們上堂課講解了如果我們要學習藥物,要把握藥物,掌握藥物,我們需要從藥物的形、色、氣、性、質(zhì),這些方面來進行掌握和把握它。這堂課就給大家來介紹藥物的氣和味的根本的概念,這也是中藥極為基礎的概念。
中國文化當中,中國文字沒有那么多,常用的文字三四千,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在使用這些文字的時候,同樣一個文字,在不同的地方內(nèi)涵不一樣,有很多個意思,在不同的語境環(huán)境中意思不同,但是我們在讀這些古文的時候,往往容易把它當下的語境環(huán)境下的意思理解錯了。
中藥的有效成分有氣和味兩部分
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中藥的氣和味。中藥,它其中發(fā)揮作用的是哪一部分?我們現(xiàn)在都講要把中醫(yī)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時候,就到實驗室中對中藥進行分解、分析,然后看它的一些有效成分,去提煉提取它的一些有效成分。有時候就認為中藥的作用就是它的這些有效成分在發(fā)揮作用,這個做法對不對?通過我們下面的學習大家就會知道了。
我們平常都能看到中藥,能吃到中藥,但是對中藥其實并沒有這種深入的理解。
我們看這么一段話,《玄隱遺密》對中藥的介紹:
我特意把氣和味的兩部分內(nèi)容標紅了,什么意思?是代表的藥物含有兩部分來發(fā)揮作用的。哪兩部分?一個是氣分,一個是味分。
什么叫氣分?什么叫味分?是指的藥物當中有氣的部分,有味的部分。所有的中藥里面都有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前面講過,中藥本身就是天地之氣化生而成的,它里面有氣,所以我們在吃中藥的時候,它里面的氣能夠釋放出來,供給我們身體使用,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胃對中藥的加工
我們講人體脾胃功能的時候,講過胃有什么作用?胃有“移味化氣,轉(zhuǎn)化真氣”的作用,那什么叫移味化氣,轉(zhuǎn)化真氣?藥物和食物當中含有氣的成分,你可以理解成食物和藥物把這些氣閉藏起來了,然后當把中藥和食物吃到胃里之后,通過胃氣的作用,給它轉(zhuǎn)化真氣,能夠把閉藏的氣給釋放出來,不僅僅是能夠把氣釋放出來,而且還能把藥物和食物釋放出來的氣給它轉(zhuǎn)化一下。
為什么要轉(zhuǎn)化?因為藥物食物當中含有的氣和人體本身所需求的氣,還不完全一樣,要給它轉(zhuǎn)化一下,才能夠真正地被我們?nèi)梭w所接受,這個叫轉(zhuǎn)化真氣。
胃除了“轉(zhuǎn)化真氣”還有什么作用?還能夠“移味化氣”,什么意思?就是食物藥物本身還含有味的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屬于物質(zhì)的成分,這個物質(zhì)的成分里面還含有非常精微的部分,我們說用現(xiàn)在的顯微鏡能看得到嗎?這個藥物當中粗的味的部分是能用顯微鏡觀察到的,但非常精微的味的部分仍然是用顯微鏡看不到的。
中藥的氣極為精微,顯微鏡看不到
氣能夠用顯微鏡看到嗎?那更看不到。我們前面都已經(jīng)給大家介紹過了,這個氣就是屬于非常精微非常精微的部分。那味呢?比起氣來講沒有那么精微,但是也仍然有很精微,用顯微鏡仍然看不到味的部分,它能夠通過胃的消化和吸收,也能夠把它轉(zhuǎn)化成氣。還有一些更重濁的味的部分,這部分能用顯微鏡觀察到,這一部分物質(zhì)就沒有能夠轉(zhuǎn)化成氣,作為物質(zhì)成分,被我們身體消化吸收,供給身體使用。
什么是中藥的氣和味
所以我們說這個中藥和食物都包含什么?都包含氣和味兩部分。
藥物和食物有氣和味,藥物和食物本身含有的那個氣,它是氣態(tài)的,但這個氣態(tài),它是處于食物藥物當中閉藏的狀態(tài)。你沒有吃進去的時候,它不一定能夠釋放得出來,很多時候是吃進去的時候才能釋放出來。當然有部分中藥沒有吃進去也能釋放,我們聞很多藥物有氣味,實際上它就已經(jīng)釋放它的氣了,我們才能夠聞得到。這個味的部分,它有一部分是可以轉(zhuǎn)化成氣的,有一部分更重濁的味還沒有轉(zhuǎn)化成氣,它作為物質(zhì),供給我們身體使用。
所以食物和藥物都包含氣,這個氣是屬于無形的、不可見的,同時,食物和藥物還含有味的精微的部分,這種精微的部分我們眼睛觀察不到,顯微鏡也觀察不到,還含有一些比較重濁顯微鏡能觀察到的味的部分。
藥物中比較重濁的味的部分用現(xiàn)代的科學手段,它可以進行提煉的,提煉所謂的一些有效成分,所以現(xiàn)代科學提煉了藥物的有效成分,實際上只是屬于藥物的其中的能起作用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藥物當中的這個氣,你能夠把它提煉出來,然后找個地方給它儲存起來,能夠做到嗎?做不到。這個氣,你想把它提煉和儲存,都做不到。
我們使用的藥物很多時候發(fā)揮作用的是藥物的哪部分?是藥物中的氣在發(fā)揮作用。比如說我們用人參來補氣,你說給人參用現(xiàn)代的方法提煉一個人參皂甙,那就能夠代表這個人參本身含有的氣嗎?代表不了。
所有的藥物當中其實都有氣,所有的藥物當中其實都有味,這樣的話,這個道理清楚了。
所以這個氣和味,它的概念和內(nèi)涵,不是單純的只是指氣味,不是指這個氣味和味道。氣和味,它在這個大的范疇,大的邏輯概念上是指的氣態(tài)的,還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當然物質(zhì)形態(tài)當中有非常精微的,用現(xiàn)代顯微鏡也觀察不到的部分。
中藥的氣和味發(fā)揮的作用不同
那么我們講中藥能發(fā)揮作用是哪些部分?是氣和味兩個方面都能發(fā)揮作用,并且它們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講“氣分弗同”,氣分發(fā)揮的作用和味分發(fā)揮的作用不一樣,“功治倆端”,一個藥物的氣的作用和這個藥物的味的作用它們不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講到后面的時候,再深入給大家介紹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藥物的確它的氣和味的作用不一樣,所以有時候我們用這個藥物主要是用它的氣,有時候我們用這個藥物主要是用它的味。所謂主要用它的味是用它的這種物質(zhì)的成分,主要用它的氣,我們用它里面所飽含的這些氣。比如說這個人參,我們主要用它的氣。比如說熟地生地,我們用它里邊的氣嗎?我們不能說它里面的氣沒有任何作用,但它里面的氣有發(fā)揮主要的功效嗎?沒有。那么生地熟地,我們用它滋陰補精,都是補一些有形的東西以及顯微鏡也觀察不到的精為主。所以生地熟地主要用的是什么?是用的味。
有的藥物主要是用它的氣,但是藥物它本身氣和味,你只要吃進去了,它都要發(fā)揮作用。你不能說我用人參的時候,它只有氣在發(fā)揮作用,沒有味在發(fā)揮作用。我用生地熟地,只有味在發(fā)揮作用,沒有氣發(fā)揮作用,這樣講法都不對。你只要吃進去了,它的氣味,都要在里面發(fā)揮作用。只是說這個藥物它偏氣還是偏味是不一樣的,它們的作用和功效那就完全不一樣。有的藥物是它的氣和它的味,我們都用的。這樣的話,這個道理我想我跟大家說明白了。
一物者,用非一,氣與味也;少曰氣,多曰味。少而色清,淡而上也,多者其濁,濁而下也。
——《玄隱遺密·九真要·化要》
所以我們看上面有這么一句話,他說:“一物者,用非一”,一種東西,它的作用不是只有一種。怎么叫作用不是只有一種?“氣與味也”,就是這個藥物的氣和味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所以用非一,你看它講得很清楚,非常清楚。藥物的氣和味用法是不相同的,它們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一個藥物我們有可能主要用它的氣,一個藥物有可能主要用它的味,一個藥物有可能是它的氣和味我們通通都要考慮進行運用。
藥物的用量不同,效果會很不一樣
下面還有一句話,這句話對我們來講也是極為重要的,它說“少曰氣,多曰味”,這個文字你看太簡潔了,這個文字簡潔得讓我們根本不了解他講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是對中醫(yī)很了解很清楚的話,那么根本理解不了。
這句話講的是什么意思?講的是我們用藥的一些原則。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黃芪有什么作用?有能夠升陽的作用,能夠升血壓,但黃芪它也能夠降血壓。你看很奇怪,這一個中藥它既能夠升血壓,也能夠降血壓,但是,用作升血壓和用作降血壓這個藥物的用量能一樣嗎?用量不一樣,如果我們要用它來升血壓的話,這個用量比較少,一般上在15克以內(nèi),不要用太多。那如果你要用它降血壓,你說你用個15克,用個20來克,你能夠降血壓嗎?降不了,一般上要45克以上。
什么意思?是由于我們用這個藥物,如果它用的量少,它往往是里邊這個氣在起更為主導的作用。那我們用的量很多的時候,我們煎了這個藥物,它的味所能夠起的作用增強了,這就是“少曰氣,多曰味”的意思。
黃芪用量少,主要是黃芪的氣發(fā)揮主要作用,所以能升血壓。黃芪用量大,主要是黃芪的味起主要作用。黃芪是甘味的,甘味濃就能緩心氣,瀉心火,所以能降血壓。
這個藥物,我們用藥量多,那藥煎出來之后這個味就濃,比方說這個甜味的藥物甘草,用相同的水量,煎幾克甘草和煎100克甘草,剩同樣的水量,那你看哪個味道濃啊?那當然是用100克的甘草,煎出來會很甘甜,對不對?這個時候甘草里邊的味在發(fā)揮主要作用。如果我們用的量少,它的氣在發(fā)揮主要作用。當然我們說這用量多和少,我們是以煎出來相同分量的這個中藥來進行對比的。你說我用100克,但我煎出來幾升,那這樣子它的味怎么樣?它也不是很濃很凝聚,對不對?如果中藥量多,煎出來的藥汁也很多,那仍然是主要是用它的這個氣,沒有主要用它的味。
現(xiàn)在大家了解了,我們中藥,有時候用量多和少,它的效用不一樣,效用不一樣的緣故就在于這個藥物本身有氣和味的區(qū)別。
中藥注射效果和煎服用效果一樣嗎
氣是中藥里邊含有的這些氣體的成分,但含有的這些氣體不是說在藥物當中它就是以氣體存在的,不是,它是以凝聚狀態(tài)存在的,這種凝聚狀態(tài)我們吃到胃里之后,才可以給它轉(zhuǎn)化真氣,給它移味化氣,給它釋放出來,供給我們身體使用。
如果沒有我們身體胃的作用的話,把人參煎了水之后,直接通過靜脈血管注射到血液當中去,那么家想一想能夠很好的補氣嗎?能不能?不能。因為你沒有我們身體的胃給它轉(zhuǎn)化真氣,移味化氣。那么胃轉(zhuǎn)化真氣是把其中的這個氣給它釋放出來,那么移味化氣是把其中的味的一些精微的部分能夠轉(zhuǎn)換成氣的部分,所以這個轉(zhuǎn)化真氣,移味化氣的過程需要什么?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胃具有這樣的功能,在胃氣的作用下才能實現(xiàn)這種轉(zhuǎn)化的過程。
當然我們講過,人的六腑中的五腑: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都有轉(zhuǎn)化真氣、移味化氣的功效,當然在胃里首先就進行了,那么到了小腸,那么再進一步的進行。轉(zhuǎn)化真氣、移味化氣,最強的是胃和小腸。
所以比方說人參水,直接注射到血管當中,對人體補氣效果不好,為什么?因為沒有通過人體的這個胃的作用給它轉(zhuǎn)化真氣、移味化氣。這個簡單的道理,給大家說清楚了。
中藥氣和味的區(qū)別
這個藥物有氣有味,那我們看下面它也是這么說的,“物長其味,性殊其功,乃用之,以其氣之異焉!”那你看它說明白了,氣和味是不一樣的,“積精以粹,其味成之。積化以微,其氣殊之。”我們在講這個氣和味它們之間的區(qū)別的時候,這個氣比味怎么樣?更加微細,對吧?
我們前面介紹過氣和味它的精微的程度,它的差別可以通過這一點來進行分辨。
微之積,億曰精。精之積,億曰沫。沫之積,億曰細。故曰:有可見者,積之大也。無:以罔視者,積之細也。細者,觸,弗能感,感,弗可知也。
——《玄隱遺密·九真要·微要》
“微之積,億曰精”,如果一億個微積累了,才能變成一個精,那就相當于說這個氣,它一億分的氣,然后它積聚了,才能夠產(chǎn)生一分的味。那么這一分的味如果要給它“移味化氣”能夠膨脹成多少倍?能夠膨脹一億倍。這樣一講大家能夠理解了,氣和味它們有這樣的區(qū)別,當然我們在使用藥物的時候,它們其中有一些重濁的物質(zhì)成分,它沒有轉(zhuǎn)化真氣,沒有移味化氣沒有轉(zhuǎn)化成人體所需要的氣,仍然是作為物質(zhì)成分供給我們身體使用的。
中藥氣味之味不僅僅指味道
這個道理清楚了,那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陽為氣,陰為味”,這里也仍然是跟我們說明藥物當中它含有陽氣,它含有陰味,所以這個物質(zhì)的層面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味,里面含有的氣稱之為里邊含有的陽氣,這個是稱之為氣。氣和味是有區(qū)別的,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能夠把氣和味單純的只理解成什么呢?只理解成氣味和味道,那就把它這種寬泛的內(nèi)涵理解錯了。
首先你理解氣和味內(nèi)涵很廣很寬泛。特別是這個味,我們在講味的時候,那么“陽為氣,陰為味”,這個“味”它不是單純的味道的意思,它包含味道,就是所有的這些有形的這些物質(zhì)部分。這些物質(zhì)部分有味道,但是“味”不單純是指味道,它是指的這種有形的物質(zhì)的部分都是屬于味。當然我們說這個味的部分,它里面還含有那種非常精微的部分,也是屬于現(xiàn)代的顯微鏡看不到的。
味者,質(zhì)之所度,量也。
——《玄隱遺密·太乙黃帝內(nèi)經(jīng)·太黃·未丁》
下面說“味者,質(zhì)之所度,量也”。仍然是說什么?味是屬于有形的物質(zhì)的部分。
藥物中氣味厚薄的不同作用
味的內(nèi)涵理解了,下面我們來看關于藥物氣味厚薄的重要的內(nèi)容。
藥物有的是含有的氣多,有的是含有的氣少,有的味多,有的味少。那么氣多味多,氣少味少,它怎么分的?我們看在《陰陽應象大論》里有論述。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學中藥一般上都會學這句話,但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往往很有問題。
它說“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那么有的這個藥物它含有的味多是什么意思?就是這種有形的物質(zhì)的部分,它是味多,比如說我們看熟地,還比如說山藥,比較致密重濁,所以是味很多,它的物質(zhì)性的東西很多,是屬于“味厚”的。
味厚屬于陰中之陰,味薄是屬于陰中之陽,為什么?因為氣和味它們來比較的話,我們說氣是屬于陽的,對不對?那么味它是屬于陰的,如果是味厚就是陰中之陰,那味薄就是陰中之陽。那么氣是屬陽的,氣也分陰陽,氣厚者是陽中之陽,氣薄者是陽中之陰。氣多的是屬于陽中之陽,氣少是屬于陽中之陰。味厚味薄的味,這個味一定是什么?是指的物質(zhì)的部分,而不是指藥物的味道。因為這個味是相對于氣的概念來講的,氣屬于陽的部分,味屬于陰的部分,也就是“陰成形”,所以味厚味薄的味是指陰的有形的物質(zhì),而不是指味道。
下面講這個藥物氣厚、氣薄、味厚、味薄,它可能的作用,它說“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那這個氣薄,它的含量沒那么厚實,它怎么樣能夠發(fā)泄?如果氣含量非常厚重的話會怎么樣?會發(fā)熱,那我們進行理解一下。
理解什么呢?比方說我們就是用一些藥,它有發(fā)泄的作用,比如說荊芥、防風、羌活、麻黃,這些都有什么作用?都有發(fā)泄、解表的作用,它里邊含有的氣,它是量很多嗎?它是很凝聚嗎?量多不多?那么這個量不是特別的多。注意這個量不是特別的多,它有什么作用?它有發(fā)泄的作用。
就是藥物如果含有的氣的量不是特別多的情況下,它容易起到發(fā)泄的作用。發(fā)泄是怎么樣?給它打開,打開就是說泄,是從中間往哪里走?就是往四周走。這個泄字,一個三點水加個世界的世,這個泄是往四周,往上也叫泄,往下也叫泄,往左往右、往四周,四面八方都叫泄。比如說我們說這個煤氣泄漏,你用的這個泄吧?那煤氣泄漏它只是往下走嗎?不是,它往上、往左、往右,它都有可能。
我們說管道泄漏,水管泄漏那個水怎么樣?也是往四周噴,這都是用這個泄,對吧?有時候我們說這個腹瀉,不是用這個泄,對不對?用的是一個三點水,加個寫字的寫。一瀉千里,這個瀉字它往往怎么樣?它力量是往下的,這是我給大家解說的這兩個字,它們的含義是不一樣。
那么“氣薄則發(fā)泄”,它是從中間能夠往四周散,這叫發(fā)泄。
它后面說“氣厚則發(fā)熱”。比如說我們來舉個例子,你看肉桂附子用了之后怎么樣?它容易發(fā)熱,對吧?能夠增熱。那你要這樣想,肉桂附子這些它包含的氣是很多的。當然它不是單純的包含的氣多,它里面氣的陽熱之性,它的熱性也很強,那它就怎么樣?它就容易發(fā)熱,所以這些用了之后它就發(fā)熱。所以我們在研究肉桂和附子,你可以通過它的使用效果去理解。那么肉桂附子,你想它的氣它很薄嗎?不會,它如果薄的話,它不會產(chǎn)生這種比較強的發(fā)熱的作用。
那么再換一個,我們說人參,我們都知道人參是很強的補氣的藥,對吧?那人參里面氣厚嗎?人參里邊的氣它沒有那么特別的厚,但是它就是能夠悠長的補氣,力量比較悠長,能夠不斷的移味化氣,所以人參補氣效果是非常強的。
那人參用下去會不會發(fā)熱?大家要注意這個點。你說人參用了會不會發(fā)熱?我們一般的人,你喝一點人參,你就量多一點,你會發(fā)熱嗎?不會,一般是不會的,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他本身火旺的人,本身體內(nèi)就很多熱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他用了之后,他真的很有可能發(fā)熱,整個身體發(fā)熱。特別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假設陽氣很盛,那么吃了人參還會怎么樣?流鼻血,為什么?太熱了。
我們說人參這味藥它本身很熱嗎?人參本身并不怎么熱,對吧?人參我們可以說它有點溫性,但是它不是熱性的,它不像肉桂、附子一樣熱性那么強。那為什么有些人用了人參會發(fā)熱,甚至流鼻血了,這就是由于它里面含有的氣的量還是挺多的,用上去之后這個氣增加了,然后就發(fā)熱了,厚則發(fā)熱。所以人參本身含有的氣不是特別的厚,但患者體內(nèi)很多熱的情況下,再加上去人參的氣,患者體內(nèi)的氣就厚了,就會發(fā)熱了。所以這樣你就明白它的原理了。
“味厚則泄”是錯誤的
氣薄氣厚都容易理解,關鍵是前面一個,他說“味厚則泄,薄則通”則有問題。味薄不是很厚重,它容易在身體里流動,它是“薄則通”。但是注意這個“通”,能夠達到把這個氣發(fā)泄和發(fā)熱的程度嗎?達不到,通是在身體內(nèi)容易流動。
關鍵是前面這句話,他說“味厚則泄”,這句對不對?我告訴大家,這句話不對,講錯了。當然這個講錯了不是由于《黃帝內(nèi)經(jīng)》錯了,而是由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在歷史傳抄傳承的過程中抄錯了。為什么我這樣說?很簡單的道理,下面我給大家理一下。
我們說氣和味,氣是屬陽的,味是屬陰的,陰中之陰是味厚。相當于我們說像熟地山藥之類的,它這個物質(zhì)都是很致密重濁的,它是屬于味厚的,如果是這個味薄的,就沒那么致密。
故曰:氣,其清也,疎。味,其濁也,秘。
——《玄隱遺密·九常紀·天?!ぜ何臁?/span>
你看這個氣怎么樣?是輕和疎的,味是濁和秘的。我先把這一個給大家理一理,然后再繼續(xù)講這個味厚的問題。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南沙參和北沙參,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南沙參它是比較疏松的,北沙參它是比較致密的。南沙山比較疏松,它含有的氣多,北沙參比較致密,它含有的味多。所以只要是這個含有的氣比較多的,它就比較疏松,比較輕一點,清輕疏松。如果是比較致密的,比較厚重的,它都是含有的味多。
南沙參和北沙參的區(qū)別
南沙參有什么作用?能夠補肺氣,能夠補肺津液,北沙參也能補肺氣,也能補肺津液,好像它們倆作用都一樣,對不對?但不一樣。如果主要用于補肺氣,帶有滋陰作用的,這個時候用南沙參,如果主要用于滋肺陰,帶有一定程度的補肺氣作用的,要用北沙參。北沙參它滋潤的力量比南沙參強,為什么?因為它味多,南沙參它是補氣的力量比北沙參強,因為什么?因為它氣多味少。這樣的話容易理解了,那么致密的厚重的都是屬于什么?都是屬于味多,那么輕清的疏松的是屬于氣多。
不是“味厚則泄”,而是“味厚則滯”
味厚,它是屬于陰中之陰。越是陽氣多,它的流動性越強,越是陰味多,它的流動性越差。
這個味和氣進行比較的時候,味的流動性和氣的流動性比較,味的流動性就弱。味又分陰陽,味中之陽,那是怎么樣?味薄則通,什么意思?它能夠比較順利的流通,它流通性還可以,這叫通。但不是代表味薄的中藥,進入人體內(nèi)對身體有非常強的疏通的作用,它沒有那么強的疏通作用。大家要注意,這個氣對人體有強的通的作用,味對人體沒有那么強的通的作用。相對來講,味薄的它是屬于陰中之陽,陰中之陽怎么樣?還畢竟有一點陽性,然后它通暢度好一點,它沒有那么凝滯。味厚就是陰中之陰,你像這個熟地山藥,它進入人體里,它會怎么樣呢?它走動的速度就很緩慢,非常的緩慢,容易凝滯。味越厚流動性越差,凝滯性越強,靜止的能力越強。所以這里它講“味厚則泄”就錯了,它不是“味厚則泄”,而是“味厚則滯”。
什么意思?味厚是停滯、凝滯,走不動。那你想味厚的它是陰中之陰,它的流動性就很差,它的特點是凝滯,是停滯,而不是往下通瀉,通瀉流動性很好。所以這個“味厚則泄”講錯了,是“味厚則滯”?!?/span>味厚則滯”才符合味厚是陰中之陰本身應該具有的特性。
我們還可以參考《玄隱遺密》的介紹,我們看了這個就明白了,它說:
陰之氣(味)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者疏通,陽之氣行于上,然氣薄則發(fā)泄,氣厚者發(fā)熱。
——《玄隱遺密·太乙黃帝內(nèi)經(jīng)·陰陽·甲丁》
“陰之氣潤乎下”,這里原文是“陰之氣”,它肯定寫錯了,因為后面它有“陽之氣行于上”。前面是和陽之氣相對的“陰之味”,而不是“陰之氣”。由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書籍,會存在一些傳承中出現(xiàn)的小錯誤。如果不仔細閱讀,往往很難發(fā)現(xiàn)。
“陰之味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者疏通”,你看“味薄者疏通,氣薄則發(fā)泄,氣厚者發(fā)熱”和前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講的是完全一樣的,但味厚的不一樣,“味厚則滯利”。味厚的怎么樣?味厚的它走不動,會對通利產(chǎn)生滯澀的作用。因為它是陰中之陰,陰中之陰當然應該流動性差,當然走不動,所以怎么可能是“味厚則泄”?這樣一講大家容易理解。
那我們說現(xiàn)在一般上講“味厚則泄”都怎么講?一般都舉大黃為例,大黃的確是味厚的,重濁的都屬于味厚的。大黃能夠通泄大便,就認為味厚的就是泄的,就是能通泄大便的,這個對嗎?這個不對。除了一個大黃之外,還能夠舉出其它的中藥的例子,能夠說明味厚的都能夠泄嗎?比方說熟地味厚吧?能泄嗎?不能。山藥味厚吧?它能泄嗎?不能。龍骨牡蠣味厚,它能泄嗎?不能。你去看這些非常重濁致密的藥物,有幾個是能泄的?幾乎很少。那為什么這一味大黃味厚它有通泄的作用,就認為大黃是由于味厚的緣故導致泄的?這個理解就錯誤了,完全錯誤。沒有代表性,大黃這味藥它沒有代表性。大黃如果要通便,要最后 5 分鐘下,要后下,煎的時間要很短很短。假設說大黃你煎個一個小時,你覺得這個大黃能通泄大便嗎?煎一小時基本上沒有通泄大便的作用。味厚的藥物注意,一般上味厚的藥物都可以煎煮的時間長,效果才會好。為什么?因為味厚,煎煮的時間長,才更能夠把它里面味的部分更有效地給它釋放出來。這個大黃符合味厚煎藥的標準嗎?不符合。
所以大黃它能夠通泄大便這個作用,由煎煮時間很多這個現(xiàn)象來說明,它里面的確是有效成分在發(fā)揮作用,在長期加溫的條件下,它里邊通泄的有效成分被破壞了,煎久了就不能通泄大便了。但是我們說大黃它還有什么作用?它能涼血,能夠清熱解毒。大黃你煎一個小時,你說它是不是會失去涼血的功效?不會。你煎一小時它仍然能涼血,你煎兩小時它也仍然能涼血,它不會因為你煎的時間長和短失去涼血的功效,但是它煎的時間長,它失去了通泄大便的功效,那就說明它在其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被長時間加熱破壞了,所以大黃這味藥它是味厚的,但是它不能夠作為“味厚則泄”的代表。味厚不是泄,是滯,為什么味厚是滯?我們通過原理去思考,味厚它是陰中之陰,陰是靜的,陰中之陰則更靜,所以一定是容易凝滯的,一定是流動性差的。
所以我們一般上用山藥,用熟地,這些藥用的多了,我們要加一些能夠疏導氣機的中藥,比如說我們可以加個陳皮,加個香附,為什么呢?因為這些藥物它味太厚了,進去之后它容易使身體內(nèi)的氣流動性變差,它容易凝滯,容易滋膩。
所以我們要加一些理氣的藥,讓身體的氣動起來,然后帶動味進行流通。這個味是指的這個氣味的味,味厚的味,不是脾胃的胃。
本課重點
這樣能夠理解了,不是“味厚則泄”,而是“味厚則滯”,這一個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這堂課講到的第二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什么?藥物,你要知道它里面是有氣有味的,用量不同,藥物主要發(fā)揮作用的是氣是味會不同;第二個要點是味厚它不是泄,而是味厚則滯。味薄是疏通的,味薄它容易通,它是陰中之陽,氣薄的它容易發(fā)泄,氣厚的它容易發(fā)熱。要把這幾個記住了,這是作為我們指導藥物學習和研究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所以我們以后遇到這種味厚的藥、氣厚的藥、味薄的藥、氣薄的藥,就能夠判定出它可能的作用和方向。
中藥的氣和味在人體的走行規(guī)律
這個第二個重點說完了,然后我們繼續(xù)往下講。
我們介紹這個氣和味,它在人體里它都是容易怎么走行的,這個也需要知道。我們來看,它說: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臓;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這個藥物吃到身體里,它里面的這個氣,清陽之氣,陽氣,你注意它有可能是涼的,它也有可能是熱的。那這是屬于什么?這是屬于陰陽在繼續(xù)往后面分的,我們不能夠認為這個往上走的氣它一定是熱的,不能這樣去理解。我們到后面講解具體的藥物的時候再進行細說。
那么這個陽的部分,氣的部分,它容易往上走,容易往外走,“清陽發(fā)腠理”。還能容易往哪走?往四肢走,“清陽實四肢”。那么味的部分,“濁陰出下竅”,味的部分它重濁,它容易往下走,那么“濁陰走五臓,濁陰歸六腑”,重濁容易往內(nèi)里走。所以說這個陽氣的部分,它容易往上、往外,往四肢,那么陰味的部分容易往下,容易往里走。
那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講這個氣的部分,講陽氣。我們看補氣的藥,有人參,有甘草,有白術,還有黃芪,補氣比較多,那么補氣進去了之后,這些藥進去了之后,氣它能夠怎么樣走?能夠從胃,然后往上升到肺,當然從肺能夠宣散到全身,它很容易就能夠到達體表,很容易能夠到達四肢,很容易能夠到達頭,它能夠往上走,能夠往外,能夠往四肢走。
如果我們要是補陰精、物質(zhì)的部分,我們用的比方說山藥、生地、熟地、何首烏之類的,它容易往下走,容易到五臓六腑里邊去,容易往里邊走,它的力量能不能很容易到達體表?注意,不容易。
根據(jù)疾病的發(fā)病位置選擇合適的中藥
根據(jù)這個道理,我們在治療一些疾病的時候,比方說皮膚上有紅腫,我們在治療皮膚紅腫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用一些有一定程度清熱解毒的藥來治療這個紅腫。假設菊花,能夠清熱解毒嗎?可以。比如牡丹皮,牡丹皮算是皮,但是牡丹皮是非常致密的,牡丹皮能夠滋陰,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那假設你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假設這兩個藥它都有這種清熱解毒的作用,你現(xiàn)在治療是皮膚上的這些紅腫,那你要選擇什么?你選擇牡丹皮,還是選擇菊花。我們要選擇菊花,為什么要選擇菊花?因為它輕,因為它輕清,是因為它含有的陽多,它和牡丹皮來進行比較的話,它要輕清,牡丹皮要致密,要重濁。那么輕清容易上升容易外散,更容易到達皮膚。并且本身它是寒性的,所以它能夠到達皮膚以清熱解毒。
比方說,這個人他是內(nèi)里生紅腫,囊腫,我們主要講紅腫,先不講囊腫,內(nèi)里紅腫,內(nèi)臓里紅腫,比方說我們說腸道里腫了,那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牡丹皮和菊花,假設你就只有這兩種中藥,你選哪個?你選菊花效果好還是選牡丹皮效果好?那一定是牡丹皮效果好。
為什么?因為牡丹皮容易往里走,容易往下走,牡丹皮能不能治療體表皮膚上的一些紅腫?可以,但是它的力量弱,它不容易往體表走。那么我們說菊花它是不是一定不能治腸道里的一些紅腫?也不是,它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效果就要差,它比那種致密的容易往里走的一些中藥效果就要差。這樣道理就明白了,陽氣它容易往上,容易往表,容易往四肢走,陰味容易往里,容易往下走。
所以我們在治療一些疾病的時候,需要根據(jù)疾病所處的部位的不同,選擇適合的藥物。我們要選擇合適的藥物,讓這個藥物更容易走到那個方向,然后去治療那個疾病。有的問題它是在上部,有的問題是在下部,那我們在選擇中藥的時候你要進行一些區(qū)分,比方說頭昏頭暈,如果是肝氣盛肝陽上亢,肝氣往上走了,肝氣往上升,往上升了會頭暈,上面還會眼睛紅,你要用一些藥到上面去,把上面的這個肝火給它清一清。
那清上部的肝火我們要用什么?用菊花、桑葉、連翹、夏枯草,這些中藥它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它比較清輕容易往上走,走到上面,然后把肝火給它清了,把上部的熱清除一部分。
肝氣往上升的有時候是什么原因呢?是下面腎水不充足,不能夠把肝氣給它涵養(yǎng)住,肝氣才會往上沖了。這種我要在下面給它涵養(yǎng)住,不要讓它往上升,那我們可以用什么可以用熟地、龍骨、牡蠣,它能夠就在下面,相當于把肝氣給往下牽引一下,好讓肝氣不至于往上沖得太厲害。
那么你看我們用的熟地、龍骨、牡蠣,這些藥都是很重濁的,都是往下沉。那你說如果是上面眼睛紅,上面有火,那你用這些重濁的藥,它往下走的,它容易清上面的火嗎?不容易。那如果你下面有問題,那你用一些藥,它的力量主要是往上升,那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解決不了。
所以我們在選擇藥物的時候,根據(jù)它的特性和陰陽屬性,它的氣和味的不同來選擇它可能達到的位置,這樣的話大家大體是能夠理解了,所以我們到后面講具體藥物的時候,你再結(jié)合這個知識,理解起來更容易。
中藥氣味走臓腑的規(guī)律
下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這是在《玄隱遺密》有的,在我們一般的書里沒有。這句話我們也看一看,它說:
臓之悅氣,腑之悅味。臓之悅清,腑之悅濁,腦筋同一,此其恒也。臓畏乎氣濁,腑畏乎味濁。是故言益忌者,不可矕也。
——《玄隱遺密·九常紀·天?!ぜ何臁?/span>
“臓之悅氣,腑之悅味。臓之悅清,腑之悅濁”,這有區(qū)別,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了胃里邊之后,注意這個胃里邊能夠產(chǎn)生氣,對不對?那么胃里邊產(chǎn)的氣胃來給它轉(zhuǎn)化真氣,給它移味化氣,能夠把藥物和食物當中的氣立刻輸送到五臓。這是“臓之悅氣”。那可能有同學會說了,那么和前面有這個沖突嗎?實際是沒有沖突的,《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講“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臓”,他是講濁陰走五臓,注意,這個清陽之氣,它要往體表走,是先入五臓,再往體表走,再往上走,再往四肢走。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不是說清陽之氣一下子就直接跑到體表去了,它有一個過程的,對不對?所以這個氣先入五臓,再往上,往外走。那么味怎么樣走?味是容易在這個六腑當中,在六腑當中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消化與吸收,吸收能不能夠輸送到五臓?可以輸送到五臓,不是說只是這個氣進入五臓,也不是說只是這個味進入六腑,不是這樣的。味也能夠進五臓嗎?可以,氣也能夠進六腑嗎?可以,只是說它們的先后有不同。所以這個道理需要說清楚。
中藥味淡味濃的走行規(guī)律
那我們下面再看這句話,它說:
味之清淡而上灌,濃厚而下行。濁則走腑,清則歸臓。
——《玄隱遺密·九常紀·天?!ぜ杭住?/span>
“味之清淡而上灌,濃厚而下行”。這句話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前面講了,味和氣,氣是容易往上走的,對不對?那么氣是容易往體表走的,這都沒問題。但是味本身它雖然容易往下往內(nèi)走,味也能夠分味薄的和味厚的,味當中清淡的就是味薄的,它容易往上走一些;味很厚重的,更容易往下行。所以,味本身也要分什么?也要分陰和陽。味中陽的部分也容易往上走,味中陰的部分也容易往下走,就是味中的清輕的部分往上走,味中的重濁的部分往下走。那么味中的這個重濁的部分容易走六腑,味中的輕清的部分容易歸五臓。
所以我前面給大家說,不是說這個味它就只走腑,然后就不走臓了,不是這樣的,它也會走臓。那你說這個氣就絕對不走腑嗎?不行,那如果氣都不走腑的話,你這些六腑它怎么能夠運行得起來?對不對?也會走。我們說氣和味,它的走行會有區(qū)別,有容易往上走的,有容易往下走的,容易往外走的,有容易往里走的。我們根據(jù)這個藥物本身它的清輕重濁,它的陽和陰的程度的不同來進行選擇。
藥物清輕和重濁的應用
我們看這段: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清淡味薄氣厚之屬,以其清也;填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玄隱遺密·太乙黃帝內(nèi)經(jīng)·陰陽·甲丁》
“陽宣也,陰沉也”,陽氣容易容易宣發(fā),陰味容易沉降,故“益陽以清淡味薄氣厚之屬”。如果我們要補我們身體的陽的部分往上走的,往外走的要輕要淡。淡是和濃來進行對比,清是和濁來進行對比,輕和重來進行對比,輕淡清輕,還有味薄氣厚,都屬于陽的部分,所以能夠往上走,能夠益陽,那也就說我們來補人體的這個氣,補元氣有可能用那種很重濁的藥物來補嗎?不可能。
大家注意看,補氣的藥,最主要的是參術芪草,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大家看一看這四味藥,它是不是非常重濁的?沒有。這四味藥沒有一樣是非常重濁的,這其中白術要相對重濁一點,主要補什么?補脾胃對不對?白術對于補心肺之氣往上走的力量就要弱了,補氣的藥當中仍然是有陰和陽之分,那你看黃芪和人參,容易往上走,要更輕一些。那是不是說補氣藥都是非常清輕的?不是的。有沒有比他們更輕清的?有。菊花、薄荷葉是不是比它們還要清輕?菊花、薄荷葉容易更往上走,往外走。但是菊花、薄荷葉,你能夠用它來很好地補充人體的氣嗎?不能,為什么?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我們身體的氣要源源不斷的補充,它還需要由味來進行轉(zhuǎn)化。你不能說藥里面一股氣釋放出來就沒了,就完了。所以黃芪還有人參,包括我們說西洋參、黨參,這些用來補氣的中藥,它都不是那種非常清輕的,但肯定也絕對不會重濁,它是比較清輕,里面有氣釋放出來的,里面還有很多的味,在逐漸不斷地進行轉(zhuǎn)化,“移味化氣”,不斷地由味來化氣而補充氣。所以對于一些補氣的藥,很容易就能夠理解它們本身的這個特性,然后再了解一下它們味道的不同,還有它們的其它的一些特性,不同補氣的藥也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能夠了解它們的共性和區(qū)別了。
那么“填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為什么呢?因為“以其性沉而滯也”。所以你像我們要補陰補精的,是要重濁的,補陰補精的藥都是需要很重濁的。我們來舉一些例子,生地熟地非常重濁,山藥重濁,何首烏也重濁。再比如肉蓯蓉補精,很重濁。所以我們常用來補陰補精的、填陰的、補髓的,這些藥都是很重濁的。你不可能拿一個很輕的藥來,我們來給他補腎精。比方說你拿薄荷葉、菊花來補你的腎精,可能嗎?不可能,做不到的。為什么?因為它往上飄了,它不能性沉而滯,不能夠真正沉降下去。所以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我們要讓這個藥物它要達到身體不同的層次,是要往上走,是要往外走,是要往內(nèi)里走,是要往下走,我們就要去選擇這個藥物,它是清輕的,它是重濁的,它的清輕重濁的程度是什么狀態(tài)的?越清輕的越容易往上走,越重濁的越容易往下走,沒有那么清輕,沒有那么重濁,可以往中間走,那既可能往上,又可能往下,對不對?這是一個大的原則。
下面我們來看這下面一段,實際上和前面是差不多的,它說:
重,以用上墮之。輕,以用下動之。濁,以用上下之。清,以用下化之。輕上以揚,重下以寧,清上以發(fā),濁下以收。
——《玄隱遺密·九真要·物化一》
“重,以用上墮之”。那我們前面說了,比較重濁的藥,容易往下走,雖然說容易往下走,但是有一些藥物它是從上往下重墜的,我們舉個例子,牛膝,它是比較重濁一點,但是它也沒有非常重濁。
牛膝有川牛膝,有懷牛膝,懷牛膝和川牛膝來進行對比的時候,哪一個更重濁?懷牛膝更重,補益作用更強。川牛膝它相對于懷牛膝來講沒有那么重,川牛膝它有什么作用?它能夠從上引心火下行,引心血下行,引心血下行的時候,心氣往不往下走?也往下走。
牛膝可能還體現(xiàn)不出來它太明顯的重濁,再舉個例子,我們用代赭石降胃氣。有時候嘔吐比較嚴重,我們用代赭石降胃氣止嘔吐,它很重濁,從上往下墜。再比方說磁石,磁石能治療喘,腎不納氣的喘,為什么?磁石下去了,重濁往下把氣給它往下收。
重濁下墜的藥雖然說它是容易在下部起作用,但是它對上部有一定程度的往下收、往下引的作用。
“輕,以用下動之”,輕的中藥材,容易往上走,對不對?但是有時候也能夠在下部把下面的一些津液,給它往上升。舉個例子,川芎是不是很輕清的?不是,不是很清輕的,它還是有點重濁,它能夠降下去,但是它里邊含有很多的氣,含有清輕的氣,就能夠從下往上升,然后帶動下面的津液往上走。
那么有沒有一些清輕的藥,它容易在下部開始發(fā)揮作用,然后往上升?也有。比方說白頭翁,白頭翁這個藥是非常清輕的,它是在下部然后往上走。所以白頭翁我們用來治療的在哪些部位?在下部的一些疾病比較多,其實治療上部的疾病有嗎?也有。
“濁,以用上下之。清,以用下化之?!焙颓懊娴囊馑际遣畈欢嗟模瑵嵋彩侵貪岬挠蒙厦?,然后往下走,那么輕輕的用在下面,使下面進行轉(zhuǎn)化,使它往上動,是這樣的一個含義?!拜p上以揚,重下以寧,清上以發(fā),濁下以收?!鼻遢p的容易往上走,容易飛揚,容易發(fā)散。重濁的容易往下走,容易往內(nèi)里收。好,這樣子的話我們介紹到這里就差不多。
這個藥物,它清輕的,容易上升,容易外散;重濁的,容易收斂,容易下降。由于它的氣和味的區(qū)別,氣是清輕的,容易往上升,味是重濁的容易往下降,但是味中它仍然是有陰和陽之分,味中之陽它也是清輕的,容易往上走;味中之陰是重濁的,容易往下降,但是容易往下降,它是不是泄?不是,它是容易凝滯,容易停滯。所以遇到這種藥我們有時候要給它加一些行氣的藥,然后讓它不至于這么滋膩,不至于這么凝滯。
如果是氣往上升、往外散的太過,動得太厲害的,有時候要加一些收斂的藥。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麻黃往往加什么呢?加白芍,麻黃非常清輕,很容易往外散,它的氣動得很厲害,我們要用白芍給它收一收,不要動得太厲害,不要散得太厲害。白芍是比較重濁的,加重濁的白芍收斂收攝一下,讓氣不要動散得太厲害。如果重濁的山藥熟地,凝滯的動不了,要加一些清輕的行氣的藥,讓它動一動。為什么要這樣用?這就是要保證藥物符合我們身體的需求,那么該凝滯就凝滯,但是不能夠太凝滯,那太凝滯我們的身體內(nèi)氣機流動不起來,則會產(chǎn)生新的疾病。該動散就動散,但也不能動散得太厲害了,動散得太過度了,那對我們身體也會產(chǎn)生傷害。所以藥要符合我們的身體需求才更好。
有香氣的中藥大都能醒脾開胃
這個道理清楚了,然后下面我們再說最后一個小知識點,我們講中藥的氣,它是一個大的范疇,是指的藥物當中的氣的部分,我們不是單純的講它是這種鼻子能夠聞到的氣,但是鼻子能夠聞到的氣的確是我們說這個藥物的氣能夠散出來的部分,所以我們是可以通過聞這個氣,它的一些氣味來辨別藥物的一些氣。下面這句話:
物之殊。形氣異,芳之芬之,馨之香之。郁之馥之,氣之在在,其嗅能之。其能宣,其可散,其為疎。其果化也,凊者清利,酸者斂收,貞其化于味。
——《玄隱遺密·九真要·周布一》
這段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些藥物,它有氣味,芬香的氣味、芳香的氣味、馨香的氣味、馥郁的氣味。注意只要它是有這種氣味的,我們能夠聞到這些香氣的。這些藥它都有宣散疏的作用,都會有宣的作用,都會有散的作用,都會有疏的作用。為什么?因為它是氣,它能動起來,能夠疏散,不會郁結(jié)在那里。所以有這種芳香氣味的,有這種各種氣味的,它都一定是能夠宣的,一定是能夠散的,一定是能夠疏的。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荊芥有這種很濃的氣味,聞起來這個氣味能夠聞到。它能夠宣吧?能夠散吧?能夠疏吧?可以。薄荷葉能夠宣散疏嗎?可以。
陳皮、佩蘭、蒼術,那么這些藥它的氣味都是比較能夠很明顯的聞到,實際上是比較濃的。蒼術的氣味很濃,陳皮我們聞一聞也都知道,佩蘭也有一定的氣味,這些藥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這三味藥能夠醒脾開胃,為什么它們能夠醒脾開胃?實際上我們說就是脾胃那里氣流動性太差了,所以脾臓它像睡著了一樣,所以我們要喚醒它,要怎么辦?要用這些芳香的藥讓氣流動起來,然后脾臓就叫醒了。那開胃呢?胃的上口它有時候沒打開,還有胃氣它不往下走,上口是賁門,下口是幽門,它該開的時候不開,胃里的氣它也不容易往下通降,這時候人的胃口就差,然后用了這些藥之后,它讓胃氣運行起來,那么上面的賁門該開就開,該關就關,下面的幽門該關就關,該開就開,那么上下氣機通暢了,人的胃口就有了,所以我們說這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一般上都有醒脾開胃的作用。
當然這是在脾胃,那么在肺,在心,在其它部位有沒有作用?一定有,無論它是在哪里,它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這三個字,宣散疏,所有有氣味的藥,有比較濃的這種氣味的藥它都有宣散疏的作用。
再比如說麝香的香味是很濃,麝香有時候能夠會容易使人流產(chǎn),對吧?現(xiàn)代宮斗劇里面經(jīng)常有這個描述,對不對?把麝香放在孕婦房間里結(jié)果使孕婦流產(chǎn)了,的確麝香是有促進胎兒流出的作用。為什么?因為它都是氣味太濃,它有很強的宣散疏的作用,所以它能夠促使人流產(chǎn),那反過來講的話,正常的使用能不能夠助胎兒分娩?是可以的。
我們這堂課主要給大家講了氣和味。主要講的是什么?講的氣味的大的范疇的概念,不是講的我們一般理解的氣味和味道。中藥的五味,到后面再進行細說。這堂課我們介紹到這里,下堂課繼續(xù),謝謝大家。
聯(lián)系客服